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迎来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10月17日傍晚,母校用红地毯,迎接学子的归来。为了向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致敬,此次红毯长110米,被称为“史上最长红毯”。

六十五载迎来春华秋实
作为明星的摇篮,这里走出了陈强、谢飞、黄蜀芹、李前宽、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李少红、贾樟柯、陆川、唐国强、张铁林、王志文、蒋雯丽、徐静蕾、蒋勤勤、赵薇、黄晓明……65年来,这里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之美誉,实至名归。
正在拍摄新片《长城》的导演张艺谋赶回母校:“我是78班摄影系的一员,是学校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对母校永远有一颗感恩之心,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摘得第46届金马奖影帝桂冠的演员黄渤回来了。他说:“在这片土壤,艺术本身是可以探讨的。这份自由为中国电影幻化出无限生命力和可能。”
选择坚守在北影的表演系教师黄磊,一语道破北影人才辈出的奥秘:“学校重要的不是大厦而是大师。学校占地虽小,却不乏大师涌现,影响着中国电影,甚至影响着某个时代。这里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把学生的未来当成自己的未来,会把学生的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所以才会那么执着、那么专注,那么用情。”

新中国影人的电光之梦
1950年秋,石老娘胡同四号院里来了38名学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电影大学”——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0年和1951年,研究所分别招收了两个演员班和一个编剧编辑班。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
在袁牧之、吴印成、陈波儿等人的支持领导下,襁褓中的北影,虽教学设备短缺、条件简陋,却已汇聚从事文艺工作多年的艺术家,蔡楚生、夏衍、俞平伯、老舍、艾青等先生,躬亲传授电影艺术与技术,奠定了北京电影学院刻苦严谨的学风与一脉多元的传统。
北京电影学院始终与中国电影一道,与民族共命运。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址也从石老娘胡同到小西天,从沙河朱辛庄到现在的西土城四号蓟门桥。65年来,老师们身体力行告诉学生,身为电影人不可忘记的是“传统”与“情怀”。

电影强国的使命与梦想
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始终同追求民族化和现代性紧密连在一起。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据统计,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逾175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近55%,其中国产影片达85.8亿元,占比49%。
回首百余年峥嵘路,历经了110年变迁的电光幻影,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散发出熠熠光辉,内敛但不失活力的中国文化随处可见,中国文化元素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光影交织,承载着时代文明的又一轮光辉,也拉开了电影教育的新一页。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容与迅猛势头给世界电影产业带来惊喜,世界各地的观众,通过银幕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