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电影声音造型的艺术魅力-由"画外空间"与"静默"谈起(上)

2002-03-21 姜燕 北京广播学院 依马狮网


    从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的出现,声音为之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声音也由此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研究过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提出电影是“视听艺术”这个称谓之后,却往往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听觉的存在而念念不忘画面的优越性。
其实,电影中的声音除了参与银幕造型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声音对于时间、空间、心理、情绪、意境、风格等方面刻画的深入性,而大大扩展了电影刻画时空的能力,并使得观众得到审美享受。因此声音应当积极地介入电影创作的剧作、介入主题、介入影片结构,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情绪再现”达到表达与思考的境界。本文的分析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结合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法,说明电影声音造型的艺术魅力。
 
一 可否用声音来“造型” 
    可否用声音来造型?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电影是依靠机器的记录-组合-放映来取得艺术效果的。由此出发,我们得出了电影的记录本性。由电影的这一本性结合建立在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基础上的人的接收机制,我们知道了对于构建电影这一形式的光波和声波的渴望从来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可以由默片时期公开放映影片时在现场伴随着的某种声音得到实证。 
    当声音真正成为电影的有机部分之后,也就是真正的有声电影的产生之后,我们说声音不仅仅只是作为电影语言的一个构成元素,更由于声音在传播的“趋于无限连续性”以及对于时间、空间、心理、情绪、意境风格等方面刻画的深入性,大大扩展了电影刻画时空的能力。 
    记得英国导演德瑞克·贾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他生命将尽之时,又一次操纵着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做了一次生命挽歌式的表达──《蓝》(Blue),一部只有一个定格、76分钟的银幕上只有彻底的“蓝”的影片。画面呢?消失了吗?亦或是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存在着?!电影的另一构成元素──声音呢?让我们来聆听:各种声响开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出各种讯号,脚步声、风声、钟声、器乐声……旁白混杂了散文、诗歌等诸般文体;语言的姿态则是一种歌唱般的形象;音乐并置了圣乐、民族音乐、摇滚、民谣等错综类型。声音以无可逃避的蒙太奇方式,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异常活跃的经验和示范。这部实验意味浓厚的影片,颠覆了一定要用画面来表达导演意图的传统电影观念,为电影声音参与“造型”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佐证。在贾曼的《蓝》这部独具个性的影片里,声音的“造型功能”被提到了一个极致的程度。《蓝》可能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电影”,它可能没有表现“在时间中演进的现实”(《电影的本性》,P51),没有以“运动”的方式“纪录和揭示物质的现实”(《电影的本性》,P47),但是它对于经典电影艺术的创作是有意义的,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给电影声音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给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由此可见现代电影声音的造型功能在电影艺术家那里已经是被发展到“为所欲为”的程度了。 
    我们所了解的电影声音的理论不可避免的带有抽象的性质。笔者认为,最终作为电影构建元素的声音的巨大作用是以具体的、各异的声音表现手段来体现的。电影最终是以感性的“视听结合”形象呈现的,它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视听表现手段来达到的。 
    本文将就无限丰富的声音表现手段中的“画外空间”和“静默”这两种手法进行一些讨论。 “画外空间”指的是摄影机记录不到的银幕上的虚拟空间,并且包括建立在更普遍意义上的观影者所处的现实空间。而“静默”则指带有一种主观性质的、创作者有意识设计安排的有定义的“静”。
 
二 电影声音与空间问题 
    谈“画外空间”就不能不提到“电影空间”这个问题。 
    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个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声音进入电影使有声电影成为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式。声音给无声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语言由纯视觉语言变为视听结合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视听因素像人的视听感官系统一样是相对的平衡,不存在以哪个因素为主的问题,并且这种结合的性质是一种化合性质的。也正是这一性质,使视听语言变得更为丰富和高级。
其次,现代电影理论已经充分认识到,任何视听语言都是建立在对光波、声波特性的科学性的认识、对人的生理-心理效应的认识,对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幻觉、联觉、想象等的认识基础上的。 
    第三,声音和画面以及同叙事空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首先得从“电影空间”这个概念谈起。 
    “电影空间”是依靠机器记录的、需要依靠声与光来塑造的现实的立体空间。
应该说“电影空间”从某个角度来看分为三类:(1)叙事空间。这个空间没有物理的限制,它就是构成一部影片的空间。对它的描绘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2)银幕上的可见空间。即影像的接受器,它是可测的。它容纳影片的视觉能指。(3)剧场(放映厅)的声音空间。 
    同时,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将“电影空间”划分为:(1)现实空间。这其中包括着接收者的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2)叙事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了画内和画外空间。 
    在以上这些不同角度的空间划分的概念上,我们也可将电影空间从狭义的角度分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第四,“画外空间”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早在默片时期人们便开始尝试用视觉形式表现画外空间。现实空间是无限的,而视觉的画框仅能录取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画框内的一切因素都是向外延伸的,画外空间是无边的,所以画框的四边也不是什么限制,那么,电影空间的信息就不一定全部组织在画框空间之内。 
    当声音出现在电影之中时,它立即与画框发生了矛盾,因为画框框不住声音。声音空间的无限连续性使我们看到电影中声音空间的重要性。而画外空间是非常倚重声音空间的。于是,解决声音与画框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充分发挥电影的视听表现手段的关键之一。同时对电影空间的新认识对于解决视觉与听觉的结合问题也具有进步意义。 
    在对电影空间与电影声音的相对关系作了讨论之后,下面将针对“画外空间”与“静默”作具体讨论。
 
三 “画外空间”与“静默” 
    视听造型手段的目的是要使银幕的造型形象能更积极、更鲜明、更具有情绪和思想的力量,使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情绪再现”达到表达与思考的境界。 
    下面本文将主要从艺术性审美的角度来分析“画外空间”和“静默”这两种声音表现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 “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是指摄影机记录不到的银幕上的虚拟的空间,而通过声音,我们可以使这个画外空间作用于接收者的感觉系统。 
    日丹教授在它的《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提出:“电影的声音扩大了对空间的感受,使我们能够在具体可见的范围之外感觉到它的存在……成为影片造型结构中内在的联系环节。” 
    画框之外的世界延伸了人们所看见的表象之外的内容;声音在画外空间中更加自由地创造出一个画框内没有体现,但凭借音响的辨别而体验到环境和空间(比如,通过声音的空间感、运动感、透视感等等),传达诸多的信息,并进而传达情绪,表达思想。 
    笔者认为,“画外空间”它既可能是存在于叙事空间中的,又可能是存在于现实空间内的。区别在于,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空间里的“画外空间”,它的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在绝对叙事空间内的,并且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不具有时间差,它的目的就是要使欣赏者“进入”,并希望欣赏者与叙事同步,与角色同喜同悲;而建立在更普遍意义上的现实空间内的“画外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间离”效果的,在这个“画外空间”里,艺术效果的产生是依托于欣赏者所存在的现实空间的,并使欣赏者意识到自身及现实空间的存在,由此而达到某种震撼的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画外空间”中声音的运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外空间”中的声音。这种状况下,画面存在着影像或细节,画外的声音与画面以同步或非同步方式传达影片的信息。这种情形下,叙事空间处于主动,而观影者的现实空间更被动一些。 
  &n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