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TV又到,高清电视这个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将再一次曝光在业界的众目睽睽之下。不过,业界关注度高,但高清整体发展态势或许短期内仍然难以明朗。本以为,占着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全面高清信号的“死军令”,高清能一步步逼近现实,高清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的路线图也将清晰展示。但如今看来,性急的人们可能还得在继续耐着点性子,不妨哼一句流行小调:“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广电本来与世界先进国家拉近的距离,在高清时代来临之际或许在迟疑和等待中又渐行渐远了。勿庸讳言,迄今为止,我一直是高清的乐观拥护者。但今年我不妨悲观一次。往年乐观,我错了;今年我低调一次,从大局着眼,但愿这回还是我错了。
身为广电人,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高清电视这个话题那都是躲不开绕不掉,而且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每年BIRTV,我们都在听着几大公司那些耳熟能详的业界名流在一遍一遍地宣称“中国高清时代已经来临”。而笔者作为媒体人,自然更不能免俗,早就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高清元年”的嘶叫之中。尤其是去年BIRTV前中央电视台高清频道的开播,似乎终于凿通了专业到消费的一条管道。然而,这个高清频道有限的落地平台,高昂的价格和缺乏独创的节目注定了它推广之路的坎坷不平。
“遥想”当年深圳台申晓励和中央台争食高清拍摄专题片的第一只螃蟹,以及中央电视台高清试播国庆50周年大典,还有高清拍电视剧、拍电影,《传播与制作》及其前身《广播电视与制作》见证和记录了这一幕幕的历史,那真是令人热血沸腾激动难忘。经过世纪交替的洗礼,高清已经一步步挤进影视剧制作市场,这两年更在奥运经济、奥运科技、奥运广电的带动下掀起了高清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北京电视台自然不在话下,为数不少的省台和发达市台也都纷纷解囊,搭建高清转播车和高清演播室,为中国广电市场、尤其是高清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发生在老百姓不懂也无法明白的专业领域。在消费领域,月前的世界杯给了高清在中国一个机会,也确实有一些消费者为高清电视机的清晰画面、外观和16:9的屏幕所打动,但是,中国的广电界基本上还是让这个机会流失了。
如今高清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正好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图画:供应商的高清设备如大川小河早就滚滚而来,广电运营者则如水库在蓄水以待,而政府标准的大闸却还在铸造之中,水库大坝之下的消费者要么漠不关心,要么偶尔走到水库边如盲人摸象般地谈论着高清。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但标清是否必须走向高清?我坚信高清是未来,但还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提供一点思路。首先,物质需要只是最基本的需要,还有自我感觉、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有亲身体验的需要。三十年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消费座右铭,但经过市场经济的脱胎换骨,精神体验心理满足成了消费更重要的动力。吃饱穿暖喝足那是基本的生理物质需要,求新求异求先则是更高一级的心理精神索求。匮乏经济,需占主导;充裕经济,求以制先。高清是个好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要去体验一下?我们的国人为中国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而自豪,为神五神六载人遨游太空而骄傲,那么我们广电人是不是也能为奥运会提供全高清信号,或者全民尽早一日看上高清自豪呢?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我们在和世界比水平拼速度,那么在广电方面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高清的启动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美国就是最突出的例子。美国是以自由市场立国的,但联邦通信委员会还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早早制定了日程表和路线图。在高清广播上,中国企业其实是早就迫不及待了。清华和交大其实早就跟上下游企业贯通一气,在芯片开发、整机制造等多环节做好了准备。早在前年东芝就举办数字广播研讨会,最大的讲演单位就是清华。 高清是未来,高清的启动会带来一条新的经济生态链,可以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有奥运会的压力,有深思熟虑的政府,有激情澎湃的市场,相信高清在中国还是会很快地步入正轨,继续让我们广电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