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电视片《会唱戏的树》拍摄综述
2008年的高清奥运转播离我们越来越近;电视机厂家Full HD液晶电视的宣传也愈演愈烈;网络上用HDV创作的个人短片也越来越精彩;Sony的最新款HDV:HVR—VIC也即将面世;所有迹象都表明,高清时代已经扣响我们的窗门。
2003年,我们采用Sony公司提供的HDCAM—750P拍摄了电视散文《走笔楠溪江》(该片后荣获Sony第二届高清杯第一名、2003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金帆奖一等奖、第六届中国百家电视台节目展评金奖),今年我们又在Sony公司的协助下再次获得参加“Sony高清杯”的机会。
第二次使用高清,比第一次少了些许兴奋,却多了一份亲切。2003年,我们将最美的楠溪江风光和温州人走南闯北的性格本原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高清摄像机在表现风光类题材上的优势,最终问鼎最高荣誉。本着“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这一次,我们决定跳开风光片的旧路,用剧情片挑战高清摄制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究竟什么样的题材适合高清剧情片和秋冬季节江南的天气特点?在仔细地对五个题材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后,我们决定投拍高清电视散文《会唱戏的树》。故事围绕着一个从小在乡间戏台边长大、迷恋戏曲的戏剧团演员多年后再回故乡的点点回忆之情展开……而悬念“一棵会唱戏的树”则巧妙地将一种非常壮观迷人的温州特产融入到整个剧情中,使该片具备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和吸引力。巧的是,今年恰逢越剧百年。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民间文化是母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在这里,我们也谨以此片献给这个古老而又年轻、充满魅力和江南特色的迷人剧种吧。
由于摄像机抵达时间已经是2006年11月中旬,留给我们的拍摄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天左右。加上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一边加紧工作进程一边制定了针对性的拍摄计划,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好的作品展示给观众朋友——
1.用色彩弥补天气的不足
《会唱戏的树》的拍摄期间遇到了江南少有的秋冬季多雨时期。缺少阳光的场景在高清摄像机里显得没有层次和立体感。为了减少天气不佳带来的影响,我们尽可能在每个场景中呈现更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用色彩弥补天气的不足。在女主角成年后带着自己的学生重回故乡的一场戏中,我们选择了一条美丽的河畔,岸边红黄相间的树叶在水边形成了美丽的倒影,与女主角回乡的心情结合得相得益彰。丰富的色彩层次也相应减弱了阴沉的天气造成的不足。
同样,由于片子和戏曲有关,因此片中有相当多的场景在古戏台上完成。这些年代久远的古戏台虽然保存完好,但岁月的磨砺早已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昔日绚丽的色彩早已还原成木头本来的原色。加上黑灰的屋檐和瓦背,色彩就更加暗淡。然而随着身着鲜艳戏服的孩子们往戏台上一站,整个片子的基调就生动起来了。
秋冬的永嘉山区,刚刚收割过的田里一片荒芜,既没有麦芽初长时的翠绿,也没有稻子丰收时的金黄,有的只是裸露的带点暗灰色的黄土。于是,我们又在孩子的服装上做起了文章。根据剧情,八十年代的乡村孩子,往往身着色彩鲜艳但款式相对老旧的衣服。为了能选择到适合剧情年代的衣服,我们跑遍了两个主要拍摄地附近的几所学校,终于在几个学生身上找到了适合的衣服,并在当地一个供销社里买到了合适的裤子。在小男孩骑车带着小女孩进城报考戏剧团的那场戏中,两人身上那充满乡土气息、色彩鲜艳的衣服配合着他们欢欣雀跃的表情在黄绿相间的田间小路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运用逆光效果塑造人物形象
虽然我们都知道逆光效果在晴朗的天气状况下可以表现得比较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阴雨天气就无法实现令人满意的逆光效果。在《会唱戏的树》中我们利用一切可行性方案,尽可能用逆光来塑造人物的轮廓和形象,争取利用现有的条件实现最理想的效果。在化妆这场戏中,天空一如既往的阴沉着脸。我们利用古老的戏台作为背景,将两个互相为对方化妆的孩子安排在对面屋檐下的前景。虽然是阴天,但由于前后景光线和亮度的差别,依然在两个孩子身上呈现出了清晰的轮廓光,再通过正面灯光的补光,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逆光效果。
3.16:9构图,带来前后景变换的更多选择
16:9构图带来的大气感和丰富的信息量已毋庸置疑。在《走笔楠溪江》一片中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和展示了这种构图方式带来的优势。因此我们这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利用16:9构图营造更多富于变换的前后景组合上。在小女孩教室罚站的那场戏里,我们就充分运用16:9构图带来的延伸感,把小女孩和小男孩用比较理想的构图方式放在了同一幅画面里。小女孩惊奇欢喜的表情和小男孩对小女孩憨厚纯真的情感在两人相隔数米的对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整个片子来看,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拍摄选景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安排拍摄“教室罚站”那场戏的学校正中央,耸立着一个古老而破旧的戏台。残败的表象却影响不了孩子们下课时、放学后在它身上爬上跑下,尽情玩耍的欢乐心情。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增加戏台场景。透过古老戏台的前景,远处教室中一个小女孩因为上课睡觉被老师罚站,孤独地靠在教室的一根柱子前。这时,陪伴她的,只有这个已经融入她的学习、她的生活的古戏台。戏台和小女孩、戏曲与小女孩也非常契合地被联系交织在了一起。由于拍摄空间的限制,我们最终借助16:9的构图,最大限度地将作为前景的古戏台展示出来。
4.运用摇臂增添时间感和空间感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提供的摄像机没有配备间隔摄影功能,也缺乏蓝光摄像机中的慢速快门功能,令我们可以运用的表现手法大打折扣。但我们还是尝试运用一些非常规拍摄手段实现一些特殊效果。在孩子相互化妆和古戏台演出的场景拍摄中,我们运用了一台八米长的摇臂,从泛着铁青色的屋檐瓦背上摇至相互化妆的孩子和戏台上演出的演员们。两种不同色调、不同年代、不同空间的转换腾移所造成的时间空间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剧情所要体现的气氛和含义。同样的摇臂也被运用到了药发木偶的拍摄上。从空中俯视而下的镜头精彩地再现了药发木偶喷发时的壮观场面和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神情动态。
5.充满挑战的灯光运用
相比较《走笔楠溪江》基本靠优美的自然景观取胜,《会唱戏的树》里则出现了大量的室内戏。这对我们的灯光运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凭借三年人物访谈的拍摄经验,我在拍摄中尝试了多种灯光组合,模拟各种适合我们需要的灯光效果,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弥补阴雨天气带来的缺陷,基本达到了我们的剧情需求。但由于我们没有专业的灯光师,所有一切全靠自己摸索研究,因此留下了不少遗憾。
借助高清摄像机的卓越性能,我们在种种困境下依然收获了令我们满意的效果,在为期一周的拍摄过程中,高清摄像机的优秀表现力多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在拍摄间隙做了一些关于高清设备的有趣尝试和对比——
1.高清表现力的优势展现
在《会唱戏的树》这个片子里,有一个横贯主题的线索,那就是一棵“会唱戏的树”。女主角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除了年少时追逐着赶场看戏外,最吸引她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亲眼目睹这棵“会唱戏的树”。这棵“会唱戏的树”,其实是温州泰顺地区特有的一种烟花,叫做药发木偶。烟花由三四层焰火和盒子组成。点燃引线后,药发木偶不但会喷出五彩斑斓的焰火,边缘由木杆固定的四个盒子盒盖会自动脱落,里面悬挂着的三层戏剧木偶会随着烟花的喷射而转动。据悉,药发木偶已经申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一个药发木偶的制作成本高达两千多元,并且烟花的喷射时间只有短暂的五六分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拍摄好这场戏,我们特地买来了喷放效果类似的烟花进行试拍。夜晚的楠溪江畔,寒风凛冽,我们哆嗦着燃放了试拍烟花,确定好参考的曝光值。在正式开拍之际,我们动用了四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同时拍摄。除了一台高清摄像机外,其余三台均为数字BETA摄像机。事后我们比较了回放素材。高清摄像机纪录下来的画面细节丰富,边缘轮廓清晰,烟花的一丝丝轨迹和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数字BETA摄像机纪录的画面则相对显得模糊得多,尤其是边缘轮廓,几乎笼罩着一层光晕,无法清晰地将烟花效果表现出来。
2.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