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耕耘再耕耘
2003-01-08
本刊编辑部 江宁 依马狮商务网
受北大方正的邀请,参加了他们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电台新闻采编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研讨会”,会前北大方正的赵越告诉我:“这里的副台长兼总工程师张仑教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台长,有机会我给你引见引见。”会间,我与张仑相识了,并约定有时间好好聊聊。 |
尽管多年来张仑一直任天津电台副台长,但人们很少称他为“张台”,仍沿用“张总”的老称谓,或许下意识觉得他更适合于“张总”这一称谓。和大多数的老一辈广播工作者一样,张总就像拓荒的孺子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 |
|
为掌握知识而耕耘 |
张总1940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他中学时代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能画得一手好画儿。为此,考大学时自己的志愿是学建筑。由于目的性明确,勤恳耕耘,高考的总分极高,顺理成章地被著名的天津大学建筑学系录取。 |
事与愿违的是,1958年入学,在建筑系才上了一年半课后,因国家需要就转了系、改了行。当时,教育部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在天津大学电工系的基础上成立无线电系,并立即由各系抽调优秀学生转系,直读二年级后半学期。“自己虽然很留恋学建筑,但还是服从了分配。”张总这样说。 |
“1960年初,正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时代,不到20岁的我,从此就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路。” 张总不无遗憾地补充说。喜欢画画的爱好断然放弃了,开始在以掌握无线电知识为己任的田野里耕耘了。 |
|
为工作任务而耕耘 |
1963年,从天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同年被分配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这一干就是39年,超期服役不说,其中还故事多多。 |
革命战士是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
开始工作是在工务科传音组任值机员、维修员,兼做技术改革。1965年因形势需要,调到战备办公室,研究战备广播车、小型天线,后来从事战备工程调研及战备台筹建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切要重新审定,他又被调回工务技术部(原工务科),负责电视台6701工程:主要任务是改频道、增大发射机功率。为此,在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室参加了天津电视台发射天线及馈电系统的设计,一干就是半年。文革中“万名干部”下放运动,使得实验台的人员极为短缺,他又被调到实验台2号机房,参加短波发射机的值机、维护工作。一干就是一年。七十年代开始,又因战备形势需要,再次调到战备办公室。先是恢复广播局院内的地下播音室工作:用3个月时间大修一部1kW发射机,并安装在地下播音室内;在室外架设及调试了低空圆形天线,基本做到能够独立进行战备广播了。此后,转入广播局成立的装机班,从事实验台、大功率发射机(50kW)制作及筹建杨柳青发射台的工作。 |
这期间,为做发射机变压器、阻流圈以及机柜等金属部件,要与金属加工及工人师傅打交道,倒是着实地接受了一次再教育。他清楚地记得,一次不小心,因铁板滑落砸了脚后,工人师傅们立即把他送到了医院,细心呵护,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休养期间,他也没闲着,为了培养年轻的工人和值班员,认真地备课、拄着拐上课,和大家交上了真朋友。1970年底,工务技术部需要搞自动化,他又被调回传音组。任务是:研制“报时自动化”和“增音机晶体管化”两个设备。现在看来技术含量不怎么高了,可在当时是个很难搞的项目。不仅要从晶体管采购直到联系零部件加工,都得自己跑,线路的设计、安装、焊接直至调试也全得自己来。真可谓之“哪里需要哪里搬了”。 |
传音组长官不大 领导才能被开发 |
他从1972年6月起,开始走向领导岗位,职务是传音组组长。这个差事可不好当。一是,播音室是个出差错、出事故的“窝子”;二是,“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谁都不服管。面对这种情况,他从三方面入手:一,抓制度,整顿纪律,亲自带班;二,调整机房布局,方便运行;三,组织业务学习,提高青年同志业务水平。一年后,传音组面貌大改观,差错事故大幅度下降,好学上进的空气浓厚起来。1975年8月天津广播事业局机构调整,成立局直接领导下的广播技术部,他首任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当时他爱人正在患病,震后的屋子也不能住了。可是,他顾不了那么多,急速地骑车赶到电台。当时,全局断电,为了不影响播音,他提出了以录音车代播音室,开到佟楼发射台直播。于是清晨5:30准时播出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震后第一声。当时余震不断,机房也在晃动。为了大家的安全,他决定只留下自己和副组长坚守岗位。事后,被评为抗震局级先进个人,他领导的传音组被评为先进集体。 |
1982年全国恢复技术职称评定,他第一个获得工程师技术职称。1984年任电台技术部主任,翌年改任局副总工、参加台领导班子。在他领导下,调频立体声广播文艺台正式播出。成为天津电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987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接着他又主持了杨柳青发射台新机房的设备安装工程,从方案的制定、设备选型直到正式播出,历经了组织并参与发射系统、微波传送、馈线及供电系统等的安装、调试工作。其后,率先在国内采用了脉宽调制发射技术,实现了中波广播发射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采用了音频处理技术,其响度和电声指标明显提高。随后,他又是在台内第一个被评为教授级高工。 |
多年来,他一直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广播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广电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录音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等要职。他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电台机关党委委员。 |
1992年开始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总工程师,直至今天已超期服役两年,可能还得坚持,直到创下连续工作40周年记录后再“下岗”。 |
频频获奖不停歇 功劳簿上无终篇 |
张总从事广播技术工作近40年来,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获奖。1990~1991年,他作为天津广播电视塔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兼调频发射执行小组组长,主持塔上调频发射机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直至两套(99MHz和102.9MHz)调频立体声广播播出。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改善人民生活20件实事之一的工作。因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主持建立电台新闻编辑管理微机网络系统,成为当时局内较大规模计算机应用项目。进而于1993年参与电视国际新闻中心的设计、制订技术方案和组织实施,并于1995年迎接了世乒赛新闻报道工作。这是天津台建立以来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周期最长、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两台的配合和台内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任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先进个人称号。该项目同时获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二等奖。1998年被天津广电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国务院评为1999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评为2000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这些荣誉虽来自退休前夕,但他并未躺在功劳簿上。相反,更加激励了他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信念。他要开拓、开拓再开拓。 |
|
为安全播出而开拓 |
由于安全播出工作是广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始终把安全播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工作总方针,亲自主持制定了《电台确保安全播出的若干规定》,实行量化、封闭管理,加强技术培训、考核,加大奖罚力度,使停播率和播出事故率逐年下降。该《办法》在1998年华北地区广播技术协作会年会上获一等奖。1999年完全依靠本台自己的技术力量,圆满完成了体操世锦赛的转播任务。由于技术方案严谨、转播工作安全,同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嘉奖,获先进个人称号。 |
为了进一步将安全播出工作做到位,他力主全面实现广播节目采编、制作、播出及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经过一年多的施工、调试及试运转终于在2001年建党80 周年之际完工,9月1日启用。从而使天津电台整体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入全国广播系统的先进行列。其中,与北大方正合作的“电台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已获1999年度天津广播电视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