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丁凯生: 情系宁夏今生不悔

2003-01-07 朱继东 新华社记者 依马狮商务网


    提起宁夏,不少人也许会将其与荒凉、落后联系在一起,但出生在大都市上海的丁凯生却在宁夏一待就是14年,再加上此前在陕西、甘肃的12年,丁凯生在大西北已经整整26年了。26年,丁凯生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大西北,献给了宁夏的广播电视事业,难怪有人说:“丁凯生的人生经历就是宁夏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缩影。”但丁凯生却说自己是心甘情愿,“我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宁夏的广播电视事业。”
 
从上海到宁夏
    丁凯生1946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考入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在的西安电子科大)雷达专业,“这是进校时分的专业,当时是让我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没什么可挑剔的”。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1970年丁凯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本来被选送到法国留学,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丁凯生对此没有半句怨言,依照组织分配到了甘肃国营749厂做技术员,在检测科无线电仪器仪表组检测和制造仪器,有时也做做科研。在这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丁凯生感到自己进步得更快。山沟里看不到电视,领导让丁设计电视转播台,到浙江崇安无线电厂买仪器转播宁夏六盘山电视转播的信号。当时条件极其恶劣,刚去时没有厂房,就白天露天工作,晚上住在窝棚里,还属于无水地带。丁凯生却没有任何抱怨,他觉得“天生就和电视有缘”。在秦安县筹建749厂的分厂,边筹建边试验生产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丁凯生在那里一待就是两年多,一直到1972年才建成。虽然当时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很差劲,吃菜都是从外地运送过来,荒山野岭,天气恶劣,这都没有阻碍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1974年,丁凯生的儿子出生时,当时秦安县县医院没有电,他就把放电影的小发电机给运过去,爱人就这样剖腹产下了儿子。“虽苦犹乐,一辈子也忘不了” 丁凯生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
    1977年,丁凯生来到甘肃,先到石嘴山地区电视台(现为该市电视台)筹建了一个新的转播台,在地名为沟口的大荒滩里架天线、发射机、微波,建成了4千兆的邮电干线,经过他与领导协调,四处奔波,邮电特地为电视开口,建成8千兆微波保证CCTV-1转播过来。在此期间,他一直负责技术工作。
 
与宁夏电视台一起成长
    有人说“宁夏电视台1978年至今的发展史就是丁凯生的简历,他是宁夏电视台技术的活字典”,也许这话并不过分。1978年,宁夏电视台建8千兆微波,借用丁凯生过来帮忙,没想到这一“借”就是20多年。因为工作出色,1978年5月,丁凯生被正式调入宁夏台,首先负责台里的微波发射工作,1979年底就通了微波,随之领导提升他为微波机房主任。1983年夏,当上了技术部副主任的丁凯生几乎负责了台里的全部技术工作。1984年11月任技术部主任,1993年11月担任副台长。提起宁夏台这几年技术的发展,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直到1978年底,宁夏电视台还只有黑白电视节目,丁凯生到后不久的1979年正式试播彩色节目,当时拍新闻还是用电影胶片,1年后正式播出彩色全电视信号,台里新增了摄像机、录像机等进口设备。但发射、播出、微波、节目等仍都很受限制。
    1984年8月,搬到新市区的广电大楼之后,宁夏电视台步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在丁凯生的带领下,新的微波、发射播出机房、新闻演播室、大演播室等的建立,宁夏电视台已经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电视台。
    1985年,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发送52套卫星电视接收措施,宁夏电视台就有2套,是全国首批开始使用卫星发射信号的省级电视台。在那段时间,为了保证信号验收质量、技术措施达到国家要求水平,丁凯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连着几个月没睡好觉,脑子里只想着台里的设备和机房。1987年,CCTV-2开始上卫星,宁夏台又致力于建转播CCTV-2的发射机,需要改造天线,安装天线以及选择先进的设备,他又投入这个较大的工程中去了。
    由于当时宁夏电视台只有3套节目,为了让大家看到更多的节目,丁凯生又带领手下职工筹建了体育频道。正好首届“CCTV乒乓球擂台赛”在宁夏举办,现场直播这样的大型体育活动,这在西北各省中还是第一次,丁凯生决定抓住这个好机会。因为对自己并不先进的设备有点担心,为了保证微波各站信号连同正常,丁凯生每天都在第一线忙来忙去,一点差错报警马上投入故障排除的战斗中。最后,在国家电信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一起合力支持下,宁夏电视台完成了第一次向全国现场直播这样大型的体育活动,丁凯生对宁夏台的技术实力增加了信心,这么多年的精力和心血也没有白费,接下来的各项比赛在宁夏举行,他们全体上下都非常有信心保证信号的完整播出。
 
宁夏台明天会更好
    丁凯生从不指手划脚指挥别人,只是埋头苦干,在他的这种精神带动下,宁夏台的技术力量一天天快速强大起来。1995年,宁夏台进行了一次大的设备更新,在设备的选型和定位上,丁凯生也没少操心。既要节省成本,又要便于升级,保证技术设施再上一个台阶,他全国各地汲取经验,查找最新资料,实地考察设备提供商的技术实力。最后,结合目前宁夏台的实际情况,丁凯生为宁夏台投入230万元更新了大演播室的灯光设施;组装了5讯道转播车,车体是中央电视台赠送的一台英国车;接着贷款300万购买摄、录像机,都是模拟分量的信号质量;然后是发射机的改造,和厂家合作研制全固态激励器。因为节目制作在老城区,播出在新城区,每天要靠汽车运送节目带,1998年微波电路改造完成后,现在只需从微波传送信号即可,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如今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全国各大电视台。其实,早在1999年,宁夏台的新闻节目制作开始使用数字设备。丁凯生告诉记者,今年,宁夏台已经开始筹建彩电中心,现在已列入宁夏自治区“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计划征地80多亩,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计划建筑结构既有少数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特点,可分期进行建设,宁夏电视台将成为一个全数字化的现代化的省级电视台。它可保证西部地区的信息交流,为西部开发的步伐增添力量。不仅为加强技术力量呕心沥血,丁凯生还为扩大宁夏台的影响竭尽全力。2000年7月1日宁夏卫视上海落地,他亲自去谈台内的发展和状况,扩大影响。2001年1月又在北京落地。说起这些,记者看到了写在他脸上的自豪。
    丁凯生的母亲、弟弟、妹妹、儿子现在都在上海,爱人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原也为北京人。对于他来说,如果申请回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别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他自己也可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他没有。他说,“忙得忘记了这些事情,投身宁夏的广播电视事业我无怨无恨。”西部开发,科技先行,丁凯生认为,伴随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村村通工程,西部各省区、乡村的广播电视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尤其是广大技术人员。他说,虽然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但一样有培育发展自己的土地,有时甚至比发达地区更广阔,“1986年开始用光缆传输信号等,我们不少方面在全国都是较早的。”现在广电事业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发展有线电视宽带交互式业务,广电增值业务空间很大,摆在我面前的路更长了。”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