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2013-09-18 温文杰 电影中国


  公元2000年,笔者初次把“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电影”的概念带回亚洲时,可以算是数字电影的雏形。制片人和导演们对当时这个“新科技”颇感兴趣,他们提出最普遍的问题是“用高清机拍片是否能少用灯具呢?”和“用高清机拍片是否更省时间?”。十二年过去了,科技已经翻了几代,我们已经从只有1440水平像素的原始高清摄像机过渡到超过4K水平分辨率、具有真正意义的数字电影摄影机,然而,今天厂家要向业界推广一部新的影像记录仪器时,恐怕制作人还是要问上述两个问题。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不难理解,现代商业电影都是高成本,高风险的产业,作为投资方,作为预算把关人,对于新科技的出现的关注点落在是否能提高效益、节省成本上,也是很正常的。无疑,在拍摄进度的问题上,数字摄影有着明显的优势,有胶片制作经验的同业都会知道,数字流程不光影响着拍摄现场的工序和进度,也大大地缩短了后期制作的时间,是个重大的飞跃。然而,在节省灯具数目和布灯的时间的问题上,我的答案是一个很明确的“不会”。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当高清电影在它的萌芽年代,若果以胶片的传统量度公元2000年,笔者初次把“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电影”的概念带回亚洲时,可以算是数字电影的雏形。制片人和导演们对当时这个“新科技”颇感兴趣,他们提出最普遍的问题是“用高清机拍片是否能少用灯具呢?”和“用高清机拍片是否更省时间?”。十二年过去了,科技已经翻了几代,我们已经从只有1440水平像素的原始高清摄像机过渡到超过4K水平分辨率、具有真正意义的数字电影摄影机,然而,今天厂家要向业界推广一部新的影像记录仪器时,恐怕制作人还是要问上述两个问题。

  不难理解,现代商业电影都是高成本,高风险的产业,作为投资方,作为预算把关人,对于新科技的出现的关注点落在是否能提高效益、节省成本上,也是很正常的。无疑,在拍摄进度的问题上,数字摄影有着明显的优势,有胶片制作经验的同业都会知道,数字流程不光影响着拍摄现场的工序和进度,也大大地缩短了后期制作的时间,是个重大的飞跃。然而,在节省灯具数目和布灯的时间的问题上,我的答案是一个很明确的“不会”。

  当高清电影在它的萌芽年代,若果以胶片的传统量度低成本的制作人感到雀跃,到底“用2012年的数字摄影机拍片是否能少用灯具呢?”相信大部分专业摄影师跟我的答案都是一致的“Yes and No”。

  重视电影工艺的人都会同意电影灯光的功能和价值远远超越简单的照明,按笔者个人的总结,电影灯光的作用可粗略地分为多层意义,首先是照明成像,形成画面才有电影可言。灯光的第二个功能是弥补自然光源的不足并平衡自然光与人工光源之间的亮度,达到设计中的反差效果。接着,灯光用作把画面里的景物分开前后层次,由此而引伸到利用灯光在二维的空间里(平面的银幕上)模拟三维的立体世界。灯光的另一个作用是还原、美化主体的质感,包括对象或人体发肤等,在广告摄影中尤为常见。往前走是灯光的叙事功能,从最显浅的模拟日夜、时间以至季节,提升到最为滥用的说法,所谓“营造气氛”,进一步运用灯光引导观众的心理反应。满足了以上的功能性作用后,灯光可以具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带有形而上的色彩,让灯光美学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关于灯光的各种功能、意义日后另文阐述)。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由此可见,高感光度摄影机这一新科技产品只对灯光的最低层次、原始的照明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依赖自然光拍摄的制作有较大的帮助,提供了一些创作的可能性,例如在一些过去因为缺乏照明而无法拍摄的场景拍摄,包括路灯昏暗的街道,缺乏照明的室内和不允许布灯的场地等等,新机器让偷拍的人得心应手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外,对控制景深效果,尤其是想要达到较深的景深时也有优势,感光度高了自然可以在同样的照度下多收光孔,使景深加大。除此以外,高感光度摄影机并没有对灯光的其他功能有太大的正面影响,该有光源的方向还是要有灯从那个方向照射,该用什么质感的光源还是要用同样质感的光来照射,否则无法做到预期的视觉效果,灯具的数目和摆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布光的时间也不见得能节省多少,对于依赖自然光拍摄的时装片(现代戏)和那些拿着“现代审美”幌子的粗糙微电影、广告、纪录片等低成本制作以外的其它类型影视创作,高感光度摄影机的优势就更少了。

  请注意,我强调的是灯具的数目大致不变,并没有说灯光的强度也不变,随着成像器感光度的提升,使用同样光孔拍摄时所需的光的强度自然可以降低,因此在灯具摆放的位置不变,方向、质感不变的基础上,灯具的功率理论上可以整体地降低,节省部分租金和电费。可是在现实环境中,摄影艺术家追求卓越的动力永不止息,他们也许会保持一贯的照明亮度而选择把光孔收小,从而得到更清晰锐利的画面。另方面,摄影机的感光度提高也许让过去因为变焦镜头的有效光孔相对较小而不能采用,迫于无奈地使用定焦头创作人重新选择变焦镜头作为他们的说故事工具。再者,今天的立体电影器材也依赖强亮度以达至良好的3D效果,高感光度的成像工具让成本降低,3D视觉效果提升,从而鼓励了立体电影的制作。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以上三个趋势也许是新摄影机科技对当代电影美学最大的冲击。试比较我们八十年代初拍的低成本电影,光学镜头质量有限,但却因为科技与经济的原因把光孔开到 T1.6拍摄,获得的画面和今天用高质镜头、以T4.5光孔拍摄的画面,区别不光是清晰度的提高,景深加大的画面变化,而是这两个画面给与观众的视觉感受截然不同,好像进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有点虚拟的味道,一个是超现实的环境,直接对叙事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另方面,如前所说,新摄影机也许鼓励了变焦镜头的使用,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套为求方便的电视剧镜头语言,同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疯狂推拉镜头会否重现于今天的大银幕呢?那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有高感光度的摄影机就不用打光了吗?

  1999年乔治卢卡斯与索尼合作改装广播用的摄像机,HDW-F900首次把每秒二十四帧的“电影运行速度”引进电视摄像机,并把分辨率提高至“高清标准之一”的1920水平像素和1080线的垂直分辨率(实质水平分辨率为1440像素),成为高清电影摄影机的原型,虽然感光度只有 ISO300左右,但已为数字电影摄影设备和技术揭开序幕。

索尼 sony 高清摄像机 电影灯光 4K分辨率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