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从记录片获奖 谈纪录片创作

2007-03-02 刘湘晨 新疆电视台 依马狮网


    【编者按】刘湘晨,新疆电视台导演兼摄像师,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身为“纪录片人”的他,最擅长拍摄反映新疆民俗风情的纪录片。其作品《太阳部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续播放4年;作品《山玉》入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并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发行;香港《阳光卫视》曾为其安排为期4个半月的个人作品专题展播。
    由刘湘晨导演兼摄像并编辑的高清纪录片《水来了》在2006年度广电总局电视“金帆奖”和第五届Sony“高清杯”评比中双双获奖。评委的点评是:“朴实、自然、原生态,取景构图漂亮,室内室外曝光处理适当,有胶片的感觉,字幕音乐配合好。”2007年新年刚过,正逢刘导在北京拍戏,我们有幸采访了他本人,以下是他对纪录片创作的感言。

从记录片获奖  谈纪录片创作
《水来了》创作源泉
    丝绸之路一度是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它也给新疆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丝绸之路后来衰落,其外在原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塔里木河的断流。罗布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内湖,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却逐渐枯萎,最后完全消失。一方面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更主要是人对环境的不适当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导致塔里木河干涸,甚至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完全发生变化。这两年,新疆政府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完成几次大的抢救性的注水,采取对河道梳理等多项措施。已经使大片胡杨林植被恢复,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沙漠中的胡杨树有个特点,它可以很多年不发芽,一旦有水就会生机勃发。
    我们抓住了这个大环境做背景,从近处看可以理解为对生态的保护,看的更远些思考人类与环境是否能和谐相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纪录片《水来了》大脉络是塔里木河注水前后的变迁,这是面;而点选择了塔河下游的一家普通牧民,通过他们一家人在变迁过程中的生活,如塔河注水后,家里的羊牛数量比以前增多等,来反映他们对塔河的深厚感情。片中景观很美,在沙漠中有胡杨林,在胡杨林中有水,像一组色彩的交响乐,也描述了塔里木河两岸的独特风光。
    我们台技术部门的领导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利用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题材拍一部高清纪录片。这是台里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新疆台高清设备不全,Sony给予了很大的技术支持。高清设备的特点是色彩还原逼真,这正复合新疆的特点。我们选择了秋天正好是胡杨树树叶黄了的季节,不同色块比较丰富,色彩反差比较鲜明,地点选在天山以南塔里木河的下游。从技术角度看,高清设备确实将水、树 、沙交融在一起的景观清晰地再现出来。虽然“高清杯”是侧重技术上的探索,但我们考虑还应该有更深的文化蕴涵在里面。在对高清设备使用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好故事题材,两方面结合起来更能打动观众。这个纪录片的重点是环境中的人,在室内拍摄照度并不需要太高,在这种环境下更能体现高清设备的优势。在相对照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满意的层次效果,从创作角度看难度也更大。这主要靠导演对光的敏感度,对光线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光线运用的判断力。本来也有打光的想法,发电机也带了,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从纪录片来讲,追求自然光效果应该是一种方向。摄影师不但要对自然景观敏感,对环境中的人也要敏感,故事的细节要抓得住,还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以上几点都非常重要。

    世界经典纪录片
    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看了人家拍的片子特别感动,它使我震惊。
《迁徙的鸟》拍摄历时4年,横跨5大洲、行程10万公里,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地,动用了最先进的高空摄影器材,耗资4000万美元。该片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来自自然界的感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人们能够感知的世界。带着观众走进鸟群,深入鸟的灵魂,为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奇迹。《迁徙的鸟》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优美的纪录影片,在2003年获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200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2002年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剪辑奖及最佳长片导演/音乐提名。
    2005年法国导演吕克·雅盖拍摄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让世界眼前一亮。编导倾注了无限的爱恋之情和对生命力的赞叹之感,全片上下真正蕴含着纪录片的高雅品格与崇高意境。《帝企鹅日记》以纪实的手法,再现出荒凉孤寂的南极洲上,不畏寒冷的帝企鹅族群的求爱、成婚、繁衍的过程。片中运用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对白”,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演绎了当今世界最感人的主题:爱与生命的伟大。《帝企鹅日记》以白色、蓝色、黑色为主调的画面语言,涌动着生命的韵律,孕育出大自然最美的旋律。片中的大海、浮云、风雪、极光、落日、弦月处处是诗意,篇篇有韵味,让观众时时被真实之品所感动。
    这些享誉全球的纪录片,为我们带来崭新的视听享受和绝妙的创意启迪,以及另一种思维方式。总的来看,世界优秀的纪录片,一定是关注人类共同的经验,也一定是最简单的东西。我国纪录片创作要赶上世界潮流,与世界佳片比肩,恐怕还需有相当长的奋斗历程。

    反思中国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导演总是说:“如果我有那么多钱,那么好的技术装备,我也能拍得怎样怎样。”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我们欠缺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人家那种感知细微的爱心、博大的人文心怀。
    纪录片不像电影、电视剧那么热闹,更多是纪录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状态,虽然从经济上看,回报可能不成比例;但从精神来讲,它的回报是巨大的。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生,感悟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自己感动,显出非凡的寓意。纪录片主要不是娱乐价值,是一种社会、道德、文化,甚至是哲学。对于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通过画面和声音去发现世界要比去创造一个世界更有意义。
    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超过2000家,频道数量超过3500家,表面上看我国已经是个巨无霸似的电视大国。然而,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如此众多的电视频道中,纪录片频道寥寥无几,细算一下有中央电视台十套,上海纪实频道,阳光卫视和中央数字频道中的《老故事》频道等,这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又有三千多个频道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英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是开办的纪录片频道可以说在欧洲是最多的,比如纪实频道,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赛马频道等等。
    面对我国纪录片与国际市场接轨时的窘境与困境,我们有必要再认真研讨一下纪录片创作中的症结问题:首先,中国纪录片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指令性比较强,属于任务型,包括中央到地方,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二是要马上兑现,市场欢迎新、奇、特,中国纪录片目前过去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目的性。
    应该这么说,这个时代也产生了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肩负的责任,承担的道义。也产生了一些高级的、富贵的作品,但高贵的作品不多,高贵是一种精神气质,它是人的很高的内心指数,有了这样的心地,才能有这样的眼光。我自身也由不少困惑,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不满意,离自己的目标差的很远。
    现在社会的主题词是财富,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真正的记录片的春天,当主题词变成财富的价值,人们考虑的不是财富,而是寻求财富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纪录片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