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影视作品摄制中,照明光线投射到被摄人物身上,与摄影机镜头的光轴形成一个夹角,我们把它称作为照明角度。不论是水平方向的照明角度,还是垂直高度的照明角度,均对被摄人物的画面造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照明角度的确定,水平方向照明角度和垂直高度照明角度的各个光位的造型效果,以及照明角度对人物造型处理的影响。
人物是影视作品中故事发生、发展的灵魂,画面里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吸引观众视觉注意力和引发观众情感的关键。
人物造型在影视画面中那些魔术般的、千变万化的形象,如少女的纯洁、小伙的潇洒、老人的苍桑、孩童的天真、坏人的丑陋、敌人的凶恶等等,画面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归功于光的造型作用。
光,仿佛是神话中的人物“马良”手中的画笔,他赋予画面里的人物不同的形象造型和性情各异的鲜活性格。画面中截然不同的人物造型,自然在照明用光上不能千篇一律,在塑造画面人物造型的照明用光中,照明角度的变化对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 照明角度的界定
影视作品摄制时离不开照明灯具,任何一盏照明灯具都是点光源,它在拍摄现场相对被照明的人物具有一个三维空间位置,这个空间位置我们把它称为照明角度,照明角度包含有水平照明方向、垂直照明高度和照明距离。照明距离仅对照明光线强度有所影响,对人物光影造型的塑造影响不大,故不作论述。
1.水平方向照明角度
图1以极坐标来表明水平光线和垂直光线的照明角度。图1中A图,为水平面(即横面)照明角度的设定图,光位12设置的摄影机对着人物,这一光位的光线与镜头光轴重合,其照明角度为零度,成为标准的正面光(即顺光),然后每隔30°角设置一个光位。光位l的光线照明角度为30°,光位2为60°,光位3为90°,光位4为l20°,光位5为150°,光位6为180°。同样,在摄影机左侧的180°内,设置的光位11、光位10、光位9……,都与右侧光位是对等的照明角度。
例如,光位1和光位2,其光线的方向都称为侧顺光,但是标准的侧顺光(即塑型光)的照明角度为45°左右。这一照明角度,正是我们通常说的“光从45°角而来”的原因。
2.垂直高度照明角度
图1中B图,为垂直面照明角度设定图,光线在摄影机镜头光轴上方或下方,与镜头光轴形成一个垂直面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仍然以极坐标的刻度为例,以镜头光轴为基准,每隔30°角设置一个光位。如光位1为垂直面30°角,光位2为垂直面60°角,光位3为垂直面90°,其余的光位角度数依此类推,直到180°为止。镜头光轴上方五个光位(即1、2、3、4、5光位)形成顶光。镜头光轴下方的光位角度,与上方的垂直面光位角度相对应,直到180°为止,在镜头光轴下方的五个光位(即7、8、9、10、11光位)形成脚光。
我们这样细致地划分照明角度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在拍摄现场光线照明人物时,其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塑造的优劣程度,与光线的投射角有极大的关系,为了找到合适的照明角度值,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计量标准,这种划分的方法也就成了核对照明角度的依据。如果把这一技术方法灵活地用在照明布光中,虽然不需要用角度尺去测量光线投射角度,但照明角度的概念会指导我们去调度光位角度和使用照明光线,以及运用每个照明角度的造型特点去有效地塑造人物造型。
从上述照明角度的划分中可以看出,水平面角度的形成,主要依靠光线的投射方向,而垂直面角度的确定,却依靠光线的不同高度来形成。由此可知,每一光位的照明角度包含着两个坐标:即光线的水平方向和光线的垂直高度。
二. 水平方向照明角度与人物造型效果
水平照明角度即光线照射到被摄体的光线方向,这是以摄影机镜头光轴对着被摄体而言。假如,摄影机正好对着人物的正面,其水平光线方向是按镜头光轴为基准来划分的,光线则将围绕人物产生不同角度的照明光位与人物造型光效。
图1中A图,光线围绕着被摄体做0°至的360°照射,可划分出十二个照明光位,表明水平光线方向所产生的光线效果。下面就这些光位的造型作用,叙述如下:
1.光位12(0°角)称为顺光光位,在这个照明角度照明,被摄人物受到均匀的正面光线的照明,使对象表面结构和质感趋于柔和,被摄人物的影子直接投向身后而被遮挡。如果采用软光作正面光照明人物面部,可以掩饰皮肤的皱纹和松弛感,隐没那些凸凹不平的质感,使人物显得年轻。这种光线能较好地反映被摄体的固有颜色,起到平涂的色彩效果。顺光光位照射的人物,轮廓是灰暗的而表达不清晰。因此,对于画面中纵深透视和空间立体感的处理,它远不如其它光线,在光线处理上,常将低亮度的顺光用作人物的辅助光,能起到良好的辅助造型效果。
2.光位1和光位2(30°角和60°角)称为侧顺光光位,照明时大多以45°角左右来照明被摄人物,使人体表面能呈现较大的亮面和较小的暗面,使人物形象产生明暗变化,表现出外部结构和表面质感,是塑造人物立体形态的最佳光线。侧顺光大多采用硬光照明,常作为人物的主光照明,它具有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显的投影,能起到主导光线方向和照明总角度的造型作用。
3.光位3(90°角)称为侧光光位,照明中大多以90°角投射光线,从侧面来照明被摄人物,在人物表面产生明显的亮面与暗面,有较强的表达人物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的造型能力。如果侧光以硬光的光线性质,作为照明人物的主光,有可能使人物正面产生明暗各半的明暗反差,不利于美化人物形象,这时可以将侧光光位移向70°-80°角之间照明,就会表现出理想的主光照明效果,更加突出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和刚健的造型效果。在侧光的照明下,能明显突出具有人物性格特征的脸部皱纹和身体肌肉的凸起特征。
4.光位4和光位5(120°角和150°角)称为侧逆光光位,标准照明角度为135°角,即从被摄人物侧背后投射照明光线。它可以使人物的受光一侧产生一条较亮的轮廓线,突出人体的立体形态和景物的空气透视。侧逆光照明角度,再加之正面辅助光照明,可以拍摄出非常美丽的人物近景或特写景别的画面造型。[Page]
5.光位6(180°角)称为逆光光位,来自被摄人物身后的照明光线,人物的正面完全处于背光面里是暗的,看不清人物正面的表面质感,人物形成剪影效果,人物形象有很强的神秘感。逆光照明照亮人物的整个轮廓,因此又称它为轮廓光。这一造型作用,能使场景里的景物层次由轮廓光分隔开来,一则使景物层次分明,二则增强大气透视效果,逆光照明适合于表现景物重叠的场景和人群场面。
三. 垂直高度照明角度与人物造型效果
垂直高度照明角度即光源的位置突破了水平面的光线方向,从摄影机镜头的光轴的垂直面上方或下方来投射光线,以一定的垂直高度去照明人物,会产生许多种新奇的造型效果。见图1中B图。
1.光位1和光位2(30°角和60°角)称作为斜顶光和顺顶光,斜顶光是室内照明中理想的塑型光位,这一光位常用做人物照明的主光光位。顺顶光,在外景阳光的照射下,这种光线持续时间较长,大多作为人物主光使用,其在人物面部所产生的阴影要用辅助光修饰,否则眼眶产生的投影会掩没人物眼神的光彩。
2.光位3(90°角)称作为顶光,在顶光的照明下,人物的光影结构形成水平面亮度大于垂直面亮度,并产生垂直向下的影子,形成奇特的造型效果。用顶光光线照明人物,其面部五官下凹处(即眼眶、鼻子下方)将出现较重的阴影,使人物面部形成骷髅状,这一照明角度具有丑化的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
3.光位4和光位5(120°角和150°角)均属于顶逆光,这种光线的造型作用与逆光、侧逆光的照明效果相类似,都能起到勾勒人物轮廓,增强空气透视的作用。
4.光位7和光位8(210°角和240°角)成为后脚光,它在人物脚后投射光线,它具有逆光的轮廓光造型光效,它起到从人物背后下方勾勒轮廓或使头部后部下方照亮的作用,它通常作为女性人物装饰光来处理。
5.光位10和光位11(300°角和330°角)我们称为前脚光,光线从人物脚前照射,它具有使人物造型发生畸变的作用。光线将人物面部下颏照亮、鼻子的影子投向上方、眼窝发亮、眉骨的影子上弯,是丑化人物的一种特殊光线效果。此种光线常用来塑造反面人物的造型。
四. 照明角度的组合照明与人物造型
影视作品摄制中,不论是在外景还是在内景,在给人物近景照明时主要采用“三点式组合照明”方法。它用一种组合照明角度对人物进行光线造型处理:即由主光光位照明角度(水平方向30-°45°角,垂直高度30°角左右)、辅助光光位照明角度(水平方向0°-5°角,垂直高度20°角左右)和逆光光位照明角度(水平方向180°角,垂直高度120°角左右)构成。
主光光位照明角度与辅助光光位照明角度的位置是根据拍摄方向来调度,逆光光位照明角度以勾勒人物轮廓的效果作调整。“三点式组合照明”方法,是塑造近景人物精美造型的模式化的照明方法。
当摄影机的拍摄方向和人物的位置都确定好之后,我们从机位的视点出发,首先就是确定照明人物的主要光线——主光。在组合的照明角度里,主光光位照明角度总是处于主导方向的作用,它在组合照明中处于统治地位,否则光线之间容易互相干扰,产生杂乱的阴影,减弱造型效果。对于人物主光的光位和照明角度的选择,决定了我们要塑造的人物的造型形象和突出的重点。
三点式组合照明角度设置方法(见图2),在一般情况下,人物处在相对静止状态时,主光光位的照明角度大多处于水平方向45°角左右(人物脸型不同角度变化较大),大于45°角人物脸上的阴影过大,小于15°角脸上的阴影太小,人物显得年轻。垂直高度在的30°角左右,主光光位在摄影机和人物上方的斜侧方向,投射的是斜侧光线。它能使人物造型产生主要的光影结构,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和质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曝光量。
辅助光光位使用的是一种无阴影的软光光线,它用来修饰主光所产生的生硬、粗糙的阴影结构,表达出暗部的细节。辅助光光位一般在靠近摄影机的光轴附近,照明角度是在镜头光轴左侧水平方向0°~5°角之内,垂直高度在20°角左右,这样不会在人物面部产生较大的阴影和破坏主光的光线效果。注意辅助光水平角度过大、光照过强会使鼻子的影子在人物脸上形成蝴蝶斑造型,而损坏人物形象。辅助光的亮度要低于主光的亮度,辅助光与主光的光比要适当(电影照明的光比为1:3-7,电视照明的光比为1:2)。
逆光光位,照明角度水平方向在180°角,垂直高度在120°角左右,它是正对着摄影机,从人物背后投射光线,可以照亮人物的完整轮廓,起到表现人物与背景分离的空间作用,明亮的轮廓线塑造出人物的外缘形状,逆光能起到照亮主光所产生的轮廓线较暗的修饰作用。注意逆光水平方向角度过大或过小,会成为侧逆光照明角度,失去了勾画完整轮廓光的作用,垂直方向角度过大造成光线太低、太平,会造成镜头“吃光”而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三点式组合照明角度”照明方法是人物照明的基本布光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演化成多种形式的组合照明方式。如为两个人物以上的照明方法有:“对角线组合照明方法”、“前交叉组合照明方法”和“后交叉组合照明方法”等等。在此不再累述。
五. 照明角度对人物造型的影响
当我们对剧中人和扮演者的外貌有足够的了解认识之后,就可以运用影视创作的一切手段对演员的外貌形象进行造型处理。摄影师可以利用拍摄角度的选择、光线的调度、镜头焦距的运用、画面构图等手段,对演员外貌进行塑造。其中光线处理在人物造型上具有揭示、隐蔽、突出和夸张的造型作用。
1.照明角度可以美化人物的造型
任何人的脸型都是不完美的,都有一定的缺憾。影视演员是挑选出来的“美人”,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需要用摄影、化妆和照明角度的手段给予弥补和修饰。
对脸型较胖的人物,拍摄角度适于俯拍,主光照明角度可以高些,辅助光可以在主光同一侧照明,光照比大些,可以利用阴影和较暗的背景,掩藏一部分脸颊,使人物脸型变瘦,达到美化人物的效果。
对脸型比较瘦的人物,拍摄角度适于仰拍,主光角度可以低些,也可以用脚光做修饰光,辅助光在主光的另一侧,光比小些,不用逆光照明使人物脸部轮廓线变暗,造成脸部扩张而发胖。[Page]
脸形一边大半一边小,这种脸型,眼、鼻、嘴都是歪斜的,不适合正面角度拍摄,主光角度设置在脸型小的一边照明使它发亮而变大,让脸型大的一边处于阴影里而变小,用这种光影结构来修饰人物脸型是十分有效的。或者利用透视变形原理在脸型小的一边拍摄,可以适当的利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来弥补人物脸型一边大一边小的缺欠,达到美化人物造型的目的。
人物的鼻子不正,主光在鼻子歪的一边照明,构图时头部向鼻子歪的一侧倾斜,面孔转向鼻子歪的一边,就能适当的掩盖歪鼻子缺陷。
人物的鼻梁子低,不适合侧面角度拍摄,主光照明角度稍侧些、低些,光比大些,利用鼻子侧影的宽度,修饰人物的鼻梁子高度,鼻子的影子宽显示鼻梁子高,鼻子的影子窄表明鼻梁子矮。
眼窝深的人物:主光照明角度低些,光比小些,使眼窝处阴影小些、浅些,使眼窝变浅。反之可以加深眼窝造型效果。
颧骨高的人物,主光照明角度不适合过高,光比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在人脸的颧骨下部增加阴影而影响人物的造型形象。
2.照明角度可以丑化人物的造型
修饰人物造型时,主光照明角度高些能使人脸变瘦,过于高时,光线成了顶光照明,会使人脸变形,眼窝、鼻子和嘴唇下边产生较重阴影,甚至成了黑洞,脑顶、眉骨、鼻梁和颧骨明亮,构成面部骷髅状的造型而丑化人物。
主光照明角度在侧而高的情况下,人物的鼻子的影子在面颊上形成较大的三角形阴影,随着头部的转动三角形阴影时有时无。高角度投射的光线会在鼻子下方产生一个斜三角形的黑影,在嘴唇上形成一种假胡须效果,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照明时这种造型是很难看的。辅助光照度过强时又能产生双侧鼻影结构,在鼻子两侧形成“蝴蝶翅膀”般的阴影,随着头部的转动,人物脸上的“翅膀”不停的“扇动”而严重破坏人物的造型。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影视照明角度对人物造型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对摄影师、照明师而言,认知照明角度,熟悉每个照明角度对人物造型的光效特点,灵活调度照明角度,巧妙运用照明光线,是我们完成影视作品创作,塑造出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
值得重视的是,照明角度包含了水平方向照明角度、垂直高度照明角度和照明距离三维因素。因此,照明工作者在处理人物造型时,要具有立体照明意识,在给人物照明时一定要从三维的照明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每盏照明灯具的造型效果,用立体的形象思维去调度照明角度和人物的照明光线,实现塑造精美人物造型的工作。
影视照明中,处理好照明角度与人物造型关系,是能否塑造出影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造型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影视工作者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布赖恩•布朗著 徐培喜译《影视照明技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李兴国 田敬改著 《电视照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