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广电视听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7月22日,第三十二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25)主题报告会召开,围绕“全媒体 超高清 强智能”主题,为行业勾勒出技术革新路径。

全媒体正重塑融合生态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全面提速
当前,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中央正在深入研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广电总局提出“重塑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主流地位”,提出“以用户导向为牵引、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融合传播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保障”的思路,推动广播电视媒体系统性变革;同时要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网络视听,不断推动新内容、新业态创新,推动大屏小屏相互赋能。
系统性变革是全媒体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在演讲中强调,主流媒体需推进生产机制、传播机制、消费场景与评价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一是要构建全链条、全媒体、全场景、全业态IP生态化的生产机制,打造以广电为IP的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二是要构建以自主可控自有平台为核心,融合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智慧全媒体综合优势传播体系。三是要按内容产品与服务用户导向重构组织架构并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全媒体体制建设。四是要在传播评价体系中平衡内部效率与外部效果、第三方与自有平台表现、定量与定性、流量与黏性、可信度与权威性等多组关系。
网络融合是全媒体落地的基础支撑。广电总局正加快推进新型广电网络建设。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提出“新型广电网络=广播核心+通用网络+新技术应用”的架构理念,新型广电网络以“广播”技术为核心,以通用技术产业为基础,以新技术、新业态为未来。通过干线光传输与CBNET结合,广电网络兼具广播高效传输与通用网络互联互通的优势,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100%覆盖超高清频道,推动“重温经典”频道等创新服务落地,该频道累计观看时长已达10亿小时,有力推动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升级。
跨界融合为全媒体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秘书长韩强在会上发布了《2025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新技术在文旅、文博、车载、体育等领域的跨界应用,正成为全媒体生态的重要增长点。曾庆军也指出,广电5G-A技术在低空安防、应急广播等特殊场景取得良好应用。比如在Redcap方面,已经在全国多省完成轻量化5G新型应急广播终端技术试点,攻克终端适配、专网组网、应急广播服务平台搭建对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实现应急广播信息的播发、回传和互动。广电正从“看电视”的单一功能,延伸至数字家庭、车载视听、应急服务等多元场景,其服务边界已突破传统媒体范畴,成为社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董昕所强调,要着力推动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更上层楼,进一步弥合“数字鸿沟”,让技术发展的成果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超高清正刷新视听体验,
内容、播出、传输、接收、产业贯通发展
超高清是全球视听技术迭代演进的必然趋势,对于引领大小屏视听体验革命、促进视听产业提质升级、牵引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广电总局把推动超高清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将2025年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链升级”的工作思路,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推动超高清全链条优化升级。

自主标准突破为超高清发展奠定基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SP与互联网军团副总裁卢金明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菁彩视听技术标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适配手机、电视机、公共大屏等多终端超高清呈现。其中,Audio Vivid成为与杜比AC-4等并列的三维声音频标准,HDR Vivid纳入ITU技术报告立项。该标准与AVS3等编码标准形成协同,中国广电已在北京部署首批支持AVS3的8K终端机顶盒,形成“标准-终端-内容”的闭环生态。
频道与终端的规模化覆盖加速超高清普及。曾庆军介绍,2025年3月“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后,广东、深圳卫视4K频道已相继落地,年底前上海、江苏等6省市卫视超高清频道也将上线。这种密集的频道布局,配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超高清覆盖能力,让超高清内容广泛普及。终端层面的创新同样关键,三模通用遥控器简化操作流程,插入式微型机顶盒提升用户体验,这些“接地气”的设计有效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姜文波也提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电视传播模式,推进超高清电视大小屏融合传播,借助央视频电视投屏助手,投屏操作只需5秒。

内容创新让超高清技术焕发文化生命力。电视剧《太平年》联合导演陆贝珂分享了他的创作实践,该剧采用了RED 8K摄影机与蔡司SP镜头组拍摄,生成1.7PB原生素材,为常规剧集的5倍,9组192TB存储阵列同步运转;为匹配8K精度,剧中8000套服饰复原了唐代“草木染”工艺,道具精度误差小于0.1毫米,主演头套钩织密度达每平方厘米120针。《太平年》首次应用国产HDR Vivid与Audio Vivid音视频技术,全景式展现千年前华夏大地的战争与和平。超高清不仅显著提升了画质,更通过“大小屏融合”升级了内容消费场景,让重大文化事件的传播更具沉浸感与影响力。姜文波提到,总台利用春晚、奥运会等契机,尝试了超高清电视大小屏传播,2025年春晚直播人均投屏收视时长152分钟,巴黎奥运会直播人均投屏收视时长138分钟。
强智能正重构行业全链,
驱动视听新质生产力全面释放
全球人工智能进入以文生视频为主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对广电视听的生产模式和内容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广电视听行业拥有海量高质的视听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高素质的视听人才队伍,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信范式的革新为智能传播突破瓶颈。国务院参事张平提出的ComAI(智能通信)理念,直指6G时代的核心矛盾,即传统通信技术面临芯片物理天花板、频谱稀缺等难题,而语义信息论构建的“先算后通”新范式,通过引入AI表征语义特征,突破了香农信息熵的限制。当通信系统从“传输所有信息”转向“传输关键语义”,不仅能降低资源消耗,更能提升视听内容的传输效率与实时性,为4K/8K、VR等大带宽业务的普及扫清障碍。正如张平所言,语义信道容量的额外增量,是“通信系统内生智能提供的性能增益”,这种增益将成为未来广电视听传输的重要竞争力。
内容生产的智能化重构创作全流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文化传媒行业首席架构师张广亮认为,大模型技术持续演进,成为媒体创新的核心引擎。姜文波介绍,总台推出央视听媒体大模型2.0,截至7月15日已发放1258个智媒体账号,上线82个智媒体工具,智能体调用超14万次。从智能选题到素材剪辑,从字幕生成到多语种翻译,智媒体工具正渗透到内容创作的每个环节。《2025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指出,AI将深度嵌入创意构思、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素材创建、特效合成、配音配乐等全链条,正以“全链条渗透”方式重塑影视产业生态。裸眼3D、全息投影、三维声、高动态范围(HDR)、AR、VR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技术将推动视听体验的革命性升级,共同驱动视听体验迈向深度沉浸、多维感知和超逼真还原的阶段。

全球视听媒体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全媒体、超高清、强智能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一趋势下,欧洲国际广播电视展(IBC)总监史蒂夫・康诺利在发言中介绍了全球广电视听领域技术演进的共性方向,更表达了与中国深化技术协作、共抓发展机遇的积极意愿。对于我国而言,在把握全球技术浪潮的同时,更需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以自主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以开放协作拓宽升级路径。唯有始终勇立潮头、凝聚内外合力,才能在守正创新中引领广电视听行业的未来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