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作为北京奥运村环境装饰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日华人摄影家周剑生的世界遗产摄影及油画作品在7月27日至9月27日期间被奥委会采纳,陈列在北京奥运村办公区、会议室、贵宾厅、信息中心及各国代表团长室等重要场所。周剑生,成为获准在北京奥运村内陈列个人摄影作品的第一人。
8月6日,我们很荣幸地采访了专程赶回国内筹划奥运村作品装饰的周剑生本人。虽然忙碌的工作让他疲惫不堪,但是从周剑生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为北京奥运奔波的喜悦。
我用镜头记录世界遗产之美
“其实我最早,就是想让国人看到最真实、最美丽的世界。”
周剑生从1994年起忙里偷闲利用业余时间走世界,拍摄世界遗产,8年用了7本护照。北至北极圈,南达好望角,东渡复活节岛,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的77个国家和地区,将自己的镜头始终对准“世界遗产”。
这样的拍摄,源于他青年时到日本留学,偶然在东京银座的大街上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传保护“世界遗产”的广告,一张巨幅图片“空中城市—马丘比丘”使周剑生萌生了“今生一定要去这个地方”和要把世界遗产介绍给中国的想法。
“还记得在水城威尼斯,为了选择具有新意的拍摄角度,我是连人带器材一起掉进了运河。在巴基斯坦拍摄的时候,我曾经误入白沙瓦核试验基地,当时在军官的盘问下,我装做回放拍摄内容,将拍到的场景洗掉,才侥幸脱身。”一次次的历险并没有阻止周剑生的拍摄,因为他希望用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把世界遗产介绍给更多的不能够亲眼目睹的中国人。
我与松下的深厚情结
谈起自己与松下的缘分,周剑生格外欣慰。“松下对我摄影创作的支持非常大,帮助我把优秀的文化遗产作品展示给全世界。”
周剑生和松下电器的缘分要追溯至1976年第一次接触松下摄像机,后来看到好友去欧洲旅游的摄像后,他也添置了一台松下S-VHS格式的摄像机,开始伴随他的世界之旅。2002年之前的八年间,在完全自费的情况下,周剑生一直坚持拍摄世界遗产。
2002年,周剑生在日本举办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摄影展—《世界遗产—周剑生摄影展》。这次展览在筹办时因为资金方面的困难,没有在国内成功举办。松下被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以及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追求感动,伸出援助之手。
回到国内,周剑生作为对外友协的常任理事,与松下有了进一步的合作。“在人民大会堂与松下总裁的第一次会面,让我了解到松下和中国对外友协有着长期的赞助合作关系,这样我和松下也有了机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周剑生说。
为了帮助周剑生更有力地通过影像艺术记录、传播文化遗产,松下电器进一步提供了AG-HVX200和AG-HMC73这两台专业高清摄像机。前者是既能用P2卡又能用磁带拍摄的手持式摄像机,后者是采用AVCHD格式的采用SD卡存储的肩扛式摄像机。尤其是AG-HMC73,一直跟随周剑生先生,大大扩展了他的创作空间。周剑生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更适合动态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到动态,从有形的世界遗产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古老的世界文明在其摄影、摄像“双剑合璧”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AVCHD格式的素材给周剑生的印象是画质精美,即使在低照度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设备利用SD卡存储非常方便,外出只要带几块大容量的SD卡即可,特别适合双栖(摄影和摄像)拍摄。拍摄自然风光时,他在多数情况下把机器放置在三脚架上采取手动档;拍摄无形文化遗产时,由于现场变化情况多变,他则偏爱使用自动档,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拍摄的内容和角度上。除了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外,松下还为现场放映的动态影像提供了视频制作支持。
2004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世界遗产”—著名华人摄影家周剑生作品展。这次展览,松下又一次为他提供了赞助。此次作品展后,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其中的10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
2008年6月10日,“世界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剑生摄影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这次摄影展同样由松下电器赞助。本次展览也可以说是奥运村展前的预备展。
2008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期间,周剑生近年来拍摄的80多个国家的近200张世界遗产摄影图片在北京奥运村展出。作为奥运赞助商的松下,同样为这次展览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这也是“科技奥运”的精神体现。
奥运圆我心中梦: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我作为唯一一个在奥运村举办摄影展的人,肯定会获得很多利益。其实为了能够使这次展出更好、更完美,我是在家人资助的情况下,自己投资了8万元。奥运盛会第一次在祖国举办,我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人,有责任、有义务为奥运会奉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2007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北京奥组委提出申请,具体内容是以“人文”为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审查,奥组委认为:“周剑生的摄影作品水平高,所拍摄题材非常符合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松浦晃一郎先生特意在巴黎本部为本次展示撰写前言,并委派专人送至北京。文中指出:“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中国摄影家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作品。每幅作品都记忆着生命的轨迹,每座遗址都述说著曾经的辉煌。它们跨越了语言和时空,凸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悠远与坚韧。古希腊奥运会承传至今,其对生命和自然的崇尚已种植在北京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理念之中。当此盛会,愿诸位藉助摄影作品朝觐古文明、交流异文化、接力人类之薪火。”
周剑生对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北京奥运村感到十分荣幸,他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对全世界的承诺,呈递一份合格的答卷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愿。“我很欣慰自己能向祖国递交了一份答卷。”
周剑生以近年来拍摄的80多个国家的近200张世界遗产摄影图片在北京奥运村展出,其中在日本制做了30幅宽240cm高120cm的大型作品,由日本航空公司免费运抵北京出展。本次还同时展示了周剑生为“绿色奥运”主题创作的4幅油画,其中一幅已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邀请参展。周剑生用油彩表示自然遗产是相对永恒的,用石膏般的白色塑造文化遗产以警示世人,如不加以保护,不久的将来这些遗产遗址将会残缺甚至消失。周剑生的作品深刻强化了奥运村环境装饰的文化底蕴。
《周剑生世界遗产精粹》个人画册近日即将出版。画册中收录了周剑生近年来拍摄的世界文化遗产作品,我们也会再次欣赏到他镜头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文化。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苏叔阳老先生,为这本画册撰写了前序。
“他是艺术家,一位行走的哲人、诗人、艺术家。他的每一幅照片都有摄人魂魄的力量,能将拍摄对象历经的沧桑,内在的丰厚人文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展示出来,而且充满剑生自已的也是他的母文化—中华文化—给予他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观:纯朴天然。他的照片,每一幅都让人感到湛然的寂静。在那湛然里令你肃穆,感到某种神圣,让你被那在时光里无声潜行的文化魅力而折服。”这是苏叔阳眼中的周剑生。
周剑生说:“我会毕生致力于向世人展示正在消失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为那些精湛的图片可以跨超国境,超越语言的障碍微量人们传递共同的感动和信息。会有更多的人从此感受到世界遗产的珍贵以及理解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