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电影声音造型的艺术魅力-由"画外空间"与"静默"谈起(下)

2002-03-21 姜燕 北京广播学院 依马狮网


    编者按:本文上篇中肯定了电影声音造型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具体介绍了声音表现手段中的“画外空间”,下篇中将介绍另外一种声音表现手法:“静默”。
 
    (二) “静默” 
    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影声音构成中,对待“静”就如作曲家对待“休止符”一样,都是有意识的设计和安排的。“静”可以产生独具魅力的戏剧效果,“静”又可以是情绪的凝滞,并包含着某种相当强烈的思考意识,会产生神奇的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1. 制造恐惧气氛与紧张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种感受,颇富有戏剧性。即当你一个人呆在家里,处于黑暗状态,此时万籁俱寂,那么只要保持着这种安静,你就会设想自己是安全的。一个突然的、出乎意料的声音在室内或室外响起,比如一声轻轻的叹息,一阵沙沙的响声,一段似有似无的音乐声,等等,哪怕它极轻微,都会引起闪电般的惊恐,霎时我们会格外警醒。这个时候,仅仅因为声音的缘故,我们便进入了高度警惕与感知状态,并进一步引发未来的动作。这实际上便是寂静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我们听到的声音(画内的或画外的)是“静寂”的,却引发出了我们无穷的想象,进入了某种高度戒备的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在影片中,我们同样能深刻感受到。 
    影片在制造恐怖气氛或紧张感时,偏爱的一种手法是通过紧张性音乐,伴随着各种噪声、音响来烘托各种不同的情境。而向银幕前的观众灌输一种阴森可怕的感觉的,往往就是“寂静”。 
    在影片《恐惧角》中,律师请了一个私人侦探在家中“巧设”机关,欲“守株待兔”,而最终反被罪犯得逞的一场戏,便采用了动-静的结合,达到骇人的效果的。先是全家人与侦探一同设置了一个小机关──用长丝线栓住窗栓,另一头绑在一只放在椅子上的玩具熊上,用来测知罪犯的动静;接下来“静”便大起作用了。在令人窒息的“静”中,我们与侦探一起注视着那根丝线。当丝线稍稍一动,我们的视听系统马上沿着丝线与侦探一起集中到窗边。突然,窗响了一声,音量不大,却足以令片中人物与观众感到惊恐与不安。关好了被风吹开的窗户,侦探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开始喝饮料并与背着观众的女佣聊天。突然,女佣转过身,用钢丝琴弦勒住了侦探──这时是无声的挣扎。在寂静中,我们惊骇不已,因为我们看到女佣的脸,却原来是罪犯。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个表演动作,又惊醒了熟睡中的律师。“静”,又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静。这时,我们听到律师女儿尖利、惊惧的叫喊,然后我们看到了女佣与侦探的尸体一起倒在血泊中。此时,女儿的哭泣,妻子安慰女儿的话语使恐惧感、紧张感得到了释放与缓解,但是观众仍然是心有余悸。 
    利用声音,通过声音方向的改变、音量的提高、速度的加快,并且通过动与静的对比,通过“画外空间”与“静”的结合,使观众对声音的感受非常强烈。并且在寂静中,在画外空间里,我们可以想象出许多种突然爆发的场面,由此,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2. 用“声音特写”刻划人物心理 
    在电影声音中,很多时候“静默”又称为“声音特写”,即突出声音的“细节”而削弱其他的音响,以此来达到某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利用声音特写刻画人物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比用影像或者内心独白、旁白更能切中要害。 
    笔者仍以《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一个片断为例,谈一谈“声音特写”在刻画心理方面的独特魅力。 
    当振保对老同学的太太产生了某种欲望,并有机会与她独处时,用声音特写把振保的躁动生动地传达了出来。这个引人注意的声音是一只蚊子声。在夜的寂静中,那个时隐时现,忽大忽小的蚊子声,使我们真切的体会到振保内心世界的焦躁不安。 
    笔者认为,这个声音实际上是王太太的声音与形象的替代,是王太太在振保心中隐隐“作怪”。声音在此,是振保思想的外化,通过“声音特写”,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绪。声音在此巧妙的运用,不仅省却了画面插入式的、传统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并且,利用寂静中的一个声响──蚊字的“嗡嗡”声作为画面的替代,反而令观众从被迫接收信息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正如“画外空间”解放了摄影机,解放了观众一样,利用联想,抛开眼前所见所闻而幻化出一个没有在画框内展现的空间或形象,传达出创作者的某种思想。 
    当“静默”有意识地作为一种异于传统声音的运用形式,而且是在违反观者审美、观赏心理定势的情形下,它便同样染上了“间离”效果的艺术特点,从而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效果。并且它以一种粗暴的姿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封闭性质的“空间”格局。在这里,欣赏者所具有的心理空间及所处的现实空间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强烈地“吸收”了,承担了艺术效果的达成。 
    比如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中有三次黑画面,并且此时声带上也绝无其他声响。声音与画面均达到了极致──“零”。静与黑画面,是朱莉的意识丧失状态,表现了角色内心世界的一种失常状态。这种手法不仅在叙事上有独到之处,而且令观众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在这种另人窒息的“静”中,欣赏者似乎进入了主人公的意识中,亲自体味主人公的痛楚,然后又从主人公的脑海中“钻”出来,再次面对受伤的主人公,听她倾诉,为她动情,观众真的自由进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了。 
    其实,这种纯粹的静,就像抹消了画面的“画外空间”一样,是静的一种极致现象,它更多的是作用于现实空间中的欣赏者的心理空间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及魅力,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将“静默”纳入建立在“间离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的基础上的某一情境中,在这一界定下,欣赏者自身和现实空间都被“纳入”了。传统艺术中得到承认但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实空间开始了它扮演重要角色的使命。这样,“静默”这一声音造型手段便自然而然地要显露它巨大的表现力了。 
    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声音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一种失常,一种超现实的情感,表现一种主观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者隐喻性的内涵。而运用“静”这个声音表现手段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孤独,能够提高欣赏者的敏感性,使感觉更加集中于某一点,或者说更有利于观众参与到影片中来,并且它可以调节影片的节奏──“静”是动的前奏,“沉默”之后即将爆发,这是影片展现其内在的、蕴涵着的力量的一个有力的表现手段,并进而推动叙事。 
    “静”体现了它本身以外的许多东西,“静”可以是情绪的、思考的,可以是戏剧性的,“静”也可以成为影片独特情节逻辑与内在深刻的涵义的重要表现手法。用静默的力量刻画复杂的心理,展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形成的某种复杂的张力场。当然,“静”要与影片内容结合,而不是故作姿态、空洞、形式上地运用“静”。 
  
    电影中的声音是以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参与到影片造型中的,画外空间与静默只是电影声音中的一部分。以听觉为感知方式的电影声音,具备了与画面同样重要的造型功能与极具魅力的表现力。“声音具备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再现现实世界各个主要范畴的几乎所有功能,即对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再现的功能” ,同时,将一股强大的情绪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人们的心中。随着视听艺术创作者及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声音在电影中已渐渐达到日臻完美的地步。(全文完)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