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50年的成就 50年的汗水-记章之俭同志为广播事业工作50周年

2003-01-07 本刊编辑部 江宁 依马狮商务网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
   
50年的成就 50年的汗水-记章之俭同志为广播事业工作50周年
BIRTV期间,Sony在例行召开的用户招待
会上,把章之俭先生请到了主席台,
祝贺他做从业广播50周年
50年前的1952年9月,22岁的章之俭大学毕业,带着几分憧憬几分惶惑步入了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如今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干就是50年,曾任广电部副总工的要职,而今,年逾古稀的他还兼职数字电视标准组组长,成了硕果仅存的广电“常青树”。
    好事逢双。2002年是章之俭从业广电50周年的日子;而7月17日又恰值章之俭72岁,也就是传统说的“本命年”。穿着老伴亲自选购的红毛衣,沐浴着家庭温馨的章之俭不用扬鞭自奋蹄,仍在为中国的广电发展发光发热。
    72年的生命历程,50年的广电岁月,章之俭的人生道路却并不那么繁复跌宕,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30年代生长在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同年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来到北京,任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计划科电波组的技术员。尽管曾于1953至1956年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无线电通讯科学研究院电视专业进修,到头来还是回到广播事业局技术处任电视组组长。随着事业发展,他曾历任广播科学研究所电视研究室副主任(1962年前)、广播事业局技术处规划科副科长(1969年前)、全国彩色电视制式会战领导小组成员(1973年前)、中央电视台技术科科长、新建彩电中心副总工程师(1982年前)、广电部副总工程师、部科技委主任兼科技司司长(1994年前)等要职,须臾没有离开过广播电视技术这一领域。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超期服役”已12年。人,仍然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特聘的高级顾问、数字电视标准组组长的位置上。
机会永远属于时刻整装待发的人。乍一看,似乎“好事儿都让他赶上了”,但熟知底细的都会默默地赞叹说:章之俭是干出来的!50年的辉煌,其实就是50年的兢兢业业,50年的日积月累,50年的汗水。
 
厚重的成就
    从小就爱读“科学画报”的他,初二时就立志要搞千里眼、顺风耳。1949年,力排众难,终于以高分考取了上海交大电机系。从此,奠定了他日后做出重大成就的基础。
 
自建黑白电视台 用国产设备转播国庆实况
    从捷克回国后,恰巧遇上我国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苏联专家来到清华讲课;斯大林要为我国援建一座电视台。但经过再三考虑,我国还是决定要自力更生。
    “记得当时在清华大学等一些单位的参与下,分工负责,开始了走自主研制的道路。从绕变压器做起,除摄像管、显像管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1958年5月1日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黑白电视台。”章之俭不无骄傲地说。
    随后是上海台(10月1日建成)和第二年接踵而至的“小土群”电视台在全国应运而生。
    1959年国庆10 周年,电视转播使用的全是国产设备。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建起了10讯道电视中心。由于系统庞大,工程难度高。章之俭作为该工程电视组组长,不仅要对总体负责,还要亲自攻克技术难关。如,长电缆的频率响应补偿;不同地电位的交流干扰抑制;不同距离摄像机的延时均衡和两级导演的系统设计等,着实让他费了不少脑筋。整个规模之大几乎成了当时的世界之最。
 
为提高全国调频、电视广播网覆盖率奔波尽力
    60年代初,在广播局技术处规划科期间,他参加了“电视覆盖网的规划工作”。因为当时还没有微波,只能用发射机无线传播方式进行覆盖。于是,寻高山找制高点,建发射台成为了唯一的方式。当时几乎踏遍了东北、西北等几个省的山山水水:像山东的泰山、河北的兴隆,都是1500至2000m的高山。一般从山脚爬到山顶总要用上一天,而他不仅是亲自爬,还要带着仪器到处去测覆盖,绘制场强图。测后他发现:泰山的覆盖半径是180km,按可视距离找三个山头,基本上就可以把山东全省给覆盖了;兴隆的信号因山高居然在北京还能收到。
    直到7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才用上了邮电干线的微波,并形成全国联播网。
    80年代初,他被调至卫星广播电视办公室,后任广播卫星公司执行总经理。着重抓了C波段卫星模拟信号传输,推动了卫星在广播电视上的应用。增强了无线广播覆盖方式。
    90年代初,在科技司工作阶段,结合数字电视传输手段的发展,他又进一步抓覆盖。推动了Ku波段的纳新。
    由于1994年欧洲的MAC制(半数字方案)出台;1996年美国又拿出了全数字方案。于是在当时部主管领导和他的共同建议下,1997年我国确定了数字电视方向。CCTV也开始了全面利用数字卫星,使中国的电视节目覆盖到全球。届时国内各省及直辖市也纷纷有了自己的卫星频道。
    此外,他还从80年代开始在湖北沙市抓了一个典型:城市有线电视试验先导网,其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推动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发展。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负责制订了有线电视发展的若干技术政策。在上海市有线电视网建设中,他首先提出了采用光纤干线网建立HFC网的方案。并参与国家、省级光纤干线网技术标准的制订;组织城域网建设方案的制订和目前正在组织探讨的如何适合我国国情的用户双向接入网技术方案等。
 
主持研制、建设我国首座彩色电视台
    1960年,因困难时期,不得不终止已经初步实验成功的彩色电视研究工作。“当时,尽管只有两台彩色电视机,但每天坚持播出2小时节目,目的是练兵。日本专家看了以后十分惊讶,觉得我们的图像质量并不比他们的差。”章之俭不无得意地说。
    经过了近10年的停顿,1969年开始国家要搞彩色电视了。他被调到全国彩色电视会战“指挥部”,任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大家努力,在经历45种彩色电视制式研究之后,于1972年由国家有关部委召集的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决定:我国采用世界上较为先进的PAL制。随后的几年里,他便致力于我国彩色电视台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制以及安装施工等。
    1973年5月1日北京彩色电视台正式开播了。在其后的十年里,章之俭主持制订了我国彩色电视标准(国标GB-3174-82),促进了我国彩色电视机产业的发展,保证了彩色电视广播的质量。
    80年代初,广播电影电视部首次建设国家级、多节目、超大型的彩电中心—中央电视台。章之俭作为工艺设计负责人,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流程、总控综合功能、节目磁带流程以及自动化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的电视中心工艺设计方案,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该设计思想及所采用的技术规范立即被业界作为通用设计标准,成为全国、省、市电视中心设计的依据,指导了全国彩色电视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