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是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最常见的大合唱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组成的混声四声部合唱。参加合唱的人数有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
传统音乐爱好者们一直把在声学条件比较好的厅堂或音乐厅去听大合唱或乐队的直接演奏作为最佳欣赏方式,唯美的自然的空间里所表现出的人声或音乐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一. 合唱分类与排列方法
合唱可分为以下类型: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以人数区别有大合唱和小合唱,及有伴奏合唱与无伴奏合唱。
合唱排列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三种,见图1,传声器的设置根据不同的平衡条件有所区别:
(a)女低音与男低音分别排在队形两侧,女高音与男高音在中间。
这种排列方法对于录音音响的平衡很有好处,如果以两只话筒进行拾取:一只置于女低与女高音中间位置M1,另一只置放于男高男低音位置M2,两只话筒应拉开2至3米横向距离,纵向话筒与第一排声源应为0.7至1.4米左右调整,高度在2米左右调整。两传声器应将人声置于主轴夹角之内,如A—B制录音。
(b)女低音与男低音分别排在队形两侧,女高音与男高音在中间。
四只话筒平行对准声源。
(c)女高音在左上方,女低音在左下方,男高音在右上方,男低音在右下方。
这种排列:声部平衡好,用两只话筒的上下移动来找出声部的平衡点。
另外还有男女声部混杂排列和男声部镶边排列法等。
二. 合唱中人声的频率范围和话筒的选择
人类歌唱声音频率最大范围的基频:下限可达65.4 Hz,上限可达1046.5 Hz,不包括泛音列。
童声:童高音:261.6Hz~880Hz,童低音:196Hz~698.5Hz;
女声:女高音:220Hz~1046.5Hz,女低音:174.6Hz~784Hz;
男声:男高音:110Hz~523.3Hz,男低音:24.5Hz~349.2Hz。
根据以上歌唱音响的声学特性(应把人声泛音部分考虑在内)在选用话筒时建议选用广播级优质的大振膜电容话筒,在纯歌唱的人声录制中一般不用动圈话筒。优质的电容话筒与动圈传声器相比较的最大优点是:拾取后的声乐听起来清澈、通透、温暖,而又柔和,对人声细节还原真实没有声染色现象。如:纽曼U89i电容话筒对拾取的人声主观听感上音质柔和、浑厚温暖松弛,音色还原度极佳;索尼C-48话筒主观听感上其中高频通透明亮、热情,音色还原好;舒尔的KSM9由于采用了双振膜设计以及可切换式拾音模式,能够捕获人声微妙的细节,从而可以在现场表演中清晰、灵活而精确地再现人声,在所有频段内均具有非凡的一致性,可以提供更多的反馈前增益,并将邻近效应降到最低。森海塞尔MKH50P48电容强指向话筒听感上朴素真实,频响特性平直、随和、温暖度好。当然录制人声的话筒还有很多,录制者应根据作品需要和不同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话筒。
三. 最基础的三种话筒拾音方式
(1)AB制是由两个话筒组成置于声源前方,它可分为主轴平行式、主轴向外分张式和主轴向内偏转式。声源范围大小决定录制条件。
(2)XY拾音制式由两个心型传声器芯组成并分别对着左右两边,它对称的覆盖整个所要录音的声源,使处于中间轴线的声源被两个传声器芯以同样的强度拾取。此时,拾取人声的宽度取决于两个传声器芯之间的夹角,夹角越大录音范围也就越宽。
(3)MS制式拾音法是由一个正对着声源的心型指向性芯和一个与心型指向性正交的8字型传声器芯,传声器前面的中间声源正好在8字型传声器O轴线上。
在实际录制大合唱中两只传声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用三个或三个以上话筒布置在声源前正中位置,此时录制的中间声像便稳定下来,这就解决了由于使用话筒少造成横向间距过宽所产生的“空洞”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合唱规模决定使用话筒的数量。在大型室内演播现场录制大合唱人声时采用平衡多点式摆放法为好,特别适合于实况演出现场,既方便又快捷。
多话筒拾音实际上是在A—B制拾音基础上的派生,如三点式。传统的XY、MS拾音制式多用于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在条件较好的录音棚或音乐厅。对于合唱中人声的拾取采用平衡多点布置话筒依然是非常理想的办法之一。
录音中所谓的拾音制式实际上就是你要针对所拾取声源的摆放办法,无论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声源都应在话筒的有效拾音夹角之内。
四. 话筒摆放与拾音方法
在大合唱的人声拾取中话筒与声源的距离至关重要。人声的音量、声部的平衡应通过声乐演员与话筒的间距、高度、远近和作品的要求等进行调整,不能靠调音台达到通道平衡,也就是说拾取声乐的声响宽度应在人声与话筒间进行调整而不是利用调音台的声像电位器来调整。
直达声与混响声音的合适比例也是我们拾取好人声的重要步骤。话筒与声源过近反射声小会造成前排人声过近突出,融合性不好。话筒与声源过远人声听上会发虚,有声音不结实的感觉。不同的延迟时间决定合唱人声不同的深度感。当话筒与声源的摆放距离过远时,听感上就会有隐隐约约的双音出现。实际操作中我们应不断地考虑话筒的纵向、高度、仰俯角度、间距平衡以及话筒正确的指向图形等综合因素。对合唱人声的“直混比”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怎样的调整手段,都不能游离于声场的混响半径之外。
因地制宜、灵活操作,不同的录制声场条件决定不同的拾音方法。在封闭声场中拾取大合唱的人声时,我们多利用心型或全方向性话筒,而在露天或野外的自由声场中我们常利用锐心型的强指向话筒对人声进行拾取,这时话筒与声源的横向,纵向等距离都与心型拾音距离不同,使用强指向话筒它的总体听感宽度较之心型会有所逊色,但它能有效地把人声和不干净的环境噪声区别开来,从而提高室外人声拾取的质量。
正确使用传声器是录制好大合唱人声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当一个点声源不动时随着话筒与点声源距离的不断拉开使人的听感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拾取人声首先的目标是唱词要清晰,声部间话筒的定位要准确平衡。在保证唱词清晰度的前提下传声器的位置要尽量靠后并保持适当的高度以获得充分的混合声音。话筒的使用要具体视合唱的人数规模而定。如果有领唱则传声器的位置对演员来讲肯定过高,必须在合唱队前面为独唱演员设置单独的话筒,因为领唱者的声像位置较合唱队的人声应靠前一些更能体现出领唱者声音的亲切感。
在录音实践中我们应努力使录出的大合唱作品中的人声部分与其规模人数上保持一致的声音空间感。大合唱中人声群感的产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话筒的位置,一次声或二次反射声的拾取的时间有关,前景人说话近,后景人说话远,这一点符合大众对这一规律的认同。
拾音距离应根据合唱的规模和话筒的特性去确定,话筒与声源的距离一定要摆放好,拾音振膜应与被录者鼻腔齐平为好以避免人声高潮时传声器产生的气流冲击。另外还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录制房间的大小、混响时间的调试程度、拾音器材的好坏等都与大合唱中人声群感的构成有关。
五. 领唱传声器与辅助传声器的使用方法
在大合唱的人声采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单领唱或双领唱。在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使用两只手持无线话筒,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由于近距拾音,亲切感好,但由于无线话筒传输的特性所决定它的通透性与温暖感较优质电容话筒要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