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是IT技术融入AV,业内是接受的,毕竟势不可挡,要与时俱进。但对于IT厂商的进入, AV厂商们还是心存恐惧的。虽然口头上说着:AV厂商比IT厂商更了解AV用户、更了解用户需求、更能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服务等。但心底里的真实想法却是:IT厂商别进来、少进来。这个领域没多少利润,你们还是退出去吧。
AV厂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恐惧心理呢?
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规模和生态。

规模
与IT厂商相比, AV厂商普遍规模较小,年收入几亿就已经算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这与IT厂商动辄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收入相比,差距悬殊。当然这与整个AV市场的容量规模有限有关,市场不大,也就养不活大鱼。
那么,企业规模的差异会造成怎样的不同呢?产品成本!

AV厂商是最不愿意和IT厂商共同竞标的。因为IT厂商的价格总能压到很低,有时在AV厂商看起来已经到了无利可赚的地步。为此,业内经常抱怨,IT厂商恶性竞争,把市场都搞乱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真的没有利润可赚了吗?
不一定!
IT厂商有一项控制成本的秘籍,让他们在价格很低的情况下还能有利可图。这点AV厂商还学不了,因为与规模有关。
这一秘籍是如何运作的呢?
我们可以用小米智能手环来说明,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曾经分享过这个案例。
假如做一个智能手环的固定成本是1000万(包括设计费、开模费、生产线费、人工费),变动成本是60元(包括芯片、电池、包装等),怎么 定价?
小米可以定价到61元!
小米疯了吗?这难道不亏吗?
这要看怎么算了。小米的规划是至少卖1000万个。那么1000万的固定成本,摊到1000万个手环上,只要1元钱。加上60元的变动成本,卖61元就不亏。
但小米真能卖出1000万个吗?赌呗,谁怕谁。把竞争对手拖垮,让它们望而却步,小米就赢了,利润就来了。即使亏了,也没啥,小米规模大,亏得起。
碰到这样的对手,你说你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怎么玩得过?
别说卖1000万,10万你都不一定敢赌。1000万固定成本,摊到10万个手环上,每个要100元,加上60元变动成本,你需要卖160元才不亏。
160元对61元,你说你有多少胜算?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AV市场没那么大容量,很多都是定制的,IT厂商这一套在AV这里玩不开。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从趋势来看,定制市场会越来越小,标准化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现在的大趋势是AV向IT融合,向IT的标准看齐,而不是IT向AV融合。
IT厂商最擅长的就是标准化、规模化。IT的很多技术、产品、工艺,只要稍加改变就可以应用到AV中来,这就使其具备了成本优势的先天条件,而且这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对此,AV厂商很难应对。
生态
对于不少IT厂商来说,AV产品和市场只是它们生态链中的一部分,而对于AV厂商来说,AV产品和市场则是它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
在IT厂商的生态链上,附着有不同领域的大量用户,只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技术,这些用户就会迁移到IT厂商的AV产品应用中来,同时还会吸引AV用户加入。
这种事情其实已经发生了。如AV厂商在视频会议上做了那么多年,现在哪个AV厂商的视频会议用户数超过腾讯了。
腾讯会议上线仅两个月便达到千万日活,更是在245天内实现用户破亿,成为中国最多人使用的专业视频会议产品。这就是生态链的威力。
随着AV向IT融合的进一步加速,AV的特征越来越弱。比如,用户方的AV设备维护人员,越来越多由IT人员代替了;之前AV设备需要单独招标,现在更多地融入到IT设备中一起招标了。
这意味着,AV已经逐渐成为IT生态链的一部分了。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强化,考虑到使用习惯性、便捷性、维护性、兼容性,用户是选择具有生态链的IT厂商呢?还是只要AV产品的AV厂商?

怎么办?
这种情况,对于AV厂商来说,看起来很不 美好。
AV与IT不可逆转的融合,产品会越来越趋同。 IT厂商不断的深入,AV行业曾经依靠技术壁垒营造而成的小而美的圈子,正面临崩溃的危险。面对这种沉重的压力,到底该怎么办?
有人说,既然打不过对方不如加入对方,利用自己的专业性,融入到对方的IT方案中可能生存状况更好。
有人说,可以与IT公司通过资本、结构方面的合作,成立新公司,优势互补,更加精准的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有人说,不用怕,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做垂直化发展,AV厂商也一样。凭借深耕AV领域几十年技术和需求优势,借助IT这个巨人的肩膀,AV会在这个领域走的更远。
到底谁说得对,哪种方式更好,目前还没有准确答案。
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情况、特点、风格,即使同一种方法,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这里把趋势、看法、现象抛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共同讨论,希望我们一起走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