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广播电视机房中一些容易疏忽的技术环节

2003-04-16 周康明 浙江余杭广播电视台 依马狮网


    随着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HFC双向网、Cable Modem、数字电视、SDH传输、宽带以太网等等。各台的实际情况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机房中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尤其是数字设备。机架增了一组又一组,光缆电缆添了一捆又一捆,各种说明书堆了一叠又一叠。新设备源源不断地投入使用,但与此相配套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的制定却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现场工程师在安装调试和保养维护中无据可依,大家只有小心翼翼地靠自己的悟性和经验,在一次次的故障排找中摸索规律。其实有许多问题,往往只是由于没有规范的标准可参考或提醒,屡屡出错或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结果严重影响了设备的运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偶然间在网上或者杂志上看到同行们的经验介绍,才知道原来只是因为一根接地线没连好或其它小疏忽。说实话,在严谨和规范这些方面,电信同仁们做的比我们要好得多。
    我台于1999年建成广电大楼,新的播控前端机房那时看看还算可以,短短两三年时间,现在再看看—增加了10个有线电视频道,HFC双向改造后增添了10多台光发机,边上又开辟了一个SDH机房和一个宽带以太网机房,单UPS就增加了两个,每个还带两大组电池,再加上光缆配线架、光纤收发机等等,七七八八一大堆,机房显得有些拥挤不堪了。在这几年的具体建设和运行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遇上了一些技术问题,虽称不上什么难题,但也确实费了不少周折。下面就一些容易被疏忽的技术环节及其解决办法向同行们作一简要论述。

疏忽环节一:系统配置的考虑欠全面
    在有线电视前端机房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不惜代价购买最好的主要设备,而忽略了配套辅助设备的质量指标。
    例如:在有线电视前端设备中,其主要设备调制器用了最好最贵的,我们用了比利时的巴可(BARCO),价格较高,但调制出来的信号指标高,稳定性好,画面透感强。可这20几路高质量的射频信号在送入光发射机之前,中间还要经历混合汇集、前置放大、无源分配,还有长长短短的连接电缆和接头。这些中间环节,器材用量少,价格相对较低廉,建机房时没有去仔细考虑这些环节,用的都是些普通的用户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也没有认真地加以筛选,拿来就用了。当时用的是300M系统,影响还不是很严重,只是信号的平坦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每年在冬夏都要重新调整。今年,双向改造完成后,网络升级到750M,光发射机的数量也增加了一倍,频道增加了10个,频带中又嵌入了Cable Modem信号,这样一来就麻烦了。负责前端机房的工程师们忙活了几天,还是不能把各个进到光发器的信号调整到符合要求的状态。不是这个高了就是那个低了,这台调好了,那台又不准了,好不容易大家都凑和兼顾到了,可几天后又不行了。整整半个多月,前端机房忙得焦头烂额,下面线路上的调试人员更是怨声载道。机房还不能大动干戈,因为千家万户时刻在用这些信号,最后下决心把所有前端机房中的连接线、分支分配器、前置放大器全部更换。新器件一个个测试过,F头一个个挑过,趁后半夜观众少些的时候,把前端那些信号线一根根理出来,重新标号更换,熬了几个后半夜,最后总算把信号调到符合的标准。新买器件总共也才花了一千多元,跟那些几十万元的调制器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但就是这些小器件由于配置上的轻率或那时根本没想到,却给新网络的调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疏忽环节二:接地
    地线问题,广电工程师一直是很重视的,有一系列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可参考,杂志上也经常登载有关的文章。无论新建机房还是改造老机房,都会把地线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列出来设计,在设备安装时一般也都会把地线接好,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接地这个环节容易被忽视。
    1.在设备抢修过程中,疏忽接地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迅速准确地排查故障是广电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技术能力和水平得以体现和经受考验的时刻。但故障排查时的工作环境十分不理想:观众的投诉电话不断,单位大小领导都亲临现场或电话关注,此时要摒除干扰,静心检测分析,快速修复,这对现场工程师将是一个考验。在如此情形下,用备用设备替换故障设备,或装回修复后的设备,甚至“在线”开盖修理,此时可能会忽略“接地”这一环节。
    2.不同机房之间的设备互连时,地线的不统一
    同一机房内的设备一般都连到一根公共的地线上,共用同一条供电线路,但不同的机房之间,由于建设时间有先有后,设计、安装和使用的部门也可能不同,其地线和供电线路都各自单独铺设,这样一来,使得不同机房的地线、供电线之间的电位、相位都不同。差别大时,两个机房间地线的瞬间电位差达到上百伏,这对那些精密娇贵的设备来说,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潜在威胁,有时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损害。而对现场安装调试人员来说,由于每个机房都早已各自做好了考究的接地线,而且每台设备地线都接得牢牢的,所以日后不同机房间的设备互连时,往往会忽视地线不统一这个问题。
    例:在我台已建成的电视前端机房边上新建了一个宽带数据传输中心。大家都各自认真地做好了地线,也都单独配置了供电线路,但当用同轴电缆把数据机房中的cable modem前端与老机房中的CATV前端互连时,接头间跳出了电火花,连忙断开,用万用表一量,两个前端外壳间的瞬间电位差竟有一百多伏。后来把两个机房地线并接在一起,电火花才消失。虽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但回想起来有些后怕,若不巧,这一百多伏的电位差完全有可能击坏昂贵的前端设备。
    3.不同材质的地线连接方式不当
    鉴于价格和施工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地线网和母排都是用热镀锌角钢或扁钢,用螺栓连接。到各楼层的地线支线,则用铜质多股软线,便于穿管和做接头。就铜线和镀锌角钢自身而言,都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用螺栓把两者紧紧地压接在一起,相互间的导电性十分良好,连接也方便。但问题是铜和锌碰接在一起后,会慢慢发生化学反应,时间一长接触面会腐蚀,导电性大为下降,而从外表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地线最后失去接地作用,造成极大的隐患。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铜和锌之间不用压接,改用风焊焊接,考虑到实际施工的方便,可预做一个过渡连接线,取铜线和镀锌扁铁各一段,用风焊焊牢,然后“锌连锌,铜连铜”则可。其实这一点一般电力外线工都是知道的。

疏忽环节三:防静电
    许多年以来,广电技术人员所维护和保养的大部分是模拟电子设备,使用的仪器也是万用表、示波器、矢量仪、场强仪、扫频仪、频谱仪等,面对的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元器件和电信号。元器件“大”而“结实”,抗静电能力强,即使损坏了,也容易重新购得或找到代用品,所以许多电子工程师对防静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维修设备时也没有培养起配带防静电接地线的习惯,这对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增数字设备来说,这种疏忽极可能造成重大的人为事故,而原因只是因为你忘了在手腕上轻轻绕上接地线。希望诸位同仁能尽快培养起这种新的工作习惯。
    例:一次,宽带数字中心的技术员到乡镇去升级一个光纤收发器,原收发器工作正常,新的收发器出发前也测试过,可到现场换上新收发器后,怎么都连不通,折腾了好一阵,最后关闭电源重新把接头插拔一次再上电后通了。当然到底什么原因很难明确测定,但静电干扰是重要的嫌疑之一。

疏忽环节四:设备的运行环境
    电子设备虽不像人一样有知觉有情感,但它们也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需要我们这些养护者多加注意。像外电的稳压和不间断、防潮、防尘、散热这些常规的环境参数一般都会注意,但还是有一些环节可能会被疏忽。
    1.散热问题
    (1)机架的上层设备比下层设备需要更多的散热容量
由于热气流总是往上升的,一个机架上从上往下安装了十几台设备,越往上,设备温度会越高,所以怕热的设备尽量安排在机架的中下部位,上部设备间的间隔安排得大一些。
    (2)散热气流的风向要求
    目前机架的通风散热基本上都是下部进风,上部出风,有的靠空气自然流通,有的加装仪表风机,但有些设备对侧向散热气流有要求,像巴可调制器(见说明书要求)。参观了几个兄弟台,也都没有解决好侧向散热气流问题。我们曾想购买一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