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2006-10-26 温文杰 依马狮网


    八月底接受好友兼北京东方全景广告公司老板李小黔先生之邀,回国拍摄创维电视机的演示片,担任高清技术顾问。这是我第三次与制片方合作拍摄同类型的作品。前此我们曾给长虹和三洋公司提供过相同的服务。

    很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电视机演示片的制作实际上是一项非常专门的工作,技术要求与日常的影视节目制作不一样,表面上看是一堆维美画面的拼凑,但实质上又远远超越广告片的技术要求,说白了就是一个“隐恶扬善”的过程,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制作特别的图像最大限度地把电视机的优点显示出来,同时把生产技术上的先天性缺陷隐藏,令电视机画面看来特别亮丽。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电视机演示片专家李小黔和马迎(笔者两侧)设了一个有十二部电视机(客户产品),四个高清监视器,三台电脑,一个示波器的“阵势”,仔细研究每个画面效果。
适逢其会,碰上高端摄影机大比拼,阿莱D20和汤姆逊Viper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力拼索尼HDC-F950, 刘戈三老师在控制台(黑衣者)指挥一切。

    制片方东方全景广告公司,累积了多年经验,对图像的处理有独到之处。长期以来他们对于电视机生产技术仔细剁磨,深入研究,对各种芯片、屏幕的特性和电视生产技术优劣的了解很深,然后设计特定的图像令电视机产品显得特别悦目。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在乎眼前之利,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设备和人员的选择上非常较真,而且每有突破,难怪拍摄效果突出,成为国内电视机演示片制作的权威。

    记得四五年前当高清技术还是相当陌生的时候,基于互联网上的介绍,李小黔致电我美国的公司找我,恰好当时我人在北京为一个片子当后期导演,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先后多次为他们担任导演、摄影和高清技术工作。说起来,这几年间国内高清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设备、人员都迅速增长,令我印象深刻, 就我所接触的圈子为例,北京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高清设备,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技术基础过硬的人才。现在我回国,与其说是提供技术支持,倒不如说更像朋友聚旧。

    说到东方全景公司的讲究,我每隔一段日子回来拍片,他们都会找来当时最好的摄像设备,配套不同的后期制作工艺流程,确定最佳的成像方案进行拍摄。就以这次给创维拍片为例,我们对不同型号的索尼高清摄像机、蔡斯定焦镜头、富士定焦镜头、变焦镜头等器材进行测试,精密调整菜单,比较不同的录像方法和编剪方案,最后确定采用索尼最新的CineAlta HDW-F900R摄像机配上体积巨大的富士数字电影10倍变焦头(HAe10×10),是次拍摄的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10比特无压缩硬盘录像,把摄像机的成像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牵涉到商业机密,其他技术细节就不便在此讨论。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最新的HDCAM SR 一体机,原则上把HDC-F950摄像头和SRW-1便携录像机捆绑成一块,为高端数字电影制作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两只小“海龟”游长城,我用HDV小高清机拍摄他们在中国游玩的家庭录像,也算是“北京高清之旅”吧。

    人员方面,也不含糊,除了另一电视机技术专家马迎女士外,还有老搭档灯光师徐欧和马子,美术指导杨红,摄影师宋小飞等,都是北京广告制作界的“一线”人物,加上研究所的陈军和朱梁两位导师的协助,可谓阵容强劲,质量有所保证。模特、服装和道具方面的执著,就更不用说了。

    有趣的是,由于很多基层工作已交由年轻技术员来处理,我有很多时间与李小黔讨论未来的数字技术走势和可见将来可供应用的新器材,为明年的拍摄作初步探索。正值大型高清制作《千手观音》的数字电影版同期在邻棚拍摄,我可以偷空前往观摩,一睹四部不同型号高清机同台拍摄的壮观场面。

    这次回国,收获甚丰,拍摄创维片子期间,碰上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进行高端数字摄影机的比较测试,由我们提供摄影棚、布景和灯光设备,实行交流合作。参与测试的机型包括阿莱的D20,汤姆逊的Viper和索尼的HDC-F950,分别录在索尼的HDCAM SR带子和Viper的Vernon闪存内,由于每部机器可录不同制式,多种伽马曲线和其他图像特色,组合千变万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研究所领导刘戈三老师指挥下,显示出每部摄影机的不同特性和应用范围,不能简单地说谁优谁劣。具体的测试结果有待研究所日后发表。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经验,因为这样多部极高端的机器同场比试的机会在国外也非常罕有,让我大开眼界,增加我对每部机器特性的认识。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富士专为数字电影而设计的10倍变焦大镜头(HAe10×10)对于摄像工作人员来说异常笨重麻烦,但光学质量直逼定焦镜头,可算“累”有所值。
没想到BIRTV竟然是会友的好场所

    拍摄结束后第二天,适逢今年的BIRTV开幕,故此在北京多呆一天,参与盛会。因为只有一天的时间,唯有选择性地看展台。最令我兴奋的产品莫过于索尼的HDCAM SR一体摄像机,就是把HDC-F950摄像头跟SRW-1便携录像机联在一块,可以不往外接线,独立工作,外形极像潘纳维新的Genesis数字摄影机,对于不介意2/3英寸成像传感器景深效果的电影人来说,更具吸引力,使用起来比先前的分体机设计合理和方便得多。

    再者,索尼同时公布,原来只能在SRW-1上录放的超低压缩HQ格式已经扩展到SRW-5500座机上。基于这项改良,我对磁带作为高端数字电影的录像和存储格式有了新的看法,由于HQ格式让我们录取10比特,大约2:1压缩比、1920×1080全分辨率的RGB 4:4:4讯号,图像质量与无压缩讯号基本相同,成为高质数字电影拍摄、母版制作和长期存储的可行媒体,一时之间不会让非磁带类的解决方案所代替。遗憾的是,以HQ模式录像,即使用一盘BCT-124SRL的磁带也不能录完一部两个小时长的电影。

一次愉快的北京高清之旅
回洛杉矶的路上,经过上海,拜访了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江波院长,并参观了学院属下的上海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了解他们在电影三维动画和视觉效果的制作实力,日后可能开展业务上的进一步合作。
    器材展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国产的影视器材正逐步成熟,例如灯光、电池类的产品都已达到相当的质量水平,高清显示器和高清编辑软硬件也在起步,希望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例如示波器等高端的产品,使业界共同受惠。

    我在器材展中更大的收获是看到旧朋友,包括索尼的王亚明和孟建军,《传播与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