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昨天篇:三十载创新引潮流 整体解决用户先

2009-02-19 本刊编辑部 依马狮广电资讯网


岁月如歌,往事如画。
    索尼中国30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更是中国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30年。回眸30年,索尼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悦有失落⋯⋯与中国广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任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高级副总裁兼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CEO的迟泽准,将近30年前东渡日本随后即加盟索尼,15年前被索尼本部派驻中国;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公司节目制作客户部总监张维80年代初大学毕业就来到索尼,日语专业出身的他在索尼摸爬滚打20多年,现在已成为公司的销售总监。他们双双见证了索尼在华业务的全过程,并作为过程的参与者向我们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索尼的昨天⋯⋯
30年的往事当然不是几个人的记忆所能描述的,更不是几页纸的文字所能容纳的。一叶知秋,我们撷取几个片断、几个故事,一点梦想,但愿我们能一起再重新走过⋯⋯


听迟泽讲那过去的故事
    “我不喜欢这个标题!”迟泽准爽快地说。“现在年轻人谁喜欢尽听些过去的事儿呢!不过,我以前也写过SF小说,还不断给客户们讲了许多‘幻想故事’,但当初讲的那些故事大多也实现了哦!就算是温故知新吧,”迟泽准的故事会还是开始了⋯⋯

    故事一:索尼广播电视专业设备最初进入中国的情景,是我们最想听的故事。
    “索尼专业业务最早是从教育界开花结果的。1976年之后,百废待兴,教育受到了国家领导和国民的重视。当时呢,教育人才奇缺,老师们发现索尼的摄录像器材作为电教设备可以用来辅助教学,以解决师资的不足。索尼1972年开发成功的模拟复合3/4英寸录像机U-matic当时适逢其会。
    1978年,第一个索尼单独的技术交流会是在北京师范大学8楼礼堂举办的,形式很新鲜,办得也很轰动。就这样,教育行业越做越大,电大、电教馆和电教中心迅速铺开,掀起了第一个电视设备购置热潮。
    可你们知道么?有的设备当时一到中国就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那时的电力供给频率不稳定,客户发现从日本进口的VO系列录像机磁鼓转的忽快忽慢根本没法用。结果研发人员立刻改变了磁鼓马达的伺服方式解决了问题。三十年前索尼就开始根据中国市场开发专用型号了哦。
    我们开始懂得:‘只有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随时地修正自己的设计,才具备了走向成功的初级资本!’”

    故事二:在教育行业的业务拓展取得成功之后,索尼随即叩开了全国电视台的大门,正式进军广电行业。
    “我在客户那里曾经见过索尼在70年代出品的开盘式绝版录像机。但录像机在电视台真正的大量普及,还是在80年代初。当时国内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索尼的1寸带C格式录像机、模拟分量录像机Betacam以及U-matic低带(VO)和高带(BVU)也生逢其时,各为不同需求所用。
    为了向电视台客户介绍这些产品,我们当时采取的普及方法很原始,就是从国外直接向客户们邮寄简报。我加入索尼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将国外报刊上的新产品介绍摘译成中文,没有中文打字机,就发行手抄本,然后复印两千份;我们还成立了“骆驼队”,几个人扛着几十箱设备到全国各地举办交流会和维修活动。那时许多省会级城市还是第一次接待国外的交流会呢。
    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用户都非常热情,帮助我们讲解、展示,甚至搬运、装箱,从不计报酬。活动办完,他们就高高兴兴踩着三轮车将刚买的设备拉回单位。当年开拓市场时出差条件很艰苦有时也很戏剧,辛苦时要自己排长队买火车票搬大箱子上下车,幸运的时候会遇到部队派出军机帮我们运输。随着电视台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每次交流会带去的几大集装箱设备屡屡供不应求,在广电行业掀起了第二个电视设备购置热潮。
    这些风风雨雨使我们了解到:‘开拓市场,跟客户融为一体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故事三:模拟——数字——高清三个时代,每一个分水岭回忆起来都倍感亲切。
    “大型活动是广电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也是我们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最好契机。1990年的亚运会,我们说服中央电视台全面采用模拟分量录像机转播报道,之后带动了各地电视台纷纷采纳Betacam SP,索尼也适时降低价格推出PVW和UVW产品,这对在中国普及模拟分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数字录像机在中国的采纳可谓另一个标志性事件。D1首次在中国亮相是在1987年,正赶上中央电视台大楼落成、第一届BIRTV诞生之时。由于数字录像机大大改善了复制时的质量,1992年数字Betacam以及1996年DVCAM诞生之后,数字录像机开始快速普及。
    高清则起步于1999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广场首次采用高清直播建国50周年大庆的阅兵式。为了支持这次历史性的高清直播,我们只用了4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第一辆高清转播车的制造工作,这个高清车还为索尼如今在中国的系统工程奠定了基础。
    网络化的飞跃更依赖特殊的机遇。索尼、索贝和中央电视台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转播上首次做到了远程网络化制播,为本届北京奥运会上高清网络的推广应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这些经验告诉了我们:‘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挑战,他们同样是难得的契机,只要全力征服,这些挑战和契机会促使事业发展得更大,更高。’”
    故事四:日本——香港——北京,三大转移强化本土化战略,最终实现中国研发
索尼广播专业产品涉足中国,经历了由简单的外贸出口到今天全面本土化的演变,而索尼的组织机构也一直在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功能、角色和业务量的变化。1980年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从一、两个人开始做起,之后随着香港成为中国内地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香港成为索尼拓展在华业务的重要中转地。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经营模式的逐渐丰富饱满,1993年索尼专业业务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市场中心,逐步扩大在中国国内的各项功能。到2004年,索尼在中国成立了“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融合索尼在中国专业系统业务的开发、生产与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此期间,索尼专业部门共有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由日本转到香港;第二次是从香港转到北京。现在我们正在打造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将中国作为技术及产品的发源地,由中国向全球发布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在生产制造方面,1981年就开始在当时的北京广播器材厂和上海录音器材厂进行零部件组装VO系列录像机产品,这也是本土化的雏形;1993年,上海索广厂成立,民用产品不再只是在中国进行简单组装,而是整个生产线都搬到了中国;2001年,专业级产品在北京开始生产,到现在摄像机、录像机、投影机、监视器等产品许多都实现了本土化。
    随着生产环节的本土化,索尼专业部门将设计研发也引进中国,设立了中国专业系统设计技术中心,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这样,从最初的由日本进口,到在中国简单生产,再到完全生产,到现在的设计开发、生产集成,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中国发展的需求,也表达了索尼扎根中国的决心。套句时髦话,就是‘与时俱进’。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当世界人民一看到‘中国研发’、‘中国制造’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东西肯定好!’
    多年来的体会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体制使其适应局势,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故事五:从最早推出字幕机,到非编产品失利,最终实现AV的索尼和IT的索贝强强联手
    “也许你都不知道,中国的第一台字幕机是1983年由索尼和北京邮电大学共同研制成功的SMC-70GP。之后我们又和中央电视台在1990年亚运会转播期间合作研制了新版本的字幕机,随后国内企业的字幕机做得轰轰烈烈,字幕机发展到非编网络,索尼也开始面临苦恼。如何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国内用户多方面需求的非编产品呢? 经过多次挑战和尝试之后我们发现,在国内发展以IT为基础的软件技术,最好是依靠本土的力量。
    2003年,索尼决定出资索贝,实现了AV与IT的融合。五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看,当时这个举措是正确的。在这次北京盛会转播中,索贝为中央电视台搭建的转播报道系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台里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赛事期间,很多国外的电视转播机构到新台参观,都深受感动、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系统’!而这一切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促成的,在之前的雅典、多哈、南京全运会等赛事,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完善技术,才促成这套系统运行的稳定。
    7年前的那天深夜,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第29届奥运举办城市是北京后,我立刻兴奋地给中央电视台的总工打了一个电话说:‘2008年让我们一起大干一场吧!’当盛事结束之后,我俩见面又一次提到此事,都为果然没有失言而倍感欣慰。
    索尼明确地认识到:‘深深地扎根本土,胸怀宽广地推进国际化,就是我们今后持续发展的巨大目标。’”
    “最后我要强调的还是那句话:‘有客户才能有今天的索尼。’我的感受是,机遇很重要,当机遇到来时能不能把握住机遇更重要;另外,还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来全心全意地合作。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也给索尼创造了得以快速发展的机会。”

Sony 索尼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