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踏遍青山人未老-访原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院长王明臣教授

2003-01-07 朱继东(新华社记者) 李晓梅(本刊记者) 依马狮商务网


    人人都说原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院长王明臣教授,不仅是一个讲课认真的好老师,而且为音视频领域编著了很多成套的教材;而如今刚刚退休不到半年的他又办起了民办大学,为培养声像艺术专业人才的工作忙碌起来。这不仅为我国音频技术人才的培养增多了一个园地,还为我国一批录音艺术专业的老教授、高级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发挥社会作用的舞台。带着敬仰的心情,记者采访了王教授,对他办学的宗旨、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深深佩服他奋斗不止,不断上进的精神。
 
笔耕不辍
    1959年,王明臣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任音频工程系主任,1997年他创建了录音艺术学院并担任学院院长。1987年曾在日本朝日电视台作为访问学者研修近一年。用王明臣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几乎都是和广播学院连在一起的,干上了这一行,也就深深地爱上了广播电视这份工作。
    王明臣从1968年开始和孙庆有等同行主编《农村有线广播》,该书是咱们国家发行量最大的无线电基础工程书,发行量高达200万册,曾被科学出版社评为优秀书目。后来他又到了中央电视台参加“彩色电视攻关”,同时为邮电出版社审编《广播电视电路图集》。经过3个月苦学日文,为我国翻译编著了第一本《彩色电视接收机原理》。这本书的编著完成共花了王明臣7年时间,并且是在集体宿舍艰苦的条件下。该书在1976年正式出版。王明臣在1977年参加我国首届科学大会,并被评为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工作者。1989年,王明臣从日本回来在地摊上注意到有《三字经》的出售,这启发他撰写了一部《电子学三字经》,这本书不仅要通俗易懂,而且要囊括所有的电子学基础常用知识,耗费了他三年的时间才成稿,为了增加可读性、趣味性,王明臣又请人加上漫画。《电子学三字经》画册出版后被拍成电视剧,曾获过科普片二等奖,在台湾的一本《无线电界》杂志连续刊登两年,反映很好。
    后来王明臣又编辑和翻译了《磁带录像机原理》、《数字电路基础》、《S-VHS录像机原理》、《Betacam SP 录像机》等10余部书。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换代,北京广播学院长期从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教育的教授、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写出版了“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全书(10部约500万字)”,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王明臣担任了主编,完成了一套理论完整、内容充实的先进技术专著。目前,此部专著计划再版。
 
育人不倦
    目前,王明臣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学会科普部委员、现代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华研修大学声像工程艺术系主任。对于办学的初衷,王明臣这样对记者讲:
    2000年6月,他到沈阳进行了一周的《全军影视技术培训班》,他深深感到:这几年地方的影视发展很快,技术更新跟不上,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人员和知识的更新跟不上,他们特别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去给他们传授知识。这时,将要退休的王明臣也有时间停下来去干一些自己的事业,同时他的同龄朋友、同事、同学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们决定加入目前中国最有特色的民办大学中华研修大学(我国民办大学少有的能够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大学),成立声像艺术工程系,并由王明臣担任系主任。
    对于办学,王明臣很有信心,他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优势:首先是师资力量,他聘请的老师都是具有丰富录音经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工程师、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的离退休著名专家教授是教学主力和骨干。然后是教材,先后筹备了20余部专业技术书籍,并准备近期完成一套硕士生教材。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计划今年举办硕士研修生班。
    其实,王明臣的“音响师职业技能培训班”在2000年3月就开始招生了,现在已有140余名专业音响人员陆续从他那儿拿到了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不仅学到了音频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有机会在专业设备上实践,并且参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先进调音设备。
    在近期,王明臣有几件事情要做:与有关音响制作单位签协议,利用其音响设备给他们的学生来实习,搞研究生培训。另外就是与清华同方合作搞远程教育,同时进一步搞国际化的教学,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谈起未来,王明臣感觉任务还很艰巨,民办大学办学路很难走,因为中国过去和现在社会办学留给人们的口碑参差不齐,但是,“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请教授把所有的课程讲完,但我更相信学生会越来越多”。说这话的时候,王明臣很认真。眼中和脸上都写满自信。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