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计是“假痴不颠”。古曰:“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简单地讲,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
有线当务之急,真正认知OTT。目前,有线,甚至业界,只认知了OTT盒子的一面,没有认知OTT网络云平台和CDN分发的一面。简单地讲,“网络设计+OTT盒子的设计”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同仁们千万不要雾里看花,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无论在品质或效果上,还是在总成本上,OTT的网络方案是成败的主要因素或主要矛盾,大麦和乐视是典型的实例;同仁们去调研一下、研究一下,好吗?有线攒点银子不容易,糟蹋不起呀,干万别“不伪作假知妄为”!因此,在OTT上真正可怕的对手是倭寇、鹏博士,而其他尽管努力部署分发节点,但很难实现全网到位的OTT网络部署。

这里提出一个命题,终端智能化(处理器、缓存、操作系统等)巳经不仅是趋势,而是事实;盒子(无论是OTT盒子,还是有线机顶盒)作为过渡产品将被网关所替代,作为要体现后发优势的网络公司,为什么不考虑直接用网关来实现呢?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所指的“网关”与应用无关,只与网络有关,而且不仅是面向有线网络,同时也面向倭寇的网络(OTT倭寇宽带);不仅有家庭的WIFI,而且面向各类智能终端,包括智能化愈来愈强的电视机。
同样的“不怀好意”或调侃有线网络“高手”或“技术砖家”者,是哪些鼓吹有线做纯IP网络厂家,包括化纤到户的厂家、小C的厂家、EOC厂家;试问,有哪一个厂家给出过与其配套的网络方案?同仁们,请在把这些厂家的“糖衣”吃下去的同时,务必把“炮弹”还回去;你的领导尽量是宣传系统出来的干部,但他们是好人,与你无怨无仇,你别伙同哪些“不怀好意”的厂家害他们,好吗?……。
全国各有线的发展参差不齐,“假痴不颠”告诉你,什么是后发优势;这就是从前人的实践中寻找真正的“认知”。有线“真正认知的东西”应该是,理论是完备的、标准是成熟的、实践已证明的、业内巳广泛使用的、经济上能承受的、风险可控制的、市场效果是显著的、具有配套或成体系们的、可管理可运营的……。没有认知社会巳进入高清、交互时代,算小账发放标准、外置双向、无WIFI机顶盒,让多少有线网络公司把苦水往肚里咽,还要强颜欢笑?今天市场出售的大部分都是4K电视机、互联网成为刚需、手机成为第一媒介,你还准备开始发展高清交互?你还听信“额娘”身边的“臭参谋”,什么“4K还有若干年才到来”的鬼话?你就准备三代受穷吧,甚至建议你提前写好“遗嘱”吧……。
有线家底薄,没有风投或VC;体制决定了,有线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试不起错。因此,有线不能盲目效仿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可以用不成熟产品,因为花的是风投、股市和百姓的钱,有线行吗?
“假痴不颠”不是让有线不与时俱进,而是把“试”与“进”分清楚。“试”是为了求“知”,只有求得“真知”后才可“进”,否则“宁伪作不知不为”。需要告诫同仁的是,在“试”的阶段,千万别急于向“额娘”汇报;一般到“额娘”哪里都是捡“好”的说,一方面在“试”阶段,“好的”不一定是“真的”;另一方,面,“额娘”一高兴,把你当“模式”了,坏了,“模式”往往会“磨死”,因为有线历史上很少有“试”阶段的“模式”不死的,而且“磨死”的先烈都没有被追授为“烈士”,其家属多数都生活的很惨。
此外,在政府项目的关系中也要注意“假痴不颠”。一般对政府的行政领导要“敬为上”,对政府的技术官僚要“恭为上”,对自己不熟悉的事务要“学为上”,对政府人员或评委很精通的业务或领域要“捧为上”。
今天关于市场业务运营的第123个问题是:你企业有无未认知而为事情?假设你力荐OTT,你去实际运营的OTT企业调研过吗?你了解他们的平台和网络方案吗?(为了与你签独家协议的牌照方,一般不会向介绍这些,只会介绍OTT盒子能力多么强,多么便宜,再次提醒同仁不要上当)。在4K电视终端如此流行的年代,你的新机顶盒不支持4K的理由是什么?你知道有线历史上有多少先“模式”、后“磨死”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