为了展现南京千年古都的风韵,将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南京电视台摄制了百集文化系列片《金陵文脉》,这是南京首次对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大规模的、呈系列化的集中拍摄展示。《金陵文脉》反映了从秦淮河畔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起,到春秋、三国东吴、东晋、南朝、五代、明、清、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至今,前后时间跨度长达数十万年,涉及到古城南京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金陵文脉》之中人物丰富,名流众多。有在中国历史上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孙中山,有国民革命时期逐鹿中原的周恩来、蒋介石,有为信仰捐躯的邓演达、廖仲恺,有文化名流鲁迅、陶行知、傅抱石。历代帝王有孙仲谋、李后主、朱元璋、洪秀全等等。《金陵文脉》还表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如反映儒家文化的夫子庙、反映科举制度的江南贡院、反映民间造型艺术的六朝石刻,代表四大宗教的有栖霞寺、净觉寺、石鼓路教堂和圣保罗教堂。一百集讲述了一百个古老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金陵文脉》正是以一百个古老的景点为依托,向世人展示了古城南京的新面貌。
作为这个系列专题的音乐编辑,在接到片子后,感觉在声音创作上还是有较大的难度。因为百集系列片《金陵文脉》存在这样一些特点:(1)历史跨度大,内容信息量大,历史资料镜头多,画面剪辑跳跃性大,整个片子节奏较快;(2)片长较短—只有4分25秒,而解说词又很满,这样就没有给声音的制作留有足够的创作空间;(3)很多描写近代建筑的篇章,例如《国立中央图书馆》、《国民政府交通部》等,没有音效出现的契机,只能运用大段叙述性的音乐来铺垫,容易使人乏味。
由于以上原因,在开始接到这个专题时,我觉得无从下手,在经过仔细分析,反复实践后,终于摸索出了一点经验。下面我想站在一个音乐编辑的角度,从音乐和音效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金陵文脉》声音制作过程中的所感所想。
一. 音乐上的三个方面
第一,在确定该专题片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内容的变化设定音乐,同时让音乐兼具划分段落的作用。
综观百集专题《金陵文脉》,虽然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但是围绕这个主题,内容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只用一段音乐贯穿首尾,或者只用一种情绪的音乐覆盖全片,容易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只有让音乐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加贴切生动。另外,由于片长只有4分25秒,而解说词又很满,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没有留有足够的空隙,因而大多数片子给人感觉段落层次不是很清晰,此时换一段音乐实际上就是在提示观众,我们从一个内容谈到了另一个内容,也就是起到了划分篇章段落的作用。下面我以《总统府》为实例,谈谈音乐如何跟着内容变化。
《总统府》这一集的开头是对总统府历史由来的一个概述,提到了它始建于明代,在建筑上是中西合璧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政治舞台”。这里我选择了一段现代民乐,旋律很大气又很开阔,配器既有二胡又有圆号、弦乐。这段音乐的运用既写实性的表现了总统府在建筑上的中西合璧化,又写意化的体现了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大气开阔的旋律则突出了总统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总统府》第二段讲述了这里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这里生活过的历史风云人物,以及对这个建筑布局进行了具体描述。这段内容涵盖量很大,从人物上来说,既提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又提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副总统冯国璋,还提到美国特使马歇尔,大使司徒雷登等,从事件上看既提到国共和谈,又提到中日、中美在此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因而情绪很难统一。我选择了一个今人看历史的角度,用了一段流畅舒缓的叙述性弦乐,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总统府》第三段讲到了“1949年4月23日,风雨如晦的总统府,终于落下了历史的帷幕。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占南京,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的门楼。”这儿音乐一转,用开阔的钢琴,舒展激昂的旋律展示了总统府迎来了它新的历史时期。我认为《总统府》这一集确实做到了音乐跟着内容走,并且音乐还起到了划分段落的作用。
第二,舍弃完全声画对位的配乐形式,让音乐伴随解说词建立画外空间。
在《金陵文脉》很多讲述历史的片子中,镜头当然无法再现当年,这时音乐就可以跟着解说走,尽可能的把人带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场景。
如《九华山》一集中提到了历史上有名的“苏峻伪楚”之乱,画面是主观镜头-摇晃的九华山道,这里我选用了一段描写古战场的音乐,音乐中还有擂擂的战鼓,这段音乐的使用再现了当年战乱的场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血腥的战场。
这种音乐跟着解说走,建立画外空间的形式可以说是省时,省力的,而且取得的艺术效果也是不错的。
第三,音乐应尽量展现该专题片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与文化性。
《金陵文脉》中很多集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与文化性。如果能重视这些特征,并且在片中很好地发挥运用,一定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栖霞寺》这集中,开头画面就把我们带到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刹,此时再用一些抒情的音乐作铺垫,显然不合适。我们知道佛教文化有她特有的法器,如木鱼、钟、罄等,也有她特有的曲调,一般都是祥和赞美之音,使人一听顿生心静之感。我选用的音乐就具有这些典型的佛教音乐元素,恰如其分的烘托了栖霞寺特有的佛教文化氛围。
二. 音效在《金陵文脉》中的运用
《金陵文脉》这一系列专题中,有很多集没有音响效果产生的客观声源,例如《国立中央图书馆》、《东南大学》、《国民政府交通部》等,但对于那些有可能加入音效的片子,我是尽量加,音效的使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真实,是身临其境。在节目制作中,特别是对于有表现力的音效,如剪裁得当能给主题增彩,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下面我想具体分四个方面谈一谈。
第一,合理筛选、剪辑出符合专题片艺术需要的同期音效。
我们知道同期音效通常都是有源音效,它的出现具有客观性,因而带给人的感觉是既真实又自然。那么是不是全片都要采用同期录制的音效呢?事实上同期录制的音效有时也并不好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在镜头剪辑时,声音缺乏连贯性;背景噪音大;有些镜头外不必要的声音被记录下来;有时即使声音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也缺乏美感。
例如在《净觉寺》这集中,镜头是净觉寺的祈祷堂里阿訇在唱经、讲经,继而转到众信徒祈祷,而且这里是没有解说词的大段空白。我在这儿运用了很长的一段同期音效,阿訇唱经的声音洪亮高亢,众信徒跟着低声附和,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段特有的华彩篇章,这种特有的同期音效运用在这儿极具表现力,也正是全片的出彩部分。
第二,抓住画面提供的契机,用音效来丰富声音的表现力。
《金陵文脉》中绝大部分片子在送来制作声音时,是只有解说词的,因而如何使用多种声音元素丰富节目主题这个重任就落在了音乐编辑的身上。我个人的体会是积极的、合理的运用画面提供的音效出现的契机。
例如在《乌衣巷》一集中提到了画龙点睛的故事,画面采用的是画龙点睛故事的动画片,我觉得这正是画面给音效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为了让这段动画片更加生动活泼,我专门为这段动画片写了个小剧本,请几个同事为故事中的人物配音,并用效果器把人声处理成卡通效果,同时配合片子加上打雷下雨的声音,虽然只是短短的26秒,低低的铺垫在解说词之下,但立刻使这一段落活灵活现起来。
还有《南京大学》一集的结尾处,毕业生集体欢呼的画面,我也配以夸大的欢呼音效,这一音效的加入既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既表现了毕业生的欣喜和他们作为南京大学学生的自豪,又暗喻着南京大学人才辈出。
总而言之,抓住画面提供的契机,利用各种音效元素丰富了电视声音的表现力,又扩大了电视画面的张力。
第三,合理利用无声源音效和有声源音效。
我们知道音效分为有声源音效和无声源音效,通常有声源音效的出现会让人觉得更加合情合理,也更加真实,但有时无源音效的加入能拓展画面以外的内容。
例如《阳山碑材》这一集中提到“古代运输巨大的石材,一般都利用严冬季节,用泼水之法形成冰道,然后将巨石置于滚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