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评介主题
在非线性编辑大行其道的今天,选择何种编辑系统己经成为构建电视后期制作网络的一个核心问题。做为电视台或是提供专业后期制作服务的蠃利性机构,设备选型时的正确决策将是日后实现高质高效应用的必要保障。无论是电视台的技术制作部门,还是后期制作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既要求非线性编辑系统功能完善,又要运行稳定可靠,还要考虑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成本,尽可能的节省预算。到底选择何种设备作为主力来承担日常的节目剪辑和包装合成工作?面对目前众多的生产厂商和五花八门的产品,确实难以做出决断。本文拟就目前业界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大系统,Avid Media Composer Adrenaline与Final Cut Pro来个全面的大比拼。
背景提示
在视频编辑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剪辑领域的拳头产品,业界巨头Avid基于Mac OS平台开发的Media Composer非线性编辑系统曾经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60%的份额。随着Symphony、Media Composer、Xpress等产品的引入,Avid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电视制作领域的地位。而Apple是传统的硬件供应商,早期的苹果工作站凭借其优越的系统构架和运算速度领先于PC,成为众多专业非线性编辑设备首选的硬件平台。作为中端视频编辑工作站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的提供者,Apple伴随着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推广普及开来。步入新的世纪,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非线性编辑品牌的层出不穷,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甘只做上游供应商的Apple也以Final Cut Pro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凭借其成熟的软硬件技术和突出的性价比, Apple迅速“蹿红”,人气直逼Avid这个业界巨头,成为设备选型中一个重量级的竞争者。经过几个版本的换代,集成了图文制作软件Live type、音频处理软件Sound track、24P转换工具Cinema tools、编码转换工具Compressor等多个软件的Final Cut Pro(以下简称FCP)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挑战Avid的拳头产品Media Composer Adrenaline(以下简称MC),形成了正面竞争的态势。
评介报告
如何对两套系统做出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对比和评价,我们不妨从最本位的问题开始。
电视后期制作中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非线性编辑系统?无非是考虑到其效率、效果、效益上的优势。非线性的编辑方式充分发挥了硬盘数据的随机存取机制,彻底摆脱了磁带编辑中对顺序性的苛求,使剪接效率大幅提升。而在编辑效果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显然在多层处理和复杂合成制作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功效,在兼顾制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确保了图像质量。同时,非线性编辑方式将后期制作对录像机和磁带的依赖减到最小,大大抑制了主要的设备损耗,有助于提升后期制作的生产效益。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从编辑效率和编辑效果两方面着手,衡量MC与FCP中,到底谁能够创造更高的效益。
一. 编辑效率
编辑效率方面,两者都堪称非线性编辑的利器。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不妨按照节目制作的一般流程对各个环节逐一对比。
1.项目设置
很多人都会觉得,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是从采集素材开始的,其实不然。在采集之前,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设置是不可逾越的环节。项目设置直接确定了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节目的视音频格式,这一点直接决定了图像和声音的处理质量;二是让编辑界面更符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这两方面正好印证了我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效率和效果。错误的视音频设置会令你的编辑过程麻烦不断,而操作习惯上不恰当的选择也会无形降低编辑效率。关于视音频质量,我们留在编辑效果部分再做探讨,而在操作习惯的设定上,两者的设计都体现出足够的细致和周到。
当采集素材时,MC会分别将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存储为不同的文件,其格式分别为OMF(除非你只采集视频或音频)。因此,MC可以分别设定视频素材盘和音频素材盘。考虑到音频素材的数据量远小于视频,完全可以利用容量较小、数据传输率相对较低的硬盘存储音频。而FCP是将每段素材采集为Quicktime文件,因为视音频本来就被集成在一个文件中,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拆分选择了。
![]() |
FCP允许用户自建文件夹,作为素材文件和各种临时文件的存储位置。这一点对于经常利用同一台设备交替制作不同项目的用户来说,极为方便。因为,每个项目的文件分布都比效易于管理。MC虽然也完全能够作到对每个素材追根溯源,但显得不够直观。
另外,如果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都需要用到同一素材,在MC中是一件相对麻烦的事情。如果这段素材不是很长,我们甚至建议您在两个项目中各采集一遍!当然,这种严格杜绝项目间文件互访的做法对避免素材的误删除非常有益。而在FCP中,不同项目间相互调用素材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一段素材可以同时被若干个项目使用。不过,这种灵活性的背后是有风险的,需要使用者互相知晓共用的素材文件并足够留意。否则一个项目被删除后,会直接导致其它项目公用素材的丢失。
两者对比,有一点在MC中比较局限,那就是在FCP中可以同时打开多个项目进行编辑,而在MC中要想进入另一个项目进行编辑,则必须退出现有项目。这样的限制让编辑的灵活性有所降低。
在上面的数据比拼中,FCP导入单帧的最大长度设定是MC的612倍,而且1小时12分的视频还可以在时间线中无限延长。而MC的60秒已经是时间线里延长的极限长度了。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如此长时间的使用一张静帧图片,但是如果是叠加节目的静态角标或制作遮幅,在MC中则只能靠多段复制的办法延长。
| |
FCP主要设置窗口 |
| |
MC设置窗口 |
使用评价:可以看出,在满足个性化设定方面,两种编辑软件在设计上都给用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如果一定要在这个环节分出高下,FCP的设置则显得更为灵活。美中不足的是,FCP的设置分散在5个菜单位置,而MC的全部设定均集中于Setting中,易于随时调整。
2.采集
两种系统都具有甚称全面的采集功能,包括视音频选择、手动采集和时码采集、单段采集以及自动批采集等,而且两种软件的采集界面都非常直观易用。
采集前,FCP可以设定视音频信号的色相、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白电平以及黑电平,这个功能可以有效弥补一些前期拍摄的信号瑕疵,减少后期调整的工作量。不过,上述选项只是在模拟信号输入时可调,对于SDI或HD SDI输入信号则无效。在采集过程中,MC可以实时监看音频电平,FCP则无此功能。而两种系统的波形与矢量示波器均未能提供采集过程中的实时监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手动采集时,遇到磁带上的时码断点,FCP和MC均可以按照相应设定继续或终止采集进程。只要选择遥控方式,即使是手动采集,FCP和MC仍然能够记录素材的起始和结束时码,便于脱机编辑或日后重新采集素材。
上面提到,经FCP采集的视音频文件一律被存储为Quicktime格式。只要安装有Quicktime播放器,无论是Mac还是PC,都可以顺利浏览这些素材。这一点对于节目的联网制作实在是方便极了。目前,很多节目制作机构都是通过FCP采集素材,而后在本机编辑的同时,使用Shake、After Effects、Combuation等特效合成软件,通过网络调用素材,展开节目的包装合成工作,籍此大大提升节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