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科大洋和郑州电视台联合开发的DMS新闻直播DV非线性网络正式投入运行,成功用于郑州电视台最新推出的大型演播室直播新闻栏目《直播郑州》的制作和播出。
郑州台根据新栏目工作流程的实际需求,提出“本机编辑,打包传输”的概念,大洋公司利用多年来在业界久负盛名的技术优势,调动研发力量,在短短的一月时间内完成全数字DV非编网的研发、搭建和调试。这种概念的DV非编网在全国尚属首例,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该系统由文稿工作站、上载编辑工作站、配音工作站、串片工作站、审片工作站和专门用于演播室直播的硬盘播出工作站(AUTOPLAY)以及NAS磁盘管理服务器等组成,各工作站点超过30个。系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和技术优势:
一、系统采用NAS磁盘阵列和千兆以太网单一网络结构,网络路由和数据管理简单可靠。
二、由于采用“本机编辑,打包传输”的方式,上载编辑工作站工作时不占用网络资源,使网络运行负担大大减轻,同时突破了工作站不能超过10台的网络带宽限制,使DV新闻网真正走向实用。
三、采用1394接口上载,DV格式的新闻素材在网络编辑和传输时无需经过编解码,图像质量没有任何损失。
由于新闻编辑大多不用特技,有些上载编辑工作站完全可以可用带1394接口的普通微机组成,DV非编网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必将成为新闻制作网的发展方向。
《直播郑州》为DV新闻网的诞生提供良机
由于DV摄录一体机在全国范围内的电视台新闻采编领域的迅速普及, “DV网”的概念一直在业界被炒得火热,呼之欲出,但由于产品研发和使用环节的脱节,始终未见实际案例。
郑州电视台大型新闻栏目《直播郑州》的开播为DV新闻网的诞生提供了良机。郑州电视台技术人员敢于技术创新,发扬了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不仅成功打造了全国第一个DV非编网络,而且还将DV非编网和演播室、硬盘播出联动,实现了演播室直播。
传统的新闻制作都是由记者将素材用录像机编辑成半成品,在演播室将几十盘磁带和播音员图像依次串接到一起,完成配音字幕合成,20分钟的新闻常常耗时3~4个小时,效率极低。经常下午4点钟截稿,7点多才做出来,大大影响新闻的时效性。《直播郑州》是一个由5个板块组成的长达60分钟的演播室直播新闻栏目,新闻时效性要求很高,如果采用传统制作模式,根本不能完成任务。因此,我台技术委员会决定和厂家一起共同开发带直播功能的DV新闻非编网络用于《直播郑州》栏目生产。
DV非编新闻直播网络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新闻制作的效率:新闻记者采访回来后使用文稿网写稿,利用DV网将图像素材制作打包,以文件传输形式传到硬盘阵列,依次配音后经过审核和排序,迁移到演播室硬盘播出系统,经切换完成演播室直播。整个系统高度智能、流程规范,制作和播出一气呵成,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在这个文稿网、非编网和演播室硬盘播出三位一体的综合网络设计过程中,郑州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本机编辑、打包传输”的新概念,减轻了网络运算压力,提高了网络运行安全,突破了千兆DV网络工作站点不能超过10台终端的技术限制,使非编工作站点超过30个甚至更多,使DV网真正走向实用。由于该项目具有多项技术创新,目前已经申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进步奖。
由于DV网处理的是DV摄录一体机拍摄的原始数字信号,整个网络中图像素材没有经过任何编解码和数模转换,没有任何损失,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使节目制作技术质量大大提高。
DV网一改以往一台非编动辄10~15万元的低性能价格比,每台网络非编成本只有3~5万元,一个30个站点的全功能的非编网成本只需100万元,而不是同等规模其它非编网的400~500万元,性价比大大提高。DV网必将成为将来新闻非编网的发展方向。
按照常规,非线性视频网络的搭建从设计、安装、培训和试运行过程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但是《直播郑州》要求7月1日必须开播,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采取边设计、边安装、边培训、边试运行的方式,技术部、录制部、动力部、播出部各专业、各岗位人员分工合作、齐头并进、加班加点、挑灯夜战、顽强拼搏,结果只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工作,创造了视频网络搭建高效率的典范,为《直播郑州》的早日开播赢得了时间,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