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国外视听行业罕见的不打价格战了。不仅不打价格战,产品还涨价。更有一些厂商,不仅涨价,用户得等着。等多久?不一定!只是说尽快。

这到底是怎么了?居然对用户这么牛气了,涨价不说,还不按时供货,不怕用户跑掉吗?
其实,厂商也很无奈。因为上游厂商涨价、供货不及时,有时甚至没货,导致终端厂商成本及出货周期都大受影响。
那么上游厂商又受了什么影响呢?
疫情!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都相继采取了隔离措施,迅速推动了远程办公、远程学习、宅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使得智能设备的需求量大幅上涨。暴涨的需求下,相关芯片产能供应开始逐渐紧张,这直接导致了芯片供应紧张现象的出现。
芯片紧张,自然供不应求,直接促使芯片厂商涨价。芯片虽然涨价了,但下游厂商为了防止芯片缺货导致停产,所以即使涨价也要囤货。越囤越缺货,越缺货越囤,成了一个死循环。而且随着发展,已经从芯片缺货蔓延到产业链相关部件及产品的共同缺货。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疫情的平稳,用户需求开始大量释放。这就形成了一方面用户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供货紧张。产品都不够卖的,自然不会打价格战,涨价就成为了必然。
投影
以往年年价格大战的DLP投影机,在2021年终于休战,不少品牌还悄悄地将一些投影机品类提价销售,供货周期也变得更长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游光阀芯片、IC芯片等缺货和涨价。一些品牌因为订不到足够的光阀芯片,已经连续几个月都不能按时向用户出货。很多投影机厂商为了避免断货,大幅提升库存,这进一步加剧了上游供给的紧张。
除了上游缺货涨价,其他各种成本,如人力成本、用电成本、部件成本也在上涨,导致了投影机厂商几乎没有价格下降的空间,自然这价格战也就打不起来。
为了应对DLP投影机上游材料紧张带来的窘境,投影机厂商开始寻求其他出路,如提升3LCD液晶投影机的比重、拥抱LCOS投影机等。
与DLP投影机不同,3LCD液晶投影机的核心光阀是特种液晶面板,受半导体IC供给紧张影响较小,可以保证稳定供货出货。所以在2021年可以明显感受到,3LCD液晶投影机新品推出数量与节奏的加快。
而随着国内LCoS投影光阀芯片的推出,厂商们还有了一个新选择。由于LCoS技术专利比较分散,不存在如DLP和LCD产品核心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问题,所以如果LCoS能够获得突破性成长,国内投影产业将有望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化,不再受制于国外上游厂商。
LED显示
LED显示面临着与投影机产业类似的问题。伴随着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紧张,LED显示上游原材料如芯片、蓝宝石衬底、PCB板等全部涨价。不仅涨价,有些材料涨幅还特别大,一度达到了原来价格的10倍。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国外市场销售损失大半,LED厂商被迫将主力市场转到国内。
上游大幅的涨价、市场急剧的缩小,让LED厂商活得很艰难。面对困境,不少LED厂商以调整产品结构来应对。即加强高利润产品的生产供给,减少低利润产品的比例并提高价格。此举在客观上避免了价格战,同时促进了LED显示产品的升级换代,往年慢吞吞发展的Mini LED和Micro LED在过去一年迅速崛起就是证明。
如利亚德Micro LED产品在2020年的销售收入仅3000万元,到2021年就达到了三亿左右,是往年的10倍。洲明科技在Mini LED方面重点投入,不仅成功突破关键技术,还建设了5条Mini LED产线。
Mini LED的应用还体现在背光,2021年被称为液晶电视的Mini LED元年,创维、TCL、长虹等电视巨头都推出了Mini LED背光电视。电视的庞大体量将给Mini LED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液晶平板
液晶平板的表现,与投影机和LED显示都不同,它犹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在2021年上半年之前还是“涨声不断”,下半年则迅速变为“跌声不止”。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也是疫情。
按液晶面板生产周期估算,这几年应该处于下行期,也就是液晶面板产能过剩,价格会越来越便宜。为什么2020年前后三星、LG相继提出退出液晶面板生产计划?就是为了减少亏损。
但疫情一来,电视机、笔记本、显示器等显示产品需求剧增,原来预估过剩的液晶面板产能居然不够用了,产线加班加点都赶不上需求。三星、 LG也不停产了,赶紧复产复工,液晶面板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导致终端显示产品也不得不提价 应对。
从2020年年中开始,液晶面板价格经历了一年多的价格飙升,在2021年下半年起却急转直下,价格一路下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随着全球疫情控制、疫苗接种普及率提高,人们不再宅在家里,开始频繁外出,使得电视、显示器需求增速放缓,让原本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由于之前涨得太狠,所以跌得也较深,犹如过山车一般。
小结
转眼进入2022年,从目前来看,DLP投影和LED显示上游原材料紧张状况短期内不会根本逆转,而终端用户需求依然旺盛,因此价格战依然打不起来。但液晶显示就不一定了,因为液晶面板价格依然有下降趋势,而需求端不够旺盛,厂家有可能会通过价格战来获取用户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