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主灯光布置要领

—— 确保灯光和摄像机协调一致对视觉叙事至关重要

2025-08-08 布鲁斯·亚历山大 依马狮视听工场


主灯光布置要领

从出镜主播背后看过去的主灯光位置

 

如果你曾经做过单机位制作工作,你已经知道灯光是多么重要。灯光和摄像技术合起来构成了视觉叙事的基础。而且,灯光远不止是让某个区域充满光这么简单。

虽然在单机拍摄中为某人打光相对简单,但随着机位和摄像角度的增加,其复杂程度会上升。就像杂耍表演一样,空中同时抛接的球越多,就越难掌控。为了简化这一任务,我们将探讨一种在不牺牲人物肖像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应对多机位拍摄难题的方法。

为了缩小这个话题的讨论范围,我们只关注多机位拍摄的电视节目。电影和连续剧的照明与我们通常所做的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电影制作会根据故事的需要采用“主动照明”。

尽管这种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在新闻或脱口秀节目中却很少使用。相反,我们更常用的照明方式是“非主动照明”。主动照明源自与拍摄场景相契合的“自然”或“实际”光源,而非主动照明则来自任何能满足我们要求的地方。

 

主灯光布置要领

图1 在两个摄像机镜头之间分摊差异是布置主灯光的一个绝佳选择

 

用光讲故事

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以最好的灯光呈现出镜主持人,让他们而非光来讲述故事。目的是提供有吸引力的曝光良好的摄像画面。如果操作得当,主持人会很好看,而且当镜头变化时视频工程师也不必追随着改变镜头光圈设置。

一个摄像角度情况下为一个主持人打灯并不复杂。众所周知的“三点照明”法是有吸引力的人像照明的良好起点。这种技术构成了电视照明的基本构建要素。

然而,当机位增加时,三点照明的支柱性原则可能会变得不太稳固。例如,为遮盖在主播长时间读稿播报期间主播摄像机的转向而增加第二视角,或添加带有图形的替换镜头时,便会出现这种情况。解决办法并非是对每一个新增的视角千篇一律地重复三点模式。这才是我们需要对灯光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我们要求之所在。‌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镜头,总有一个完美的关键光线位置。当同一个天赋位置上的两个摄像机角度在没有进一步调整的情况下看起来一样好时,问题就出现了。幸运的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不牺牲良好照明的情况下适应这种情况。

对于任何特定的拍摄场景,总会有一个最佳的主光位置。如果要求同一主播位置上两个摄像角度无需进一步调整看上去一样好,问题就出现了。幸运的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不牺牲良好照明的条件下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探讨这一方法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那些看似颇具吸引力但实际上效果不佳的解决方案。

将主灯光直接置于摄像机正上方这种做法相当常见,那为何不就在第二台摄像机上方加一个主灯光呢?这种方法在这里行不通,因为两台摄像机都会看到第二个主灯光。这样一来,主播脸部的阴影就会变得混乱不堪,而不是单一的造型阴影。所以,第二个主光不可行。

另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是用无影柔光充满整个主播台。尽管这种“宽容”的方式能让拍摄对象在多个摄像角度下都能被照亮,但其极度平淡的灯光效果会让一切看起来缺乏深度,而且很显然会显得单调乏味。所以,答案也是否定的。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的方法是使用单独的主光灯,在主播从一台摄像机转到另一台时交替减弱灯光亮度。这需要灯光控制台操作员与摄像机镜头变化完美配合才能实现,难度很大,而且很容易被察觉,因此最好避免采用这种方法。

 

折中方法

我建议采用以下这种简单的方法为用两台摄像机拍摄的主播进行主光照明。通过在两台摄像机的位置之间放置一盏主光灯来分摊差异。

通常,“分摊差异”意味着一种折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并非如此。主光稍有偏离有助于营造出优美的造型。在我手绘灯光设计图的时候,我会用量角器帮助确定灯光的放置位置。就像这里所说的一样,复杂的灯光问题往往也能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得到解决。

尽管有些电视灯光设计师倾向于将主光灯置于摄像机正上方(零度偏移),但我的偏好是有10°-20°左右的侧边/水平偏移。

如图1所示,这两个摄像机镜头彼此距离较近(大致相隔28°),主光灯恰好位于两台摄像机之间。这样一来,主光灯与两个拍摄角度之间的偏差为14°。这为两个拍摄角度都带来了良好的造型阴影,并且在镜头变化时在视觉上也合情合理。而且由于只使用了一个主光灯,如图2中主播身后所示,造型保持了一致性,不存在多个阴影混淆的情况。

 

主灯光布置要领

图2 从出镜主播背后看过去的主灯光位置全景图

 

至于主光的亮度应达到何种程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要考虑到光照角度会对面部特征(比如深陷的眼睛)产生何种影响,以及视频显示屏和LED墙中的灯具反射光的情况,或者灯光是否会冲淡背光的景观元素。这些影响因素有时目标相互冲突,影响到每一个灯具布置决定所必须做出的灯光选择。

据一位电视灯光专家称,理想的垂直角度是22.5°。这恰好是45°的一半,这并非巧合。

曾经有一段时间,45°(无论是拍摄对象的上方还是侧面)都被认为是理想的照明角度。但自从斯坦利·麦坎德利斯首次提出他的舞台照明方法以来,行业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多屏幕时代,当代的风尚倾向于采用较柔和的照明角度,因为它们对特写镜头的影响更为宽容。而在我们的视觉艺术领域,重要的是保持面部表情自然,避免夸张的戏剧性表现。

一些影响灯光的技术如今依然没有过时。我们依然沿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发明的“明暗对比法”来营造纵深感。他们使用绘画颜料,我们则用灯光,而那些高光和阴影则由主灯光位置所决定。

灯光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