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副总编辑孙玉胜在2003年时出了本书,名字叫《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讲述了从1993年开始以《东方时空》、《早间新闻》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改革的发展历程。而对中国的民营电视而言,从1994年11月,京城第一家民间电视制作机构——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开张为标志,中国民间电视制作群体正式走向前台,到今年,也正好是十年。这十年,中国的电视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不小的波澜正是由民营电视公司掀起。
应时而生
民营电视公司的出现显然有它的背景。长期以来中国的观众,对电视台僵化、刻版的电视节目的反感和抱怨已经空前强烈。《新周刊》曾做过《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八大病》等文章,向中国的电视节目开炮,这被认为是关于中国电视节目弊端大讨论的一个标志。改革电视节目体制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同时,由于电视频道资源从紧缺进入过剩时代,各家电视传媒面临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观众的分流,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增长乏力,甚至副增长;自制节目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无法提高质量,吸引广告客户。过去小作坊式的节目生产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传媒的竞争环境。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逐渐成长起来。刚开始时,只是小打小闹。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真正在中国电视界引得众人瞩目是1999年底至2000年。大多数的传媒研究专家都认为:1999年底开始的大规模炒作带来了民间电视机构迅速膨胀的火热风暴。光线总策划王长田与《中国娱乐报道》是其中的典范。《中国娱乐报道》的炒作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制播分离”和“娱乐界的新闻联播”,由于这两个概念在当时中国电视界的巨大分量,操作者仅仅在少数的媒体上投放了带有这两个概念的“新闻诱饵”,便诱发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炒作风暴,因而大获成功。而王长田和光线传媒也因此创造了一个神话,从1998年依靠10万元人民币起家,在2003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2.5亿人民币。2000年6月,银汉传播与北京电视台全面合作,成功策划并实现了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全新改版,也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无数的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因此如火山爆发般迅速催生出来了。
热闹的盛宴
据保守的估计,目前,中国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有1000多家,其中,80%以上聚集在北京。据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策划王长田推测,目前电视台播放的各类电视节目中,有80%来自市场,非新闻节目所占的份额可能更大些。在这80%的市场份额中,民营电视占了很大的一块。像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欢乐总动员》、《娱乐现场》、《幸运52》等,都有民营电视的影子。
与电视栏目制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制较少的电视剧市场,电视剧市场放开后的短短几年时间,民营公司承担了电视剧制作90%左右的资金和人力,中国的电视剧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日本,其单位生产成本承受能力比香港、台湾高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用于电视剧拍摄的资金有60~70%来自于民间;而在年产量9000集左右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由民营电视公司独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经占到了8成的市场份额。
在这近千家民营电视公司中,并非所以参与者都能够享受到这盛宴的美味。民营电视公司按照其规模实力可划分为三个世界。
位于第一世界的是光线、欢乐传媒、唐龙国际、派格、星美等等少数几家巨头,他们在各自领域已经确立了领跑者地位。这些公司规模较大,资金雄厚,都有自己的机房,采编设备齐全,能够独立制作完成从采访、对编到片头、片花等节目包装的整个流程。其制作能力可以与一个地市级,甚至部分省级台电视台相匹敌。设备在保证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向外出租。有的公司已经拥有了HDTV摄录设备,例如星光传媒,不仅拥有整套的HDTV摄录,甚至有世界顶尖的后期调色设备——达芬奇。他们占据了民营电视市场的主流,并已经开始为数字高清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居于中间规模的公司一般员工在二、三十人左右,主要制作一些较有名气的栏目、文化纪录片或各种大型企业宣传片。它们都拥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节目制作设备,能够完成非特殊要求的日常制作。例如,业内一家中等规模民营电视公司,以《晋商》、《唐诗》闻名,主要拍摄文化类专题纪录片。公司员工约20人,办公面积约一百平方米,但拥有整套DVCPRO设备,其中包括DVCPRO AJ-D910一台,对编一套以及Betacamsp2600一台,另外还拥有Avid Xpress 非编系统和奥维迅字幕机,能够完成除配音以外的所有制作。目前,公司除了拍摄文化纪录片外,还负责凤凰卫视一挡日播栏目《天地人和》的制作。随着公司知名度的提示,业务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公司计划近期还要增加一台摄像机。
另外,在京城中还有大量小规模的公司,面积一般不大(不超过一百平方米),员工在十人以下,一般只有专业的DV摄像机,简单的对编或自己攒的非编系统,有的甚至用的是盗版的非编系统。这些公司的日常业务主要是为一些中小企业制作宣传片,为各种会议、婚庆等提供摄像服务,或者为地市县台制作一些播出节目。这些公司的生存不稳定,倒闭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一家位于央视附近的小民营公司,员工仅四、五个人,办公面积不过四十平方米,公司的设备包括一台Sony的150p DVCAM摄像机,一套自己攒的简单的非编系统,公司的业务也很简单,为某地的县级电视台和一家企业台制作一个小栏目,另外就是承接一些其它大公司分包给他们的企业宣传片,业务简单,生存压力很大。
成长中的烦恼
虽然民营电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但它的前进道路却是步履维艰。
首先,民营电视公司身份模糊,处境尴尬。在电视台垄断节目播出领域,国家对民营制作公司没有明确管理条文的生存环境中,民营公司随时面临着电视台单方面更改合作规则,甚至被有关部门"叫停"的窘境,电视台长期拖欠节目购买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与电视台的合作中,电视台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他们决定着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命运。
同时,很多电视台掌握着节目制作许可证,而有资料显示,在北京拿到电视制作许可证的民营公司仅11家,甚至有不少制作公司反映,他们不知道申请许可证需要什么条件,因为没有哪个条文明确规定。这就很容易涉及到版权问题。在电视节目逐渐市场化、整个社会法制化的时代,没有版权,就严重阻碍了节目走向市场,不利于节目公司与电视台的相互合作,严重的还会使一个公司在瞬间倒闭。
其次,相关的节目管理制度不完善,使民营电视公司在节目制作上如履薄冰。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唐龙公司被叫停一事。2002年,唐龙国际传媒集团被广电部叫停,原因是某些节目在播出时,没有执行严格的报审手续。按照国内现行政策,一般科教、知识类节目在播出时无须报审,只需电视台自己终审即可,但电视剧、卡通类节目,在播出时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审。据唐龙国际传媒集团总裁陆兴东介绍说:“现在很多知识科教类节目,如Discovery,为叙述生动,加进了很多情节。对于这类节目,究竟是按科教类节目还是按电视剧来处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与维亚康姆合作的《尼克知识乐园》就是这样一个性质的节目。因认识模糊,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审。”
最近,广电总局关于禁止电视游戏类节目播出的规定,也使一些相关的民营公司受到了较大的损失。类似这种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使民营资本对电视制作行业望而却步,上千万的资金投进去,说不定哪天就不能办了,没有资本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99%的民间电视制作公司选择了做娱乐内容。
不公平竞争,融资困难,也使国内民营制作公司处于不利地位。目前,外资和国内业外资本已经通过借壳上市、控股、合作等方式介入国内的节目制作,特别是境外资本近年来动作频频,纷纷抢滩国内电视领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2001年10月成为首个在中国广播的外国电视广播公司;2002年3月,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星空电视频道获准在广东落地,同年底,新闻集团全资子公司星空传媒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达成协议,合资、合作制作电视节目,事实上已变相获得了经营电视台的权利,而国内民营电视机构连节目制作权的获得都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按照WTO相关条款,国内经济实体与外资、合资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一条款对双方都是适用的,这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