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型工程。2002年正值三峡工程移民、清库、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和搬迁的重要阶段。2002年1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在长江三峡的奉节现场进行了一场题为《三峡再聚焦》的新闻特别直播报道节目。这场直播在新闻事件地点分散、沟壑交错、地形复杂、空间跨度大、敏感问题多、新闻事件变数多、进程不易把握的困难情况下,拟定了科学合理的电视直播技术方案,现场报道中心与新闻事件发生点密切配合,前后方密切配合,有效地发挥各种电视摄像、采录和传送设备的功能,优化系统设置。直播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本次的直播技术方案的拟定和具体实施中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直播的技术特点。
1.本次《三峡再聚焦》直播的难点在于直播区域广阔,地形复杂,城乡结合,沟壑交错,水陆两栖,新闻事件发生地点分居四处,既有定向爆破现场,又有深沟中的古文物发掘现场,还有江边峭壁的石刻切割现场。采用了有线机位与无线机位相结合的办法,靠近报道中心的新闻事件点使用EFP系统内的摄像机,远处的事件点采用单机拍摄加微波传输的手段,因此传输在整体系统中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
摄像机信号的传输比较困难,EFP系统内4台摄像机使用三同轴电缆要加长后(最长的达1000多米),穿越城内民房屋顶,架设困难。其它7台野外摄像的信号使用微波传输,有的要穿越古城镇的城乡结合部,有的要跨越长江天堑,大部分机位的信号需要经过中继点中继才能传到报道中心,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技术系统构成的难度。
针对这种复杂情况,担负前期勘察的同志在很复杂的外界环境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深入了解各新闻事件发生地点状况和直播报道的具体要求后,选取了一处距离各新闻事件发生地点位置比较居中的依斗门码头作为报道中心的首选地址。
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租用的两间茶楼有足够的工作平面,一层茶座可用于架设EFP系统,室外的西侧平台可用于架设移动卫星地球站(DSNG),二楼茶楼视野开阔,可向南俯视江中趸船,向西看到奉节新县城,向东和东南方向隐约可见微波中继点的白帝城和夔门古象馆。为了确认野外各直播点及微波中继点的通路是否有障碍物,实地勘察中,采用了在夜间报话机对话的同时频频打亮照相机闪光灯的简易办法,克服了江边多雾天气的干扰,巧妙地确认了传输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前期勘察工作比较细致到位,是本次三峡直播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后来的实践表明,在这样复杂的直播环境中直播报道中心和微波中继点的选取都比较合理,整体直播方案的拟定也是基本符合当地条件的。
2.通话指挥系统至关重要。由于直播战线长,野外机位多,新闻事件又很敏感,临时变化较多,不易把握。同时直播中前方现场主持人与后方演播室的对接频繁出镜和对话,这样对导演、技术和主持人的通话指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场在通讯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1)在白帝城制高点建立了通讯中继站,加设了大功率的发射机和加长天线,可以满足整个奉节地区直播区域内的无线通话的需要。
(2)在当地电信部门的支援下开通了奉节码头直播报道中心与北京大本营演播室之间的四线电话,使后方演播室导演的指挥和节目声回传到前方报道中心的技术需求有了可靠的保障。特别当永安镇政府大楼爆破成功时,引发当地闭路电视一度中断,不能看到直播节目信号,此时前方报道中心依靠四线电话专线来收听北京直播节目的音频信号,保证了后续直播节目的正常进行。
(3)同时开通了5个无线通话通道,可同时满足导演、视频、音频、微波和主持人不同工种人员的通话需要。
(4)为满足微波架机调机的需要,通讯人员提前3天抵达直播现场,提前架设白帝城制高点的通讯设备为大部队抵达奉节迅速架设微波设备系统提供了先期技术条件。
3.根据新闻事件地点分散的特点,现场主持人的声音信号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传至前方报道中心。(1)野外摄像点的主持人声音信号拾取后,经过调音台处理,就近送入微波发射设备,与图像信号一起回传到报道中心。(2)使用EFP系统内有线摄像机拍摄主持人的各点,主持人声音信号是利用摄像机机头,通过三同轴电缆传至报道中心的。两种不同的传输方式需要不同的输出电平和阻抗匹配。
4.根据当地直播环境复杂的情况,直播电源采取了热备份措施。在前方报道中心的临时机房墙上安装了手动互投电源闸刀,分别接入两路来电;一路为当地的市电(据了解有时电压不够稳定,曾有过停电的情况发生),另一路是专门请当地政府派出了一部发电车,在直播时,一直处于热运行中。针对摩崖石刻和古象馆等直播点和微波中继点的情况,则采用了便携式发电机做备份的措施,同时还有足够的电池做备份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