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新生机。当前电影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3D,是直接用3D摄影机拍,还是2D转制3D呢?这一话题关乎3D未来的发展方向,对3D电影进一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下针对这一问题搜集了业内人士的诸多看法与观点,对3D电影的生产做出简单介绍。
2D转制3D
2D转制3D是将电影从常规的2D电影转制为立体3D电影的过程。2D转制3D要做好,会非常费时费力,而且因为这是一个半技术半艺术的活儿,是要真正懂行和有经验的人才能完成。这就像做衣服一样,只要是裁缝,都可以把布料裁剪、缝制成衣服,但只有设计大师才能设计制作出美观、时尚和高附加值的杰作。
电影转制得好,完全可以媲美原生立体3D镜头,使两者之间看不出什么差异。其实,所有的3D电影都有转制的素材。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里面就用了不少转制过来的镜头,而且他已经花大成本把其划时代的杰作《泰坦尼克号》转制成了3D电影,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上映。其实,业界对是否转制3D的讨论,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地由该不该转制3D移至聚焦于到底该用多少转制3D的问题上来了。除《阿凡达》之外,《加勒比海盗4》和《变形金刚3》等多部好莱坞大片也都在使用转制3D,而且后者超过一半以上的镜头都是转制过来的。

大多数3D电影包括转制的素材,因为用立体拍摄通常意味着后期要校正成堆的脚本,而转制常常是最容易也是最好的法子。还有,转制3D在为艺术创作和制作灵活性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是最经济划算的一种方法。
转制3D PK原生3D
一般人都会想当然地倾向于“原生的”3D,以为原生3D一定好过转制3D。其实这跟大多数偏见一样未必见得正确。《诸神之战》就常常被当作这种偏见的证据;但这却有失偏颇,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诸神之战》可以称为2D转制3D的恰当例子。相比而言,《变形金刚3》会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同时采用了原生的和转制的3D,而且两者之间的切换也做得天衣无缝。
在比较原生3D与转制3D的优劣之前,想先介绍一件有趣的轶事,说明大部分人其实搞不清楚他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在乎的只是高质量的3D。
201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曾经做过一次3D的预演,片中有很多斗剑的场面。导演很出名,他神采飞扬地宣称自己酷爱3D电影,只会用原生的3D来做电影,而绝对不会用转制3D,因为后者跟高质量根本不搭界。影片的3D效果优美绝伦,博得满堂起立喝彩,而来宾中不乏大导演、制作人、特技和后期制作总监。而事实上呢,这个电影预演几乎是100%转制的,它在后期制作时问题多多,绝望之中,甚至不得不把一位度假中的同仁拽回来监督整个转制过程。
不论是拍3D还是之后转制,都需要与2D不同的做法,而取得最佳结果的关键在于事先计划好如何用3D去做出最好的特效。马丁·斯科西斯的3D版《雨果的秘密》显然可以成为最大化发挥3D体验的经典案例。
由此看来,最好做法是两种方法同时采用,而目前大部分的电影制作都是这样计划的。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的考察要素:
拍摄原生3D:
一个总体的考虑原则是:立体3D拍摄要留出比2D拍摄多30%-50%的预算,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混有转制3D的电影总成本会多出5%-10%。
好处:
1. 容易捕捉复杂3D场景的细节,譬如人群、下雨、下雪、树叶、烟雾、反光等。
2. 可以当场当机预览立体图像。
3. 编辑时,脚本可以立体阅片,简化编辑决策。
短处:
1. 成本高。拍3D成本更高,因为需要2倍的摄影机、专门的支架和许多专门人员。极端的例子如《加勒比海盗4》3D的辅助团队有时达200人之多。显然还有翻遍的数据来管理、摆弄和存档。
2. 额外的设备和人员意味着一天之内能拍的戏少了。
3. 镜头选择受到限制。譬如长焦镜头不能用,因为图像是扁平的,会失去3D效果,而且镜头对焦可能会很麻烦。
4. 由摄影机轴距决定的景深基本上被锁定,后期不能变化。要改变景深的唯一讲得过去的法子是转制单眼。
5. 无法保证机器上看到的将转换为场景(就如上述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的例子)。
6. 35mm胶片不再是可行的选择,除非回到《黑色星期五》时代35mm双机或类似的方案。然而35mm胶片多次放映会出现颗粒、闪烁、自然老化,这是无药可治的,也并非理想之选。
7. 非平行式支架在拍摄时需要专门的3D效果师来调整会聚点。编辑时,会聚点正确至为关键,而在后期做调整的空间却极其有限。
8. 每台摄影机看到的色彩和镜头光晕都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后期来校色处理,而这个过程可能既复杂又费钱。解决的法子通常就是转制单眼素材。
9. 校准通常也是千差万别的,也必须在后期校正,同样也很复杂很费钱,解决的法子通常也只有转制单眼素材。
10. 偏振将意味着在拍摄反射表面时有图像差异。
11. VFX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和更长的生成时间。支架移动这样简单的事情也可能复杂化而耗费工夫。譬如《生化危机》原来指望一天能完成的工作,最后却花去了1-2周的时间。
2D转制3D:大致需要比2D预算增加5%-10%
就拿《泰坦尼克号》来说吧,整部影片的帧数差不多有295000帧,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300名计算机艺术家,耗费了1800万美元和超过75万的工时,以精确的深度和广度,把原来的摄影画面制作成立体图像。2D转制3D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大致需要比2D预算增加5%-10%。

好处:
1. 成本较低。相对于立体3D拍摄要比2D拍摄多30%-50%的预算而言,转制需要增加5%-10%的预算则较为便宜,成本相比来讲是较低的。
2. 按常规拍摄,做好用3D来进行效果渲染。
3. 选择充分,可以用任何胶片机拍胶片(如最新的《星际旅行》),也可以用任何数字摄影机。
4. 成套的镜头选择。
5. 增加景深的绝对灵活度,即使是采用远焦镜头。
6. 编辑时,有完全的灵活性来确定交汇点。
7. 后期制作有完全的灵活性去调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元素的景深和声音。
8. 后期制作有百分百的灵活性去增删元素。
9. VFX也如常规一样处理。
短处:
1. 人群、下雨、下雪和烟雾、火花比较难转制,但也并非不可能。
任何工作流程都有各种质量和价格不同的大量选择,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个提供合作价位、有经验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