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战斗在一线的技术部主任—林永宁
2003-01-07
朱继东(新华社记者) 李晓梅(本刊记者) 依马狮商务网
林永宁从1979年进入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已经22年了,他从当年的洗印车间主任到现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技术部主任,不仅撰写了多篇技术论文,获得很多技术领域的荣誉,而且他也获得了一些创作方面的荣誉,不少人称他的背后记载了近20年来农业影视节目的技术发展故事。 林永宁在中国农业影视中心永远是一个忙人,同事们都公认他是一个全才。他自己笑称自己为“救火队”,哪有难点哪里就有他。在农影,他总是牛仔裤旅游鞋,一副随时准备上“前线”应战的衣着,再加上从不拒绝别人的笑脸,大家都亲密地称他为“林头”。他能够应对各种技术和节目方面的问题,这和他多年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学习,在日常技术工作中尽量做到事必躬亲,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地多参加第一线实践是分不开的。 |
|
和农业影视节目技术同步成长 |
说起当年的经历,这位“悲哀里的幸运儿”说:60年代的“老三届”毕业时正好赶上十年动乱,耽误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是他们的悲哀;但同下几届的同学比,毕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算是幸运了。在小学时,他迷上无线电,中学时又喜欢上了摄影,从装矿石收音机开始,自己攒过半导体、电烙铁、电吹风、放大机、照相机…… |
不到18岁时,他去了北大荒,在与地奋斗的岁月里,他自修完高中的全部课程及一些大学课程,为了学习英语,还自己做了台电唱机。10年兵团生活,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
1979年,林永宁到农影洗印车间做后期技术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上大学,主修自动控制。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他被评为历年的三好学生。在兵团的经历,使他在工作中很快上手。1984年,大学毕业写论文的那年,他当上了洗印车间主任。 |
农业影片辉煌的时候,一部好的短片要卖到3000多个拷贝,1983年后,科教电影开始走下坡路,随着电影生产的萎缩,北科和农影决定撤消自己的洗印车间。林永宁十分赞同领导的决定,他认为:当时北京存在很多洗印车间,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加上洗印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迟早要被淘汰,早下马早主动。另一方面,对于多数农业科普、科教的题材而言,拍摄成本和时效性比载体的技术质量更重要。用电视记录投入少,周期短,可覆盖人口多,比拍电影更合适。 |
1985年,洗印车间撤消后,林永宁被调到录像筹备组工作,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对于林永宁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当时他的夫人在上海,他独自一人在北京,所以每天他都学习到深夜,把提前拿到的说明书、维修手册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多数资料是英文的,所以他的专业英语水平也有了长进,逐渐深入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录像、摄像领域。 |
1986年,他参与了农影厂的世行贷款项目安装、调试、验收工作,近100万美元的设备中有安培公司的VPR-5录像机、池上公司的HL-79E摄像机等。他认为农影的录像起点还是比较高的,是所有电影厂中大规模转向电视最早的一家。 |
那年他任录像车间副主任,因为没有正主任,他一手负责技术工作。他认真地为农影厂起草了验收报告的视频部分和报告总体整理工作。这一年农影在CCTV-2每周有2个小时的农业节目播出。这大概相当于以前农影一年的影片生产量。 |
1987年,林永宁开始任录像车间主任,为了对电视信号的质量进行测试,他和广播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制开发“录像、监视系统校验带”,用来实际检测录像机和监视器的视频质量,该项目在1995年获广电部1994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1988年,录像车间自行进行大演播室的改造,他又负责供电、照明部分的设计及调光台的选型。 |
1989年,国家科委,广电部下达测量松下MⅡ与Sony Betacam-SP样机的视频质量的科研计划,林永宁参加了试机及测试工作,经过认真的测试、严谨的数据指标对比之后,他完成了:“松下MⅡAU-650录像机试用报告”、“HL-95/AU400摄录一体机试用报告”、“BVP5P/BVW5PS摄录一体机试用报告”。 |
1990年,林永宁设计制作大型七段LED显示牌磁翻牌计分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全国计划生育知识竞赛和全国科技兴农知识竞赛中。在这一年的“Sony 90年全国技术交流会”上,他负责讲解“超8毫米摄录像系统试用及测试试用样机”的视频部分。 |
|
“艺术工程师“ |
林永宁后来参加广播科学院举办的摄像机维修培训班,喜欢学习的他决心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并开始积极参与电视节目的创作。在拍摄实践中,他也深深感到,电视短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艺术工程师”。由他担任编辑、特技的《陕西森工》获了第三届神农奖铜奖;《柑桔黄龙病》荣获第三届神农奖银奖,中国科协《科蕾奖》(三等奖)。 |
1993年,林永宁拍摄了《井与盐渍土》,这是一部反映国家黄海项目改造的科普片,拍摄现场一马平川,被摄主体不好表现,这对摄像来讲是一个挑战,他充分发挥对摄像机功能了解的长处,利用摄像机色温、伽马值、光圈、镜头焦距及机位等诸多参数的变化去强调海涂内阳光的灼热、盐碱地的贫瘠、在海风中风车的欢快等。在拍摄主题人物在风车前说话时,因为当时没有好的防风罩,外景录音的效果很差,晚上他们连夜加班让主人公用录像机的“插入一声道”功能对着白天拍摄的画面“配音”。该专题片先后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电视专题片声音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科蕾奖》一等奖;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优秀科技影片一等奖;神农奖银奖;中国电视家协会行委会教育类优秀节目奖等多项国内奖。1997年6月,《井和盐渍土》获法国比亚雷兹电影节荣誉奖,并在第14届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获A类节目二等奖。 |
谈到拍摄的体会,林永宁说自己只是对摄像机的各项功能了解的比较透彻,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各项长处,同时又有积极热情的创作态度,所以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拍农业题材还要能适应艰苦的拍摄,如果有镜头不到位的地方,一定要抢时间抢机会补回来。比如到内蒙去拍摄《沙漠中的绿色工程》,在开着门的“运五”双翼飞机上拍了4个小时,沙漠上空的热气流让飞机上下颠簸,摄制组的大多数人呕吐不止,之后又在沙漠里的基地住了整整10天,吃的一点菜都是随吉普车上携带去的,能有方便面当时已经是美味了。汗水带来了收获,这部影片也荣获了农影厂优秀影片奖。 |
喜欢创作的林永宁自从拿起摄像机,就没有停止参与一线创作。只要工作安排得开,对于导演的邀请,他总是欣然接受。而导演只要是和林头合作,大家就不必为设备操心,而拍摄的镜头更是只要说明意图,由他直接去拍即可。有时甚至录音和后期编辑也无需操心,他会完成得很好。由他参与的各类获奖影片中,他担任过编剧、编辑、特技、摄像、录音及技术总监。根据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他还写了《外景摄像机的使用》等多篇论文在国家期刊上发表。 |
技术部购买了Avid非线性设备后,林永宁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参与创作影视结合的短片《黄瓜圆舞曲》、《小麦圆舞曲》。他说,编辑这部片子主要是展示非线性编辑另一个长处。以往人们更多地看好“非线性”的高超特技,而这两部短片让黄瓜、小麦从小到大的生长踏着圆舞曲的节奏,要靠精确地改变画面的速度和运动方向,靠精确的CUT来完成。这是一个“用艺术作品展示设备能力”的尝试。 |
1998年,除负责技术部日常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外,林永宁还在正月十五期间外出用数字录像机拍摄了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约40多分钟,为荷兰大使馆拍摄了一部十多分钟的节目。另外参与了中心多数较大规模的多机位节目录制工作。由他负责使用计算机制作电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