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优秀制作奖”一等奖获奖作品
大漠,落日,羊群,千年如是……
我们奔着河西走廊的盛名而去,我们知道,那盛名早在1000年前就早已远去。毫无疑问,面对它光芒四射的过去,试想谁能穿越历史来说话?
一. 西部印象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唐人的凉州词,凉州即现在的武威。老人弹三弦,唱帝王将相,孝子贤孙,观者众多。老人空洞着眼眶向天吟唱,他看不见眼前来人,也看不见身后著名的城雕—马踏飞燕。老人唱他的武威将军:一个2000多年前的19岁少年,率十万铁甲深入大漠开疆拓土的故事。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就此打开,在长达2000年的时光里,这里成为汉地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冲突、交融的枢纽。河西走廊,从远古一直茁壮地延伸到今天。
面对满目精彩的镜头,却似乎少了一种一气呵成的冲动,我们知道,此时的艰难正在证明我们接近了最本质的问题—有关人本身和文明传统,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关系。高清专题《黄土垒成的辉煌—河西走廊的长城和古堡》忠实地纪录了河西走廊辉煌之后的沉寂;血性之上的忍耐;以及木纳背面的智慧,该片有幸荣获2007年度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高清制作专题一等奖。
 |
二. 人文精品《西部地理》
《黄土垒起的辉煌》是《西部地理—甘肃篇》其中一集的精编版。《西部地理》是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一档大型的人文类纪录片系列。历时6年,在走过云南、新疆、青海和四川后,《西部地理》将目光对准了甘肃这片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荒滩戈壁。与往年不同,摄制组第一次尝试使用了Sony公司的HDW—750P高清摄像机,用高清镜头连接起长城和河西走廓,更加清晰地记录下游牧、农耕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西部地理》摄制组在甘肃拍摄时采用了小团队作业的方式,力求做到深入、贴近的长期拍摄,全面地展示甘肃的人文地理风貌。直面祖先的创造,不管拍摄的视角如何调整,都无法回避我们对祖先的评价,而评价的结果无论清晰与否,都将在镜头中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甘肃篇》历时八个月的前期拍摄,摄制组积累了将近6000分钟的素材,在这些大量的素材中,制作出10集20分钟高清专题片和一部90分钟高清纪录片《河西走廊》。
比起去年制作《穿越雅丹》(该片获第五届“高清杯”专题类一等奖)时的小打小闹,那《西部地理》8个月的拍摄时间,近6000分钟的素材,制作过程显得十分从容和充裕。在后期制作中,我们完全贯彻导演黄坚的要求—通过细节解读大局。这样的切入点,也使该片更带有深入的思索性及亲和力。此片后期主要设备为AVID的MC-Adrenaline HD。由于导演的使用习惯,我们没有按常规把该片进行标清下变换后再粗编,而是直接进行高清精编,通过AVID高效的素材管理,将未用素材删除,始终将节目总容量控制在硬盘容量之下。
 |
三. 精美的画面和成功的镜头语言
作为制作人员,我们一接触到素材,就被该片精致的画面大大吸引,很多镜头美得令人窒息。比如雪中瘦马的镜头,看到的人第一反映是:雪是假的吧,但仔细看过后都会说,不可能是假的,因为那种细密的雪以及马在雪中的神情和动作,是任何后期合成都难以实现的。除此之外,该片的拍摄在聚焦、曝光和用光等各方面都处理得相当好。画面构图十分精巧,几乎每个镜头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一幅很好的画或是摄影作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该片的镜头运用更像是电影镜头的拍摄方法,以往电视专题中常用的推拉摇移等各种运动镜头,在该片中并不多见。画面语言以一种平实的叙事性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将河西走廊的过去、现在展现在镜头面前。也正是因为是高清的缘故,使得一些非高清的元素,我们只能一概摈弃,例如一些历史资料,一些老照片等。在体现古战场的金戈铁马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越野车驶过旷野时的滚滚尘烟,配上音乐和效果声,又将人带回到那个激情壮志的古战争岁月。HDW-750P将白色尘烟的丝丝毫毫都记录得十分清晰、真实,大大提高了艺术的感染力。高清的优势当下立现。
在这黄土垒成的辉煌中,除了千年如是的大漠,落日,羊群,还有什么?还有人,还有孝贤老人,还有硖口村的村民、孩子。相对风光拍摄的静态,人的生动,给该片带来了活泼和亮色。在历史的厚重下,人的出现是这样的真实和质朴。用高清拍人物,尤其在纪录片的跟拍时,会有很大难度,聚焦、曝光都没得多挑剔,而该片孝贤老人根根分明的胡子和孩子们天真地奔跑,说明拍摄十分成功。
 |
四. 后期校色实现完美画质
高清电视不仅仅是提高了分辨率,从整体效果看,高清电视的视觉表现力要远远高于标清电视。高清带来了丰富的细节,也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清的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变化会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我们去年的《穿越雅丹》的拍摄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雅丹地貌位于沙漠地带,色温、光线角度、强度变化十分急剧,要时时刻刻地把握由光线改变造成的图像变化。而同一问题,《黄土垒起的辉煌》片中就基本没有遇到,《西部地理》的摄制组对自然光的敏感度和捕捉十分准确,但是因为其拍摄周期长,中国西部季节变化明显,光照变化也十分剧烈,所以针对每个场景、每个镜头的校色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将各个镜头之间的色彩、影调协调一致,以此克服有的画面色彩过于暗淡;克服双机拍摄的色调差异,以及弥补自然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造成的画面不统一等等。
在校色上,我们主要利用AVID的MC-Ad renaline HD里的Color Correction和Image中的painter(绘画)和一些光效特技来完成全片的校色和细节打造,通过调整图像RGB色彩分量、各个亮度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达到光影的层次均匀、丰富,色调准确、色彩饱和的目的。Color Correction中,我们通过分区域,分色域和分亮度等多种调色方式进行校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亮度和色彩调整的细化和精确性。Painter的使用对于画面中细小的瑕疵有很好的修复作用,Painter可以细小到帧的绘画方式,可以调整画面上的小缺陷,还可以调整画面局部的色彩光影关系等等。同时我们还利用合成技术来弥补拍摄的不足,比如一些古塔边的现代化天线等等。另一方面,高清16:9的画幅比4:3的标清画幅更接近人眼的自然视野,构图关系也完全改变,字幕制作充分调整结构,以期调至最佳视觉效果。通过校色等修饰手段使该片在色彩上更有层次,视觉效果上了一个台阶。
该片在技术上是严格按照按金帆奖技术质量要求的。音频制作采用全立体声制作,用的是AVID的PROTOOLS。音乐的节奏和气势和纪录片配合得天衣无缝,为该片增色不少。开头的瑟瑟风声,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西部大草原。
通过这次节目制作,我们体会到,高清节目的制作实际上是一次综合实力的较量,现在的探索一般会侧重于技术方面多一些,但我们还应考虑到应该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一个好的高清节目,首先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再配以高清晰的画质和鲜艳逼真的色彩,才能真正打动人。《西部地理—甘肃篇》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除了完美无瑕的镜头和动人心弦的音乐之外,还涵盖了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对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思索,《黄土垒起的辉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生,感悟到发自内心的震慑和感动。《西部地理》是浙江广电集团的四大精品工程之一。今年,《西湖》、《浙江文化地理》等高清精品也已进入拍摄阶段,随着节目制作量的增大,高清节目的制作将会越来越成熟,我们也将不断积累经验,继续探索高清制作的各个流程质量监控,力求在高清领域实现技术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