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运营商当心机顶盒多样化的后患
2008-05-14
本刊编辑部 依马狮广电资讯网
在传统的数字电视商业模式中,广电运营商对CA、数据广播、股票等系统分开招标,对这些系统单独付费,然后再采购集成这些系统的机顶盒。这就好比一个花瓶,购买者花钱要求不同的人制造花瓶的不同部分,再找个人把它粘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花瓶,然后花大价钱把这个粘好的花瓶买回来,而买回的这只花瓶只能看不能动。这就是当今流行的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产业现状的形象比喻,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机顶盒软件和硬件的多样化,在平移完之后,升级困难或不能升级,导致一些业务不能开展,整个网络水桶短板效应明显。许多广电运营商都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软件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增加了集成的复杂度和软件成本。一般运营商在机顶盒招标时,很少规定一致的机顶盒硬件,最多规定CPU类型、内存大小的配备,其他硬件则由各个机顶盒厂家自由发挥,配备各自的软件。甚至于同一家机顶盒前后批次的软硬件也不一样。为了避免CA的垄断,运营商通常选用两家CA进行同密,更加剧了机顶盒软件的多样化。这样,每次升级,运营商都要和多个机顶盒厂家同时打交道,多个机顶盒厂家又要和多个软件供应商打交道,升级过程缓慢、费用高昂。
机顶盒硬件上面的多样性,也和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商业模式密切相关。机顶盒芯片厂家推出一款新的芯片之后,分别由CA、数据广播、股票、机顶盒等厂家开发或联合开发各自的软件,再由机顶盒厂家移植CA、数据广播、股票、VOD等前端软件。这样一来,一款新的机顶盒芯片要经过这些关口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完善,到批量出货一般要花三年时间。所以,巨大的技术开发工作量和费用,使得机顶盒厂家一般不愿意更换已经量产化的机顶盒方案,而且高额的软件费用使得机顶盒芯片的降价显得微不足道,造成了机顶盒厂家在更新机顶盒芯片上积极性不高。各个机顶盒厂家各自开发自己的机顶盒软硬件,生产出的机顶盒千差万别,再加上有的运营商对硬件功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应的软件自然也多种多样,机顶盒厂家也因此配备一大批软件工程师应付各个运营商的特殊需求。
这就是当今机顶盒五花八门的根本原因,机顶盒只能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定制,不能大批量生产,自然成本就高。厂家也因机顶盒个性化需求获得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他们实际上也乐见这样的结果。但在运营商这一边,如果购买了大量的个性化机顶盒,软硬件不能相互替换,就对这种机顶盒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产生依赖感,除非遇到了很大问题,一般很难再选用其他厂家的机顶盒。
机顶盒的多样化会让运营商过度依赖机顶盒厂家的售后服务,没有经历过平移的运营商很难体会到这个苦衷。要避免这种困境的出现,运营商需要深入了解数字电视的技术特征,在选择平移方案时倍加慎重,不能因机顶盒的多样性而丧失升级空间甚至丢掉主动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