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航拍侧记

2003-02-21 中央电视台特设科 王军 依马狮网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终于完成了导流明渠的截流。在辅助工程结束之后,将于今年6月份开始蓄水。库区移民撤离的地区也将逐渐被水淹没,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为了真实地记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实况转播队伍,其中包括航拍。

一 航拍背景与地形情况
    早在1997年曾经进行过一次截流,那是为了在中堡岛与长江左岸之间建设电站、水坝。如今,五年过去了,电站大坝已建成,原先用于导流的明渠必需截流才能蓄洪,也才意味着三峡水库的最后建成。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航拍侧记
由图1可见,虚线部分是本次截流的重点部位,导流明渠的左边在施工现场被称作右岸(从长江上游往下游看),右边是中堡岛。这个难得的“宝岛”给建坝带来了地质基础——不仅是长江上的一个中流砥柱,更是截流的分水岭。有了它,才能够先截一半长江,让滔滔江水从导流明渠通过,留出来中堡岛至左岸的空间作为建坝的工地。现在,导流明渠不再导流了,航运怎么办?。还好,靠近左岸的临时船闸充当了重要角色。等到这边的坝高达到一定程度,直至开始蓄水,永久船闸便可以正式启用了。与此同时,发电机组将同步建成。水利发电一蹴而就。

二 用上了自己的直升飞机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航拍侧记
本文作者正在机舱门口试验控制器
    这次导流明渠截流的航拍与五年前的大江截流航拍完全一样。无论是飞行路线、镜头角度还是海拔高度,都要按照原来的脚本去拍。目的是为了做比较。惟独不同的是CCTV用上了自己的直升飞机(图2)。笔者五年前曾有幸参加了大江的航拍,那时使用的直升机是向部队租用的。每在执行任务前,总要先去安装设备,机舱里地方很小(图3),设备必需少而精、紧凑摆放,摄像机放在机舱外面的陀螺盘上。每次使用前都得反复调试。如今,有了自己的飞机,方便多了。陀螺盘是为了防止空中拍摄找不着“固定点”(不像在地面,有三脚架,支稳便可以了)。航空上的定位所用仪表是陀螺仪: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陀螺,因惯性使其转轴的方向性很强,于是当机身处于万变之中时陀螺的轴向始终不变,从而定向。摄像机需要三个陀螺,分别用于X、Y、Z的轴向稳定并保持不变。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航拍侧记
机舱内共有四个座位,正、副驾驶在前面,机务在后面。笔者作为机务兼摄像,负责通过遥控柄操纵摄像机,摄取所需镜头。微波人员负责向地面传节目,可以进行实况转播。如果只录像的话,另处改坐一名编辑人员。

三 转场轶事与拍摄花絮
    没想到的是:有了自己的飞机以后,方便与麻烦成了孪生姊妹。平时,飞机要放在天津塘沽那边,属民航管理。飞行时候要按民航的线路,走城市航线。以前,乘军用飞机到三峡可以直飞。这次,只转场就兜了好几个城市。首先,从塘沽出发,先经石家庄再转郑州,然后到武汉,最后才能去宜昌。从10月28日早上离开塘沽,直至11月2日下午才到达目的地。然而,除飞行员外,地勤(2人)、航管(2人)、电视台(4人)和联络人员等十余人必需从陆路交通过去,浩浩荡荡煞是威武雄壮。
    说起航拍,与一般摄像大相径庭。首先是目标对象难找,特别是在高倍镜头的情况下,如同看望远镜一样,稍不留神就抓不着了。所以,为了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平时必需多加练习。特别是抓紧试飞时间,多多拍摄。一般初始培训时,只给十个小时练习时间,按说根本不够。可是每次正式拍摄之前总会有试拍的机会,加上注意利用出发、返航的时间进行练习,积累多了就能够提高了。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飞行了600小时,拍摄了近500小时的带子。在与飞行员配合默契的基础上,从800m上空跟踪拍摄一辆2m2见方的汽车已经没什么问题的了。航拍的手法很多,飞行也有许多技巧,摄像师与飞行员必需互相熟悉、相互配合。譬如,这次航拍就是一例,飞行高度除全景外,一定要控制在大坝的腰部。而且不能旋停,一定要有推进速度,否则看不出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要有冲击力,没有动感的镜头是无法使用的。又如,截流前夕的镜头,飞行高度差不多已接近水面(约20m),如此靠近的距离,才能体会出临场感和真实的水面气氛。此外,驾驶员方面也有很多难点,他们也需要练就一身娴熟的技术,否则无法胜任高难动作。记得转播上海APEG会议前夕,为了显示上海楼群的密集,南京路的繁华,需要在狭窄的马路上方低空飞行,我们要求从两个高楼之间穿过,又恐飞行员不敢。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这再过不去我就得下岗了。从此,我们与飞行员之间便有了话柄。哪怕他办不到的事情(如会餐时灌酒),只要他说个不字,马上就会被逼说:那就该下岗了。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