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智者无形:走近崔彬-个中国电视人的故事

2003-12-30 李晓梅 依马狮网


    如果你有机会在建筑工地看见头戴安全帽的他正和人们谈论结构怎么处理,使用何种材料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个建筑人;如果你在新闻审片室里看见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谈着新闻片,你一定会说这是个新闻人;而如果你看见他正和Sony、松下、大洋、方正的技术负责人讨论黑龙江台无磁带化的网络,你不会怀疑他是个技术人。他呢,说自己是个电视人。这就是崔彬,黑龙江省广电局副总编辑、黑龙江电视台副台长。
   
“技术是电视的支撑,是电视存在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一个电视人,如果不懂技术,至少是一种缺憾。”
    
   

智者无形:走近崔彬-个中国电视人的故事
眼下,崔彬正在抓黑龙江广电中心工程的建设。他的兴奋点呢,除了工程,更多地是在考虑搞一个无磁带化的崭新的电视技术流程。他说现在正面临着电视技术发展的尴尬。一方面技术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晰,包括高清技术,媒体资产管理技术,从信号采集、制作、播出直至存储的环型闭合网络,以及记录介质等新技术;而另一方面,新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适应性尚需时日,产品价位还有很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一个省级台的技术发展战略,是一个相当艰难的抉择。
    崔彬谈到了他的困惑:“我们新建的广电中心有大中小演播室24个,这些演播室是上高清设备还是上标清设备?全台八万小时的节目资料,磁带库怎么办?是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还是资料库大搬迁?搭建非线性编辑系统后,非编网的信号和24个演播室是怎样的关系?”为了解疑释惑,黑龙江台邀请专家开过论证会,最近还要再邀请专家帮助把关。困惑归困惑,但他乐观地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很快就会柳岸花明又一村了。
    和崔彬这位分管技术的台领导谈电视技术,可以明显感到他的不同。有很多看法虽像技术圈的人说的,但又不像。
    2002年,黑龙江台新闻非线性制作播出网投入使用。运行一年后,崔彬对搭建新闻制作播出网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新闻制作播出网一定要符合新闻采编播流程。各台的新闻采编流程不尽相同,力图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不现实,如果不从流程结构入手进行搭建和完善,而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新闻制作播出网的安全性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二是要给非编网减负。现在,很多设备供应商在投标时都称自己的网无所不能,把很多功能,包括一些长期闲置的功能也加进网里,使非编网不堪重负。实际上新闻制作播出网主要需求不外乎剪辑功能、字幕功能、黑白场功能,如有特殊需求可用其它设备完成。减负之后,新闻制作播出网应变得单纯和专业,轻装上阵。三是要研究新闻制作播出网的大网化小,多子网问题,用逻辑隔断的办法,将大网分成几个小网。
    谈到高清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应当加速推进。举办2008奥运会是极好的契机;国内急需新的消费热点以拉动内需;如果从节目源考虑可以从新闻频道开始,启动高清播出,新闻没有包袱,观众的需求也最迫切,能够很快形成气候;还有的有效需求将是高清产品,包括从电视台的设备到观众的接收机,价格下降是最有效的催化剂。
    对电视技术,崔彬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但他坦承自已是个门外汉,半瓶水都谈不上。他介绍自己是天津老三届知青,在农场呆了八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的20多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闻、社教节目部门工作,从记者、编辑到部主任,后来担任台领导分管编辑部门、技术部门、党委等,分管技术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
    那么,这赶鸭子上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当新闻部主任的时候。”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台正处于发展时期,设备还无法满足需要,最初关注技术设备的动机是到台里为新闻部争取更多更好的设备。随着对电视技术的了解,他开始领悟到,不懂技术当不好新闻部主任,因为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新闻,无论作为立台之本也好,作为本台的旗帜也好,都无从谈起。

一生中能有机会主持大的工程项目,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幸运,但更是一种责任。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他所主持的工程成为建筑的瑰宝,但他却要保证,不能让它成为建筑垃圾。因为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更多的属于城市的未来。

    崔彬谈建筑,就像他谈黑龙江电视台技术设备一样充满热情。位于松花江北岸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是他抓的第一项省重点工程。工期紧,当年卫星信号必须上天;要求高,卫星地球站建在风景秀丽的月亮湾开发区,毗邻太阳岛,建筑要美。那是1997年4月,他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保证工程9月份完工。经过五个月的奋战,地球站技术楼、技术附属楼如期完工。10月16日,黑龙江台卫星信号一次入网成功。崔彬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当年选址、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安装设备、当年发射成功等多项第一。而更让人称道的是卫星地球站的独特造型,十字拱型,承天倚地,十分优美。谈起这个创意,还有一段小故事。当时,设计人员拿出的十几个方案都被否定了,崔彬启发设计人员,卫星、地球、月亮湾,多么富有诗意,又给设计者多大的想象空间啊。结果设计人员又拿出六个头顶圆球的设计方案。图解不是创造,方案设计陷入困境。一天,崔彬正在看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同事拍的照片,一下子相中了洛杉矶航站楼的设计造型,于是在这一造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就这样,松花江北岸一座漂亮的建筑的创意产生了。
    在承担了建塔任务后,崔彬和他的同事们考虑最多的怎样使这座发射塔造型优美,在塔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经他与主设计多次研究、讨论,确定将塔由12边改为8边,这样塔体线条显得简捷、流畅。为了确定塔的高度,他找到很多钢塔的资料,乌克兰的基辅塔高365米,但结构形式非常简单,在塔林中几乎没什么名气;钢塔最有名气的当属埃菲尔铁塔,塔高320.5米,是巴黎标志性景观;还有就是日本的东京塔,塔高333米,长期居亚洲钢塔之首,是东京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国内的钢塔高度都在300米以下。为此,崔彬和他的同事们设想,一定要建一个比东京塔高,居亚洲之首的钢塔;同时考虑投资,因为钢塔每增高一米都要有巨额资金作支持。正是这一想法,催生了龙塔—这一高336米、亚洲最高的钢塔,哈尔滨市八大景观之一的诞生。
    投资近六个亿,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位于龙塔后侧的黑龙江广电中心,目前正加紧施工,预计到2004年初峻工。当初在考虑广电中心与龙塔的相邻关系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初,崔彬和他的同事们设想建一个三十多层一百多米的高层建筑,按这一思路,出现了两个问题。广电中心高不过龙塔,必然是塔压广电中心,而广电中心体积大,势必挡塔,这等于双输。在思考了两三个月后,他换了一种思路,在龙塔后侧呈半环状建低层建筑,把广电中心作为龙塔的裙房来处理。新的思路,实现了高与低的错落,曲线和直线的呼应,使两个建筑相得益彰。
    在黑龙江广电中心的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2800平方米的多功能演播厅。这个演播厅面积为全国最大,功能独特。演播厅除了搞综艺演出外,还可以举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体操、武术、击剑、拳击等体育比赛;进行服装表演、模特大赛等。谈到这个创意,崔彬介绍说,韩国KBS把剧场概念引入了演播厅后,国内一些台演播厅的功能定位也作了改变,但把体育场引入演播厅是他很久以来的心愿。1998年在首都体育馆看“唱片百年”音乐会演出,内容没记住多少,但当时的一个想法却久久不能释怀:既然体育馆能演出节目,为什么不能在演播厅进行体育比赛?

人类创造历史,电视记录历史,作为一个电视人,既然你承担了历史的重托,那就意味着,不仅仅有光荣和梦想,更多的应该是奉献和付出。

    这么多年来,崔彬很少休过节假日,几乎没有星期天。现在,他全力以赴抓广电中心工程,还分管技术。去年11月份之前,同时分管四个频道以及党委、人事工作。每天上午在工地办公,下午在台里办公,忙得不可开交。对此,崔彬不以为然,他说大家都这样,谁看过王月仁台长休息过星期天,台里很多同志不都是这样吗,这是电视人的特点。有光荣、梦想,更有付出、奉献。
    见过崔彬的人都知道,他常常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崔彬戏称“那都是爹妈给的,算是自然灾害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爱想问题,大脑闲不住。他说自己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人,有趣的是,很多想法都是胡思乱想的结果,是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中得到的。“那种状态很有趣,大脑中的画面很美,也很鲜明,一幅接一幅,算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者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吧。”
    95年建新闻演播室的构想是在深夜突然想到的:如果能在紧挨新闻部的加密楼顶接一个演播室最好不过了,面积也够,但加密楼的标高和新闻部屋顶的标高是不是一致呢?凌晨天还没亮,他就跑去看,还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