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让声音鲜活起来——兼论艺术语言广播的录制技巧

2007-09-18 刘蕾 柯影影 依马狮网


    【摘要】 我们都知道广播有它的固有弱点,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就是要研究如何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把声音这一介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广播的优势转化为胜势。
    【关键字】 广播录制  艺术构思  录制技巧
  
    随着电视、互联网进入普通家庭,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广播面临严峻的挑战。按表现形式分类,广播归属于时间艺术,它要顺序收听,又不断被后续内容更替,不可保留……,这些都是广播的弱点。但今天的广播依然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传播迅捷方便、包容量大、辐射面广、便于交流互动等等。声音是广播可以凭借的唯一物质手段,对于广播人来说,创办出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的广播精品,就要研究广播的规律,分析广播的特点,发挥与强化广播的自我优势和特长(就本文的题目而言,就是要研究如何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把声音这一介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将广播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这也是当前广播工作者研究如何增强广播节目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一. 广播节目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来源
    1.选题的思考
   
所谓选题,顾名思义,就是如何选择节目的题目和内容以及它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我们认为题目的取舍可以结合当时各广播电台的宣传要求,从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弘扬主旋律方面入手,力求与听众的关注点、听众的需求契合。事实证明,按照这样的思路确定题目,容易在受众中形成鲜活形象的基础,用专业语言说,也就是他们的接受“阙”容易打开。这就为对节目完成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了基础和做了重要的铺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艺术也是如此。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了节目的一半,选题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选题须涵藏强烈的内在感染力,能有吸引听众用心聆听的冲动
   
广播节目是顺序收听,稍纵即逝的,所以它的题目是否吸引人对节目成败至关重要。卡通股评《牛先生与熊太太的对话》、广播音画《与虫共鸣》、广播纪实录《千里寻女》、广播喜剧小品《鹦鹉的故事》等,单看这些节目的题目,就非常吸引人。要么新颖别致,要么富有诗意,要么留有悬念。这些都是我们历年获奖的节目。播出后的实践表明,选题精彩,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人静下心来听。
    3.节目内容朴实、贴近生活往往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常有意想不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节目的内容来看,要想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不断地进行节目结构的突破,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研究、发现听众的需求,弘扬主旋律。这样,才能使整个节目具有视觉想象力,并使临场感觉得以延续。以我们2000年获总局一等奖的节目卡通股评《牛先生与熊太太的对话》为例。以往一般传统的股评是针对当日消息和盘面的情况做出评论和分析,帮助股民了解市场发生的变化。这种类型的节目往往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乏味。我国股市的日常变动常常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机构庄家与散户的对话”,受到这一提法的启发,我们觉得,既然是对话,就可以通过辩论的途径把股市的两面性都展示出来,给听众以多方面的分析指点,常听节目能使他们的投资理念不断趋于成熟。同时,在节目中我们采用了卡通代表人物“牛先生”与“熊太太”的口吻来表述,使节目生动、鲜明,妙趣横生,从而吸引了听众,增强了节目感染力。
    2004年获总局一等奖的广播专题《日落平遥》——在短短的8分钟节目里,揭示了山西票号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强调了山西商人“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心态,为讲究诚信,他们甚至可以舍利取义。
    2005年获总局一等奖的广播专题《逝去的声音》——该节目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而做。通过众多优秀译制片的简单回顾以及当下观众与导演的采访,重温了兴盛时期译制片对我们的影响。“声音时代”的辉煌虽然已经远去了,但这些充满魅力的声音仍旧存放在记忆中,凝固在音像中,它们是不朽的。
    2003年获总局一等奖的广播纪实录《千里寻女》——为了寻找离家出走40天的新疆女孩,数百位上海民警走街串巷,众多普通市民争相提供线索,辗转上海300多公里,历经曲折,终于在凌晨两点帮助新疆母亲找到了女儿。整套节目采用广播纪实的方式录制,没有运用特别的音响,而是通过实况的录音、时钟的滴答声、马路的汽车声来反映当时的场景。节目播出后,受到了极好的社会反响。这个发生在上海的真实事件被评为2002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十大好事”之一。为此,上海市委领导同志还写了一段批示:善待别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忱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发生在上海的‘千里寻女’互助互爱的生动事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今天的上海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值得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光大。
    以上这些事例说明节目选题的新颖、内容的创新、结构的突破,可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 艺术语言广播录制过程的把握
   
录制是广播产品的“总装”过程,它肩负节目创作思想最后体现的任务、本身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原作品是一度创作,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主题设想,艺术构思、结构和表现手法;二度创作是导演、指挥等把一度创作作品通过自己的艺术处理和表演技巧,再现于表演现场,变成表演艺术作品。而艺术录音工作根据录音师自己的艺术审美观、音响美学观、文学素养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电声技术手段,运用各种声学条件,创造性地把原作以及它的演绎变成录音艺术作品,也称为三度创作。
    结合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艺术语言类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语音的艺术构思
   

让声音鲜活起来——兼论艺术语言广播的录制技巧
声音语言是听觉艺术的主要构成成分。这里所说的声音语言泛指节目中一切音响如何运用的专门学问。从听觉艺术出发,让听众从潜台词中去感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诱发听众丰富的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受听时限内,求得无限的发挥,并进入声情并茂的广阔空间。录音师正是让人们获得这种听觉艺术享受的主要创造者。一个作品最后能否达到完美听觉音响艺术,就取决于录音师能否驾驭现代化录音设备、能否处理好录音过程的每一道工序,也取决于录音师与编导合作的程度及自身的艺术修养。
场地、话筒、主持人的确定,各台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在日常语言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我们常常选用Electro-voice RE27 N/D心型指向性专业动圈话筒。见左图:
    该话筒专门为广播录音、扩声设计的,具有超平的频率响应和优秀的瞬态反应,同时,内置强风噪声滤波,可以很好地防爆破音,减少在近距离录音中出现的“咝咝”音。
    另外,要强调的是,为了把男女主持人的声音处理得更有艺术效果,录音师首先要反复研究、分析作品,根据作品的结构、题材、主题思想、样式、艺术风格和作者对语言艺术上的要求,进行声音的总体构思和艺术处理上的精心设计。
    2.音乐与语言的水乳交融
   
音乐是人类最纯洁最迷人的一种语言,她既高贵深刻又朴素易懂,直指人的灵魂。音乐也是一种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它通过听觉器官直通我们的心灵。如果说语言是一种音响,它有音响美感,那么音乐更是音响美的典型,它通过人们的感官联想,感受音乐的音响美。音乐与语言艺术结合后,在表达思想和情绪方面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更是无与伦比的。例如:2003年获总局一等奖的广播纪实录《千里寻女》,节目开始部分采用徐丽达母亲呼唤女儿的叫喊声,试图以母亲的呼唤声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着回顾女孩出走的经过及母亲赶到上海寻找女儿未果,最后求助新闻媒介的情景。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效果,以起到烘托心情的作用。音乐从较欢快的节奏转变到一种突变的节奏,同时渐渐混入母亲在上海四处寻找女儿的寻问声,显示出母亲焦急的心情。然后是上海电视台《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