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数字化”之梦-张歌东副教授对影视技术与艺术的情结

2003-01-07 本刊编辑部 江宁 依马狮商务网


    数字化,如今已经普遍化,像数码相机、数字化彩电……,连手机也都用上了数字的。生活中的“数字化”已然是一个现代化的代名词。
    翻开广播电视杂志,通篇都是数字化文章。什么“数字化设备选购”、“数字化系统改造”、“数字化网络建设”等等,不一而足。
    唯独没有的就是有关“数字化人”的文章,这里我们就来介绍一位对数字影视艺术与技术都情有独钟的现代人的故事。
    张歌东,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副教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编织自己未来的梦,时至今日也还没有放弃编织他的“数字化”之梦。
 
中学里的“梦”
    中学时代的张歌东,是鞍山一中一名品学兼优、文理全能的尖子生,他当过班长、做过学生会主席。高二时被团中央、全国学联命名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当时的他,早就打算过将来一定要学国际政治。原因很简单,就是有兴趣。但是到了高中毕业前,需要选择文、理志愿时,一股“报考理工科至上”的风,左右了他。中学理科并不是他的弱项,他也不甘示弱了。在班主任建议下,他报考了取分较高的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而他高考时的语文成绩是当年全鞍山的第一名,作文成绩距离满分只差几分。
 
大学里的“蹦”
    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具有吸引力。郁郁葱葱的核桃林、高高大大的白杨树……而掩映在其中的教学楼、琴房不时传出朗朗的朗诵声和悠扬的练习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艺术的氛围包围着他。
    工科的教学是严谨的,内容是枯燥的,他倒不是学不下去,成绩始终是上等的。但文科的魅力实在是太勾人心田了。中学里曾是学生骨干的他有些坐不住了。学院里刚成立管理系时曾经有机会转系,但限定在83级,他恰巧高了一年,无缘于自己,很懊丧。多亏当时的系主任,劝他还是安下心来把无线电学好,打好基础,不怕日后用不上,包括改行。回忆起过去,他无不感慨地感激起当时的系主任来。
    工科的课程再紧,也挡不住他做社会工作的热情。上大学期间,他曾做过两届院学生会主席,参加过全国学联二十大。学生会在他领导下,把个文理兼蓄的校园生活搞得生气勃勃。丰富的业余艺术生活,弥补了他学习技术的单调生活,培植了他向技术、艺术全面发展的灵感,同时,也抚慰了他那不安分的心。
 
工作后的“学”
“数字化”之梦-张歌东副教授对影视技术与艺术的情结
    1986年,以优异成绩从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的他,留校了。那是一个服从组织分配的年代,他被分配到院团委工作。不过,作为学生时代入党的团干部,他很快就被选为团委副书记。而且一干就是6年。这期间,他一心扑在学生工作上,组织学生合唱团;倡导艺术创作,创办了广院之春、广院艺术节;在他带领下,广院同学积极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并在合唱比赛中多次取得了优异成绩;他率领北京广播学院艺术团在北京高校中留下了充满青春动感的身影。在80年代中后期,他所在的团委、学生会积极争取经常放映世界著名电影大片,以提高全院师生的艺术品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人的车站》、《战地浪漫曲》等优秀的国外影片滋润了广院人的艺术心灵。回首当年,许多已经毕了业的同学还津津乐道广院舞台上的盛况,现在台里的一些著名节目主持人在广院读书时都曾被他拉上过广院著名的小礼堂舞台主持节目。
    虽说不搞专业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这期间,他忙里偷闲地攻读了本院新闻学学科的硕士课程,还参加了一年的德语培训。
    1992年,学院出资与台商合办了一个“北京雷奥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公开向全院招聘人才时,他第一个登台应聘,成为业务部经理,后又当上了制作中心主任。前后三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领域里,先后主持为全国各地十几家电视台创作了各种栏目的片头;为各地电视台培养了上百名三维动画人才。他本人也开始进入了多媒体、三维动画制作的专家行列。他边学习边工作,勤恳地为学院工作着。与此同时,技术与艺术“嫁接”的理念,也开始在他的心里孕育起来。
 
回归教学第一线
    1995年,电视系决定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知识,他终于在留校的第九个年头,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教学第一线,而且是到他盼望已久的文科里任教。他先后在电视学院(原电视系)影视艺术技术系担任过动画教研室和剪辑教研室的主任。
    三年的公司经历,通过制作大量的栏目、广告节目,使他熟悉了数字化制作技术。此举不仅方便了后来的“电脑动画”开课,也为文科学生应如何开设有关课程,奠定了实践基础。六年来的授课专业有:广播电视编导、剪辑艺术与技术、摄影、导演、电视制作、电视广告、电视照明、戏剧影视文学和网络编辑等专业。他说:“我所开设的课程要使文科同学掌握最新的数字化手段,但又不盲目地照抄计算机教学大纲。目的性比较明确,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用到影视节目制作实践中去。教学实践证明,把教授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比较好:(1)要使学生知道目前都有哪些技术?能够作为编导创作手段的又有哪些。这个阶段是解决有什么的问题。(2)其次是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即懂得如何实现这些技术手段,如何做?(3)最后是要动手‘自己做’,一方面亲自参与数字化手段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指导这些手段的实施。不过,在实际运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增、减比例,及时调整层次高低。比如,早期的教学环境较差设备少,一个班人数多时只能进行前两个层次,个别的班次可以进入第三个层次。而现今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提高了,加上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就可以有较多的人进入第三个层次。对编导及创作人员来说,了解到‘有什么’能够丰富自己的创作空间,如果能更进一步地参与到数字化的各个环节中来,会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难舍的技术、艺术情结
    张老师虽出身工科,但这些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属于艺术和与艺术有关的技术。如1999年,他担任过全国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大赛、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视频图形制作技术质量奖的评委。1997年他承接过北京电视台《电脑城》栏目的工作,任总编导和制片人,该栏目被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组织委员会授予了“中国电脑文化传播奖”等等。然而,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始终也没离开过广播学院,一直在这个大环境里接受熏陶。因此,他的脑子里一直在考虑:如何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和怎么才能够结合得更好?另一方面,他的课程决不是单单教授某一种技术,而是要教他们一些基本功,这些基本功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间,启发创新能力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变化。为此,他提出并建立了《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的课程体系,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处理及非线性编辑、计算机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和数字化电影制片等内容。这与以往开设的《节目制作》课程不同之处是:注重使文科同学了解并自觉应用最新的数字化制作手段。今后,还要把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结合起来讲;要与其中的各个专业做嫁接,然后再衍生,使其产生“1+1>2”的效果。比如,电视编辑专业,跟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非线性编辑,这是一门典型的技术、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又如,计算机三维设计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并派生出虚拟演播室等制作概念和手段;而三维动画则可以用于灯光、照明专业,使用特有的软件库,存储大量的、可模拟的灯光照明效果,提高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