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苦中求乐 寻求本真世界完美还原-访CCTV文艺部摄像师林远

2003-01-08 本刊编辑部 李晓梅 依马狮商务网


苦中求乐 寻求本真世界完美还原-访CCTV文艺部摄像师林远
中央电视台(CCTV)文艺部摄像科的20多名摄像师在全台都以认真负责、业务精干闻名,他们肩负着CCTV像春节文艺晚会等众多大中型精品节目的拍摄任务,他们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着各项任务。作为这个群体的领导,科长林远有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全面扎实的摄像技术。他不仅有着八年参加春节文艺晚会拍摄的经历,还有我国最早使用斯坦尼康、升降臂等各种辅助设备的经验。作为电视摄像,他一直在苦中求乐,追求电视画面的完美。 今年才34岁的林远很年轻,但已做了13年的电视摄像师。他不仅拍摄过电视剧、电视专题、晚会等,还进行过惊险的偷拍,航拍时差点丢掉了性命。他差不多在全国各个省都进行过拍摄,无论在烈日下拍摄还是在大雨、风雪里进行直播,他讲述自己从事摄像工作背后的故事时,常常开心地大笑,不管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紧急、艰苦,让人感到他对摄像行业本身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乐观态度。修行入门 摄像艺术和技术在心中无缝连接 林远在北京长大,他从小喜欢画画,小学时由他设计完成的班集体的黑板报内容总是丰富多彩。1988年,由于出众的才华和对艺术的执著,他迈入CCTV就顺理成章被分到了文艺部摄像科。从此,林远一门心思在学摄像,他说自己第一天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觉得这必将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先认真观看师傅是怎样使用设备,跟随科里的摄像师到很多现场去拍摄,看机位的摆摄和镜头的应用……。 首先林远想办法在业余时间练习扛设备。因为文艺部不负责摄像机的管理,他就给当时在转播部管技术的朋友打电话说,“下了班别走,我请你吃饭,你把转播车上的摄像机借我扛一扛。”好朋友告诉他如果没有转播任务,可以“舍命陪君子”。就这样,他常常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不到筋疲力尽不罢休。学摄像入门并不太难,对于决心在这行干一生的林远来说,经过苦练很快就掌握了简单的操作和日常拍摄中注意的机器设置。林远原来在学校学习的是理工科,有各种电路知识的基础,摄像机的重要内部结构也逐渐耳熟能详。 当林远觉得自己正一步步要实现摄像师的梦想时,科里领导却认为:林远一米八的身高挺适合当摄像,但体重不够。的确如此,比他矮小的同事举杠铃就是比他行,要把几十斤重的摄像机扛稳必须具备结实的身材。这深深触动了林远,于是他马上开始强化锻炼,在CCTV健身房苦练了3年,现在他扛着摄像机工作就像空手徒步一样轻便。 在CCTV文艺部做一名优秀的摄像师,不仅要有优美的构图,更重要的是和导演有天衣无缝的合作。文艺节目是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变化,要让声画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摄像师就必须适时地给导演提供恰到好处的镜头,这些能力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培养的。 林远开始注意抓住一切实践机会,他也抓住了很多可以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989年8月份,CCTV和吉林台合作拍摄《中国风》,中央电视台这边负责的导演是张晓海。这个专题当时在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影棚搭实景进行拍摄,导演不仅对置景、化妆及演员的表演要求高,而且在灯光照明和摄像师的各个职位都作了具体部署,每天按照电视剧分镜头的形式去拍摄,拍摄前把画面所表现的色调调好,摄像机的细节修饰也仔细作了对比,还指导摄像师把握好各种镜头,注意推拉摇移动作的协调运用。林远每天都聚精会神地去听取导演的建议,一场戏下来学了不少东西。紧接着,他又到承德拍摄话剧《班禅东行》,林远感觉自己在镜头的把握和不同机位的运作上已有很大的进步。 摄像机的正常使用,是摄像师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出去外景拍摄,不时会遇到设备的小故障,所以能够很快找到机器的毛病并及时排除也是摄像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一次他们到济南录制节目,使用的是Sony 590 Betacam,这是一款90的机头,5PS的背包。他们拍摄的时候很认真,每拍完几段都倒回来检查一遍,后来发现拍摄完的画面不同步,拿到录像机上播放依然如此。因为济南电视台用的摄像机大多为松下MⅡ,好不容易找人借来Betacam 537机器,机头没有原来的好使。然后,林远和随同的技术人员一起检查毛病,发现是自己的设备5PS背包的张力伺服出了问题,他们就把借来摄像机的背包拆下和自己摄像镜头机重新组装了一台,居然使用的得心应手。 林远也曾有拍得素材带连自己都不满意的时候,他一直对这件事记忆犹新。那是一次去贵州拍摄专题片,刚开始他们对主题不明确,所以拍摄的东西很分散。拍回20多盒素材,最后只编辑了2部小短篇。这次失败的教训,他很深刻地总结了经验:其一,因为拍摄同一条素材的景别不够,不能够完成后期编辑的转场;其二,同样的内容,他拍摄了多条素材实际上没有用,以后最多拍摄两条。这主要是他原来很少参与后期制作,之后他就多次在素材拍完之后到后期机房参与剪辑。 前任科长告诉他,“好的摄像就是要拍出好的电视画面,让观众不觉得是看电视,他想看什么内容就有什么镜头出现在他的眼前。”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去要求自己努力去学习各门技术和艺术知识,让两者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实现现实世界在电视画面中的还原。经验积累 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升华提供手段 林远多年摄像生涯使他逐渐成为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最骨干的摄像师之一,在国家电视台的背景下,也促使他使用了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的更新换代,为艺术的精益求精提供了各种手段。作为摄像师,他一直在关注着国内外优秀影片的画面拍摄,也不断和身边的同事共同探讨文艺节目要怎样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苦中求乐 寻求本真世界完美还原-访CCTV文艺部摄像师林远
1991年,斯坦尼康为了在中国推广他们的设备,来自美国的两位技术人员在北影厂讲课,林远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参加了学习,他是国内最早学会把斯坦尼康用在摄像稳定上的摄像师之一。林远说,真正能用好斯坦尼康的确能给电视画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拍出画面流动的感觉。电影《蛇眼》开头的12分钟的入戏全都用一个镜头拍摄,而他们能表现这样超乎寻常的效果,就是在使用了斯坦尼康后完成的。 《龙卷风》结尾的镜头也是林远在众多经典影片中欣赏的一个镜头,画面从男女主人公拥抱在一起的近景,他们抱着两人中间的水管相互依存,然后逐渐镜头拉开,周围是盘旋急流的龙卷风包围着他们,镜头再拉大,周围的房屋全都倒塌下来,一个满目荒凉的大全景中,画中的两个主人公只剩下一小点却生存下来,故事随之落下帷幕。长达两分钟的情节变化只用一个镜头来完整表达,这是摄像师航拍完成的。在拍摄中如果用好升降臂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升降臂能够完成景别的变化,这需要摄像师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完成。 林远认为,“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像机越来越轻便,寻像器的清晰度越来越高,低照度越来越好,各种电子电路对色彩的还原也逐渐接近真实。”他在国庆五十周年之前就参与了HDTV摄像机的使用。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摄像师本身来说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拍出经典的画面,而拍摄文艺节目还有一些独特的技巧。拿调白平衡来说,在实际拍摄时,选用的调白基色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要使整个节目偏某种色调。比如拍摄工厂时,如果用原色拍摄,有时会使画面中的颜色显得很脏。如果调白时选用色谱本中稍暖的色调,拍出的工厂氛围就会略微偏蓝,从而显得整齐而洁净。再譬如电脑的外壳,乳白中稍微偏蓝,让人视觉舒服。而拍摄有节日气氛的文艺节目,这样喜气洋洋的节目,就要暖色调才让人能融入现场的氛围,调白时选用偏蓝的色调。 在实际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的主题以及背景的要求调节景深。景深大,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大,可用于拍全景、跟拍、新闻、球赛等;而很多文艺节目,一般要求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对比强烈,画面生动。苦中作乐 寻求本真世界完美还原 1991年,林远担任了摄像科副科长,当时他是科里年龄较小的一个,管自己的师傅可太难了,可中央台要求有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了能给大家带好头,他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让行动说服和感动团体每一员。 在电视人这个圈子里,摄像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首先不说常年奔波在外,每一次出去拍摄都得聚精会神,用尽全力,如果是大型的直播节目,更是长时间地练站。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从开幕式直播前2个小时,林远就站在主席台前一个两米高的台子上,两眼盯着寻像器里的世界,拍摄开幕式前的很多表演。这一站就是6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而他们也早已形成习惯,直播前和直播中间长时间都不能喝水。 林远的左手食指上有一个伤疤,是拍摄时留下的。去年大运会的闭幕式上,像往常大型文艺直播一样,他负责一个移动机位。其中一个节目是武术表演刀术。为了拍摄一个有冲击力的动作,他采用广角镜头并靠近一个男孩拍摄,就在一瞬间,音乐的节奏变了,男孩的动作也变了,那个男孩的刀锋从他的脸、摄像机寻像器遮光罩滑过,最后落在他的手上。镜头略微抖动了一下,遮光罩被掀翻了,林远手握摄像机的食指肉被划翻了,他用别人递给他的餐巾纸摁着,继续闭幕式的直播。血还在往外冒,现场的医护人员叫他不要拍了,他才简单做了一个包扎,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40分钟后,直播结束了,急救车把他送往医院,缝了4针。随行体育部导演哈国英心疼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在现场观看的CCTV副台长胡恩也打电话慰问,他却笑笑说,“没事。”第二天,他还照常扛摄像机奔赴现场投入工作。 林远深知直播节目中每一个机位的重要,所以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们文艺部的摄像科纪律严明受到了全台的一致公认。2000年,经济部有一个《科技下乡》的系列专题在陕西商洛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