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数字电视广播的美好明天
2003-01-07
朱继东(新华社记者) 李晓梅(本刊记者) 依马狮商务网
众所周知,北京电影学院78级培育了一批著名的导演,而北京广播学院78级同样也是“星光灿烂”,国内外广电行业的许多杰出人士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现任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毅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是广播电视界内较年轻的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对广播电视行业各领域的新技术有着极其深入研究和具有独到见解的专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应当说是和他不断进取、刻苦努力分不开的。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家广电总局(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广科院工作。1985年被公派到日本千叶大学进修硕士学位,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后,深觉专业知识更新太快而极需再学习的他,于1992年又到日本东京大学通信电子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按照常规,原需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科学习,因他非常用功,仅用了2年8个月,就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他的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字图像处理里的小波变换压缩技术和传播技术,曾在当时引起业内专家极大的关注和赞赏。1995年,他学成回国,先在广科院任职,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完成了很多项目研究,后来又在网络中心任了一段时期的总工,随后,奉调上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 |
采访是在中国大饭店咖啡厅进行的,周副司长由于专家学者那种特有的审慎,开始难免会有些拘束。但随着话题的深入,他谈得越来越投入。伴着现场演奏的悠扬的施特劳斯乐曲,我们的话题从新世纪数字电视广播的“十五”规划展开。 |
|
数字电视广播的启动和发展 |
毕竟是业内的专家,带有浓郁学者气息的周副司长谈起国内外广播电视的发展来真是如数家珍,而我们仿佛就是在聆听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教授在讲课。他说,广播电视将挟20世纪数字化之威进入新时代。但近年雄起的第四媒体—因特网,却在赋予传统广播电视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又对之构成威胁和挑战。而且,目前国际上数字电视、交互式电视开展得沸沸扬扬,国内的数字电视广播究竟应当如何推动,选用什么制式,播出什么类型的节目,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他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展将缓于卫星和有线电视。尽管如此,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标准制定和实验播出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今,数字演播室标准已经确立,我国将慎重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内容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他还说,从2001年开始,国家将在北京、广州、深圳等有条件的一些大城市试播HDTV;积极开展DAB数据广播;积极发展数字处理技术,扩大数字记录媒体;改变节目制作的流程。为配合计算机编辑系统和互联网应用,电视节目的制作将不仅仅限于台内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台内网、播出硬盘、光盘存储等手段将贯穿于整个制作、播出流程及存储链路。积极发展数字压缩技术,它将融入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等各个环节,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使用不同的压缩技术,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相互间的转换。HDTV的发展要从节目制作开始,它的兴起将引起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改变,并对电影业和动画也带来新的机遇,给整个工业界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
|
数字电视的革命——双向业务的发展 |
虽然作了政府官员,但周副司长那种时时不忘学习的学者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一直积极地关注着世界各国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一直在考虑中国如何在这次数字化浪潮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他指出:电视产业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而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各种信息的无障碍流通。即首先各种信息能快速有效地传送到任何需要信息的地点和个人。未来的电视台将不是单纯意义的电视台,而是一个信息中心。它对用户能精确地管理和了解,包括收视调查和信息反馈以及收费情况,弥补其原来不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缺陷。其次,积极开展双向业务,主要是指接入或分配的不对称双向业务,有线的双向发展和卫星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交互式电视,观众将从过去传统电视“受众”的角色逐渐转向,从被动接收转变到主动参与。节目提供者要满足不同口味观众的要求,服务的程度和等级都将再上一个台阶。不仅要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使家庭电视机的图像与演播室中的同样清晰。还要增加多讯道点播,比如一场足球赛的直播,观众通过遥控器可以选择从哪个或哪几个角度观看比赛。再其次,要发展综合业务的运用,比如观看高尔夫球比赛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球手的背景;及时根据用户收视的信息来调整节目的播出,电视台具有智能型更改节目内容的能力。 |
对用户来说,先期可以购买机顶盒,也可以说是智能化的终端产品,利用原有的电视机,来进行双向选择。机顶盒是有号码的,这样电视台才能对其用户进行管理。当终端产品技术发展成熟之后,集成块应集成在电视机里,观众只需购买电视机即可。当然这种接收会像有线电视一样需要付费,但是会得到更高效的服务。 |
|
数字视频广播基础设施 |
作为一位钻研广播电视多年的专家,他怎么也不肯谈起自己的过去和所做出的成绩来,但说到技术,周毅却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为了挖掘数字电视广播的潜能,需要具有支持高质量、多信道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使用数字技术一方面可以节约传输所用的频带资源,节省传输费用;一方面还将大大提高传输质量。如果将数字电视比作跑车的话,就必须提供多条畅通无阻的车道才能保证传输。 |
首先是卫星数字传输,一个转发器过去只能传送一个模拟频道,采用数字技术之后,便能传送多个数字频道,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实现了全数字化卫星传输。其次是有线电视,使用数字传输技术,可以将一个频道扩充到8~10个,从而开展NVOD等业务。有线电视网是一种宽带传播媒体,它可以用于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双向有线电视网是宽带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平台。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有线电视网,现已连通多个省市,给数字信号的传输、交互提供了一个更高质量、更有保证的平台。加上卫星传输互为备份的话,几乎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数字播出、传输。当然还有数字电视地面传输,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的难度最大,涉及到行业间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的内容比较多。 |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如何从SDTV向HDTV平滑过渡呢?这方面的工作将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进,从拍摄到灯光运用以及编辑,包括最后接收显示器件的转变,都是着手要做的事情。内容当然要是多功能、多内容、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直至能够交互的数字电视(包括立体声和环绕5.1声道)。积极发展高清影院平台,在“十五”末期,争取在全国有一些这样的试点,而且是可以双向选择的电子影院,现在各项内容正在积极推进。整个数字化不仅仅局限于数字电视,还包括声音的广播,即DAB和MP3。再就是数据广播,它类似于因特网,对用户而言是一个海量信息的下载,具有比普通因特网速度更快、更廉价的优点,即DBA(Data Broadcast Net)—一种基于广播协议的宽带、高速的全新因特网。 |
当我们的谈话渐入高潮时,大家的兴致也越高了:数字电视在我国发展将如潮水般地涌来,交互式电视业务不再是遥远的事情,数字音频广播在2001年就要着手进行,受益的当然是收看电视的普通民众。一个高质量、高清晰、高音质、高品位、高享受的电视数字化的明天即将在新世纪展现在每一位关心广电事业的人们面前。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