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让录音艺术插上自由的翅膀飞翔-记中国唱片总公司录音技术部主任李大康

2003-01-07 本刊记者 李晓梅 依马狮商务网


    录音师在剧组归属主创部门,职称属于艺术系列,但是录音师的工作却是技术性的,需要经常和一大堆机器设备打交道。如果录音师只满足艺术感觉,而不会操作这些机器设备,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相反,如果对设备操作得非常熟练,而没有艺术感觉,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懂技术、能熟练操作技术设备,又有艺术功底的录音师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中国录音艺术界,如今担任中国唱片总公司录音技术部主任的李大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家一级录音师,他在中唱公司已从事20多年的录音工作,以丰富的录音实践经验赢得了与国内外众多优秀艺术团体及艺术名家们的合作机会,录制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并形成了自然、纯朴、细腻的音响风格。
    李大康出身于音乐之家,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文革”期间作为“知青”下乡到陕北农村插队,两年后应征入伍到新疆库车当兵,在军队里当过3年运动员,转业后开始从事录音工作,现还受聘于北京广播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担任有关教学工作,为大型音像教材《中国录音艺术大全》主要编撰人之一,多次在全国性录音艺术研讨会及录音师培训班上做专题发言和经验介绍。目前李大康已为中国唱片总公司和国内外其它公司录制了近一千个片号的节目,包括唱片、盒带、音乐视盘、广播、电影、电视片等。
 
音乐之家的熏陶和坚强个性的培养
    李大康1948年出生于河北正定,他的父亲是中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母亲李群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有着快乐的童年生活。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创作《春节序曲》时,家里总是飘着各种中外名曲的旋律,如《新大陆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等。他6岁时,全家搬到北京。母亲在录制广播少年合唱团演唱的《快乐的节日》时,带李大康到广播大楼,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录音棚,他睁大眼睛看着少年合唱团唱完歌,从另外的喇叭里重复出来,“小鸟在前面带路……”,美丽的旋律响彻在整个录音机房,他感觉新奇而兴奋,觉得其中充满奥妙。
    小学时的李大康并不很用功,他兴趣广泛而且调皮好动。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他对无线电、机械、电工非常感兴趣。李大康带领他的同学一起安装矿石收音机,到最后人手一个矿石收音机。晚上九点以后宿舍就熄灯了,他们宿舍的同学都戴着耳机听同一个相声,听到可笑之处大家一起大笑,高年级同学第二天都惊奇地问他们黑着灯搞什么名堂。李大康后来转到了普通中学读书,在那儿他成了学校最好的学生之一。自从新校园里有了他,班集体的文娱活动总在全校排名第一。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制作航模,教同学唱歌。李大康的父母亲十分支持孩子的爱好,并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1969年1月,李大康离开北京到陕北插队。下乡两年,他的身心得到了很重要的锻炼。他告诉记者,在社会最底层和劳动人民一起摸爬滚打,这对他一生上都有相当意义的锻炼。在陕北呆了2年后, 李大康被批准到新疆库车当兵。在遥远的边疆,李大康开始了扎扎实实的连队训练,种地、挖洞……
    那时候家里经常给李大康寄来一些新的歌本,他就自己学会后教给连队的战友去唱。看电影、开会前,大家比赛拉歌,他们连队总是唱最新的歌,新歌很快被流传开,最后整个师都会流行起来。
 
录音艺术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工作
    1976年李大康复员后,很巧合的机会,他选择了到中国唱片总公司(当时名为中国唱片社)从事录音工作。他的父亲告诉他,录音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艺术,凭他少年时对无线电的爱好,以及在音乐方面的基础,一定能做一名好的录音师。
    经过仔细观看同事的录制工作,李大康开始对录音师有初步的认识,他逐渐领略到了唱片社老录音师们工作的敬业,暗下决心要做好他们中的一份子。李大康先被安排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控制室维修组去学习电路知识。靠着原来的无线电基础知识,他基本能看懂电路图。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几乎是求知若渴地去补充各门知识,特别是声学方面的。他总感觉错过了人生很多时光,如今一定要赶上来,弥补过去对各种专业文化知识的缺乏。他十分认真地观察别的师傅如何摆放话筒、如何工作,认真地参加唱片社的每一场录音工作,有空就亲自试一试。1974年,社里成立立体声实验小组,他也加入进去学习。
    李大康真正独立从事录音工作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是为一位演员录制独唱唱片。1978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上马了立体声设备,大量的录音工作压了下来,这对李大康的业务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同一时间有5个编辑任务压在他一个人的身后,李大康几乎连续几天泡在了录音棚里,晚上披一个录音机套休息一段时间,天亮了继续干。为了采录理想的声音,他还经常带着便携式录音设备,到偏僻的乡下去录制民乐。
    在大量的实践中,李大康逐渐认识到,录音艺术是电声技术和音乐的结合科学。如果不懂设备,不能合理利用各种设备就做不好录音工作,而如果没有音乐的天分和灵感,也不能最好地把握声音的录制。所以他尽量地把自己的各种才能结合起来,不断地学习,掌握工作要领,去录制好的节目。
    李大康说自己十分幸运地在吴永健、熊国新、刘怀萱等好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本职工作干完他又到电台、电影厂等不同的录音机房去学习,仔细观察别人摆放话筒的位置和处理声学问题的方法。有空也和乐队打交道,坐在他们的中间去感受他们演出、演奏的感觉,相互交流,使得配合工作能巧妙地融合,逐渐掌握和演员交流的技巧。
    1981年,中国唱片总公司请来德国、日本的专家演示多声道分期录音的方法。李大康给他们做助理,他非常认真地为他们做每一件事情,并把细节详细地记在心中,每一个环节也不放过。等休息的时候,他就咨询工作时看到的话筒高低、电平比例、混响器等问题。专家十分奇怪他居然连这些细节也注意到了,就仔细地讲他们的理由。李大康如果觉得他们有道理,就积极吸取这些国外的经验。1982年,李大康到日本去考察立体声分期录音,制作节目并进行交流,他总把照相机随身携带,把好的录音棚拍下来留作资料参考,有的设备熟悉有的不熟悉,他都把他们拍下来回家仔细琢磨。
    1988年,李大康和同事张晓安一起到北京广播学院录音专业参加全脱产班进修大学课程。有的人多认为这种进修是为了拿文凭,李大康可没这么认为,虽然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但是却是学习最用功的学生。学校每晚11点熄灯,他和张晓安还要点上蜡烛继续做功课。即使是基础课程物理和数学也从不放过一个问题。
    经过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加上以前的工作实践,李大康对好多从前似懂非懂的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曾经有的一些经验也从根本上理解它的原理。有机会,他还实际做试验验证结果是否符合理论。这是他从事录音工作的一个飞跃。而且,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得到理论知识的解释,新的技术接受速度也很快。在后来的工作,他还结合实践写一些论文,他的《京剧实况录音声像处理实践》获得了1997年科技论文优秀奖。
    在北京,李大康用过很多录音棚,电台、电视台、电影厂、出版社、乐团等各家的录音棚他都去过,一方面是录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他非常好学。如今国内所有最新的设备他也几乎都用过,几种音频工作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