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开篇里,我们简要回顾了DVCPRO的研发历程,强调了DVCPRO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在这一篇里,我们特别邀请了广电视频领域的专家,还有松下电器早期研发人员详细向读者介绍DVCPRO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点。
专家眼中的DVCPRO
——访国家广电总局计量检测中心李倜教授
| |
精神焕发的李倜教授 |
“DVCPRO在中国是非常有意义的!”见面第一句话,李倜老师感慨的说。我们发现她手里还拿着两本厚厚的影集,这是李倜老师早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几次出访日本,参观位于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留下的珍贵照片,她一直保存着。我们边谈边翻阅,每一张照片都凝结着李老师与日本朋友的深厚友谊,也记载着松下与中国广电的不解之缘。
“为什么说它有意义?”李倜老师归纳了两点:“第一,提高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DVCPRO推广应用前,中国广播电视主用录像机是Umatic及模拟分量录像机Betacam SP和MⅡ;经多代编辑和复制后,节目图像质量较差,播出后达不到及格三分。DVCPRO的采用,使多代复制后的节目质量不再下降,提高了播出节目的质量,使其超过三分。第二,推动了中国电视数字化的进程,尽管数字技术早在七十年代在电视中已有应用,一系列的数字标准也随之出台,1982年还制定了“演播室数字电视的编码参数”等标准,其后1986年D1、D2数字录像机问世,紧接着D3在1991年被推出,1993年D5、Digital Betacam相继诞生,上述这些数字录像机在发达国家早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它们的价格过于昂贵,因此国内各电视均难以采用。DVCPRO的出现使数字录像机“平民化”,优异的性能价格比,使国内电视台迅速采用,正如“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录常百姓家”。由此可见,DVCPRO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视数字化的进程。”
DVCPRO录像机的四个‘之最’
“DVCPRO的磁带是所有录像机里尺寸最小的,只有1/4英寸;磁鼓也是所有录像机里最小的,只有21.7mm;转速是最高的,DVCPRO每分钟达到9000转,DVCPRO HD每分钟达到18000转;录像机重量是最轻的,只有6磅。另外,从磁头数来看,DVCPRO是6个磁头,、DVCPRO 50有12个磁头、DVCPRO HD达到16个磁头。”李老师用DVCPRO磁鼓马达的示意图向我们做了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磁鼓马达由磁头、上磁鼓、下磁鼓、旋转体、马达、滚珠轴承、液体轴承、轴组成。“在这么小的磁鼓马达上有众多部件,除了16个磁头外,还有16个旋转变压器,加起来也就是32个。”她还用一枚一角钱的硬币非常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一角钱的硬币大约22mm,与DVCPRO的磁鼓21.7mm相差无几,呈九边形,我将16粒米放在上面,满满澄澄的。要知道,磁头上还有磁芯,线圈及旋转变压器这是多么精密的机械呀!”李老师的这个比喻直观地说明了DVCPRO技术的高超和难度。
| |
DVCPRO磁鼓马达 |
| |
一角钱的硬币比喻磁鼓,16粒米比喻16个磁头 |
DVCPRO是松下的正确决策
李老师认为“DVCPRO是建立在民用DV格式录像机的基础之上,DV是56家公司共同制定的消费者记录格式,是世界通用的民用数字录像格式,其特点首先是兼容性好;其次由于民用录像机的产量很大,DVCPRO和DV又有许多共性,因而促使其成本低、可靠性高;第三DVCPRO系列与DV虽为同根生,但性能和功能DV却难以匹比,例如,DV录像机无法进行节目编辑,而DVCPRO则可以等等;第四DVCPRO不仅仅是单一产品,而是松下公司高瞻远瞩、有计划、有步骤的系列产品,从它诞生之前早已策划研制质量更好的DVCPRO-50和更新一代的高清晰度录像机DVCPRO-HD,这正是所谓艺高胆大的举措,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实力基础之上的系列产品,也是松下公司的正确决策。”
50M码率选得好
为了提高DVCPRO的质量,满足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需要,必须提高码率,而究竟提高多少,则既要兼顾低成本、低价格,又要满足质量好的要求,在数字压缩技术发展初期是一个很值得研讨的难题,从李倜老师在大量测评中发现“50M码率恰恰是人眼不易察觉损伤和干扰的码率。正如当初选择电视扫描行数一样,历史亦已证实,625行是电视最佳、最为经济的扫描行数。DVCPRO选定50M码率,为尔后相继开发广播电视使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数字录像机等一系列节目制作设备也选用50M码率奠定了基础”。
MII为DVCPRO发展铺平了道路
1981年松下公司用M格式录像机闯进广播电视录像领域,M格式录像机是把亮度、色差分别记录在两条磁迹上,其两个色差信号采用FM/FM记录方式,但由于色差信号之间的干扰,导致图像质量较差,不如同期出现的Betacam,因而未能推广应用,只是在NHK等少数电视台中被采用。为此,松下作了大量的技术改进,于1985年推出了MⅡ格式,该格式采用金属粉磁带,而两个色差信号则用时分复用的记录方式,通过上述相关新措施,使图像质量显著提高。李倜老师作为原广电部的技术专家,曾牵头对MII模拟分量格式进行了认真的测试和分析,并写出极具有影响的测试报告,充分论证了MⅡ格式的技术指标和性能,促使松下公司的广播电视产品—MⅡ首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市场打开销路,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中落户,随后一些省市电视台也纷纷采用,同时,MⅡ还在原广电部直属苏州录像机厂进行了生产。
松下公司应用数字技术,在MⅡ机械结构基础上,对薄磁带、低张力走带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薄磁带、低负荷运行,生产出数字复合录像机D3,1993年又推出无压缩D5数字分量录像机,它比D1体积小很多,重量又轻、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是良好的信号源存储设备。1996年,松下在D5的基础又开发出高清晰度数字录像机HD-D5,上述这些数字录像机产品都是在MⅡ录像机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推向市场的。同样,MⅡ顺利地打开了中国广电市场,也给DVCPRO录像机的发展和销售铺平了道路。
| |
李倜老师和广电同行出访日本参观松下 | |
| |
原广电部徐崇华副部长接见松下高层 |
松下后来居上、不断创新、推出了新一代记录方式P2
李倜老师说,“虽然松下研制广播录像机远比录像机鼻祖安培(Ampex)公司晚了二十多年,但她并不跟随别人后面走老路,而是另辟新径,锐意进取创新,开发出MⅡ、D3、D5、HD-D5、DVCPRO、DVCPRO-50、DVCPRO-HD等一系列录像机产品,推动录像机技术发展。此外,松下还突破录像机的传统方法和理念,开发出新一代的记录方式P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