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谈《从澎湖湾走来》的录音制作

2007-04-18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陈蓉 杨天义 依马狮网


    去年,我台选送了《从澎湖湾走来》参加广电总局2006年度广播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的评选,《从澎湖湾走来》属于专题采访语言类节目,语言类节目的声级比音乐类小,但是方向性极强,语言录音以清晰度和可靠性为主,下面谈谈《从澎湖湾走来》的录音制作。
  
    一. 录音设备的选择
    在对语言类录音调音台选择上,应具有以下功能:(1)至少有6~8个独立输入通路;(2)每个通路都应设有增益、频率补偿等调整功能;(3)主输出通路及辅助输出效果返回通路;(4)监听、监视;(5)与播音室通话的对讲功能。这次选用的YAMAHA O2R96调音台是带有电脑液晶屏的数字调音台设备,调音台有24路输入,8路输出,每一路通路的均衡器(EQ)、声像转移(PAN)、母线(BUS)的输出和编组(GROUP),均由电脑操作和显示完成。在语言节目录制中,要尽量减少室内反射声的拾取,以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所以一般使用心型指向性的传声器,心型指向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回馈和有效防止外界信号干扰,拾音清晰细腻。选用的Electro-voice RE20,是单一指向专业动圈传声器,是专门为录音、广播和扩音设计的,具有极广的频率响应和优秀的瞬态反应,可以与最好的心型指向电容传声器相媲美。另外它还带有一体化的防爆破音和防风过滤装置,可以减少在近距离录音中出现的“咝咝”声。
  
    二. 前期录音
    1.选择、确定播音员
    《从澎湖湾走来》是一篇关于台湾音乐人叶佳修的访谈录,其中通过对叶佳修创作历程诠释,反应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他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洋溢着浓郁田园风情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海峡两岸,甚至整个华人世界,这首歌曲在我们的生命轨迹中留下了永远的回忆。此题材感情运用较多,希望以一种柔和中带有刚毅的方式来突出特点,因此选择了一位女中音播音员。在播音前期,导演先让播音员熟悉作品,理解创作情怀,并积极调动其情绪,使其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
    2.设备的检查、调试
    在录音制作前,以“-4dB进-4dB出”的标准对各个设备进行电平的统一校对,使用NEUTRIK-A2D测试仪的信号发生器送一路电压电平为4dBu,频率1kHz的正弦信号。第一,对声卡的输入输出电平进行校正,在声卡上有一微调的电位器,可以通过输入标准信号调节其到合适的位置;第二,对于选用的英芙美迪Air2000数字音频工作站,其软件中有一电平调节控制键,它可以对模拟和数字输入口的电平进行调节,经过测试,使其模拟的输入电平置于-15.5dB,输出电平置于-8.5dB;第三,在对调音台校正时,电位器置于0dB,增益调节到合适位置,使调音台的输出电平达到4dB;第四,测量传声器-调音台-电脑通路指标,判断指标是否合适,这样在录音过程中各设备的状态位置就应固定下来。
    3.前期语言录制
    语言录音多采用近距离拾音方式,可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一般拾音距离在20~30cm左右。在试音中,让播音员先录制几段内容,当听出有一些喷口音“噗噗”声,将话筒偏离播音员大概25度左右,这样还可以减少播音员齿音的拾取。录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峰值信号,这样会造成作品的失真,达不到要求的技术指标。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是采用压缩处理技术,在合理的频域范围里压缩是不会对人声造成影响,还可以去除一些噪音,使人声更清晰、干净。作品中采用了少量的压缩,压缩率设为2:1,门限值设为0dB,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 后期制作
    1.设计配选歌曲
    作品的歌曲可以衬托出主题,表达出作品的人文思想并配合气氛、环境、人物形象相互辉映。其中选择了叶佳修的原创作品:《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我们拥有个名字---中国》等。在作品情感表达至深的地方,还配上了几小段风格舒缓、柔和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和谐气氛。对于媒体声源使用,主要是强调它的再还原性,在节目中与主题相辉映。
    2.特殊处理
    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话采访。电话的传输频率在300Hz~3kHz之间,这样就使语言缺失了低频和高频音域,听起来就觉得单薄无力,有时还会有声相漂移的现象。此时使用调音台的均衡器对音色进行频率处理和修饰,对感情浓郁的地方添加混响效果,主要是为了增加声源的丰满度和融合性,使作品层次感分明,相互融合交汇,可以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
    3.剪接
    剪接点要选择得当,一般都应在声源的开始端打上标志点,操作时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的软件淡入淡出来衔接前后内容,要注意不能有断点出现。对于持续的长音、弱音、节奏变换之处不宜剪接。
    4.合成
    本作品的录制仅用了两轨,一声轨为女主持人的语言和采访对话轨;二声轨为歌曲音乐轨。合成时特别注意语言与歌曲个性的把握,联系专题的艺术构思来突出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四. 体会
    1.注重题材的选取。怎么样使短短的十五分钟的节目包含丰富的内容,使听众听起来即觉得舒适,又觉得主题明确呢?这就要求制作者对原文的理解透彻,能够将文章浓缩后而不失去其原有本色。《从澎湖湾走来》主题十分鲜明,表达出叶佳修对故乡的思念,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只要抓住这一要点,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次选择的播音员也很好地诠释出那种浓烈的家乡情,抑扬顿挫,用语言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
    2.注重应用EQ。通过调节EQ不仅可以变换出不同的音色,还可以处理一些噪声。在对EQ的调节上,人耳听觉的灵敏度也是很关键的,这个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比如《赤足走在田埂上》是早期以卡带做为母带的原始资料,歌曲中的高频噪声比较突出,其中还有部分失真,明显听得出有“嘶嘶”的声音。利用频率衰减进行扫频,判断出噪声来源于11.5kHz附近,因此就将此点频率进行衰减,歌曲明显干净很多。
    3.注重压缩软件的选择。现在录音逐渐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其中就引用了很多网络元素,声音的记录也不仅仅限于原来那种模拟记录了。现有的WAV、MP3等不同格式的记录形式,不同格式的转换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就应该运用压缩比最小的软件进行处理。Air2000中自带了一个将S48文件转换为WAV的软件,其压缩比为1:1,这样就可以很完整地记录下声音文件,达到与原来相同的效果。
    《从澎湖湾走来》荣获总局2006年度广播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中的语言类奖项。我们总结在录制和制作中,只有把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使主持人语言、音效、音乐歌曲互相融合,才能使作品的主题以另一种听觉享受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力与美的结合,是一种艺术的延伸。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