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联合摄制,南京电视台承制的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邓颖超》终于在央视一套及南京新闻综合频道隆重开播了。作为电视纪录片《邓颖超》的录音师及音乐编辑在负责电视纪录片《邓颖超》后期音频制作的同时,为了突出伟人邓颖超平凡而又朴实的一面,我们在节目的声音处理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同时在解说节奏的把握与音乐编配的过程中与编导进行了反复交流和修改,运用了一些特殊效果以增加节目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全片的声音与画面形成和谐的统一,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配音
在大型电视纪录片《邓颖超》中,解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录音质量,这次配音所使用的话筒是Neumann U87话筒。它装置了大双振膜传感器,能在发声源近距离内使用而不会有刺耳之感。此外,它可消除在近距离内讲话时所产生的低频噪音。运用Sony R100数字调音台及Sony DVW 500P广播级数字录放机录音,减少了以往多次AD-DA的转换,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优越性。
系统构成与节目上载
整个后期制作系统是全数字化音频制作系统。我们使用PYRAMIX 4.1音频工作站进行声音的编辑与修改,它具有强大的多轨实时处理能力、丰富的效果库、精确的视频定位与跟踪能力以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上载与合成使用的是Sony DVW 500P广播级数字录放机,它能保证素材与成片无损信号传输。工作站与录像机通过Sony R100数字调音台相连,此调音台具有多种专业接口且操作简单。录像机与调音台通过AES/EBU口相连,工作站与调音台通过ADAT口相连。全系统以录像机为统一时钟源,从而保证了数字信号的正确传输。另外,录像机的视频输出还连接到视频采集卡的输入端,视频采集卡与PYRAMIX工作站通过IEEE1394接口连接起来。经过剪辑的节目就通过调音台和视频采集卡将声音和画面同时上载到音频工作站中。其中,画面部分以DV格式存放,由于上载后所生成的视频文件很大,一集近50分钟的节目要10GB左右,所以我们只上载正片部分,片头和片尾只上载一集以节省硬盘空间。
节目制作
借助于PYRAMIX 4.1工作站的多轨处理功能,我们把声轨分为同期声轨、解说轨、效果轨和音乐轨。这样,既可以对各种声音进行单独处理,也能够方便的调整各声轨之间的比例,使声音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由于各组镜头在经非编剪辑时声音与画面是同时剪辑下来的,同期声在镜头切换处往往会显的很突兀,听上去不舒服。这时我们运用淡入与淡出的方式使各组镜头之间的声音自然过渡,通过调节淡化曲线还可以控制淡化速度,使声音变化尽量平缓。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现场录制的同期声往往不太干净。有时同期声中的噪音太大,采访声听不清楚,这时我们就必须进行降噪处理。有些噪音可能是由于电磁场干扰引起的,其频率成分比较集中,或者是高频噪音,或者是低频噪音。对于这类噪音,我们使用低通均衡器或者高通均衡器进行降噪处理。而有的则属于背景噪音或者两者都有,这时就必须借助于专门的降噪效果器来降噪了。我们先利用降噪效果器采集一段纯噪声样本,然后用这个噪声样本与要修改的同期声进行相位抵消操作,这样,采访声就清晰多了,噪音也基本上听不出来了。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虽然利用降噪效果器能够消除讨厌的噪声,但同时对采访声也有所削弱,如果效果器参数选择不当,还会产生附加噪声。所以,要获得高质量的声音,首先还得从采录做起,使用效果器只是一种补偿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不能依赖效果器给我们带来高质量的声音。这对我们前期录音的要求将更高。对于解说轨的处理,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录音时我们就使用了高质量的话筒,上载所使用的系统又是全数字的,所以能够保证解说的高清晰度。由于全片是讲述邓颖超光辉而又平凡的一生,为了增强解说的感染力,我们又尝试采用语言激励器对解说声音进行了加强以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增加声音的空间感。使用激励器后声音的清晰度,可听性和表现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但使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而且降低了听音疲劳,增加了响度。虽然激励器只给声音增加了0.5dB左右的谐波成分,但实际听起来,音量好像增加了10dB左右。声音听觉响度的明显增加,声音与图像的立体感,以及声音分离度的增加,改善了声音的定位和层次感,这样做还可以提高重放声音的音质及磁带的复制率。在节目审听时,解说声得到了在场专家和编导们的一致好评。
效果声轨的使用起着再现画面中场景的作用,有时还能烘托环境气氛。效果声不是简单的与对应画面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的。比如鸟叫声给人一种活跃轻快的感觉,而当画面中讲述邓颖超病重住院时再铺鸟叫声就不合适了。再比如,有一段画面是描绘重庆市街景的空镜,但紧接着就是有关皖南事变的战争场面。这时我们有意让枪炮声效果在空镜中淡入,这样就很自然地将观众引入后面的画面中,使声音与画面浑然一体。总之,效果的取舍与使用都是以全片主题为依据并为其服务的。
配乐在大型电视纪录片《邓颖超》中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在拍摄该片的前期,我们就与作曲商讨该片对音乐的要求,随着剧情的发展,紧张或愉快或振奋或悲痛。在音乐的选取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与编导反复斟酌,修改,力求配乐与画面紧密配合,大大地增加了《邓颖超》这部纪录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合成
合成是制作的最后阶段。这时,各声轨的修改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将工作站中的声音通过调音台合成到录像机上,各声轨之间的比例也是在调音台上进行调整的。为了使声画同步,首先要分别在录像机上和工作站的参考画面上找到同一个画面切换点,这时让工作站记住录像机和工作站的时码偏差,最后点击硬跟踪按钮录像机就与工作站完全同步了。如果还有细小的偏差,可以通过逐帧调整偏移量的方法使声画同步。在合成时我们选择了电视音箱作为监听声源而声音还原非常出色的真力1030音箱。我们认为,虽然专业的监听音箱有更宽的频响范围,音色更加丰满,层次感更强。但声音最终是通过电视机喇叭播放出来的,由于受传输带宽和电视机音箱频响的限制,以及节目传输过程中损耗的影响其播放效果要大打折扣。这时如果再用专业音箱监听,合成后从电视机播放出时,各声轨之间的比例往往已经不对了。所以同时使用电视机音箱作为监听音箱就是要保证最终声音比例的正确性。
《邓颖超》的制作完成了,但我们对电视后期制作方式的探索还远远没有结束。从整个后期制作过程来看,非编系统和带视频参考功能的音频工作站的采用大大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节约了制作成本,这也使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从而更大的激发创作灵感为节目制作服务。制作中所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各种效果器插件也为音质的提高增色不少。我们相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制作软件和硬件被开发出来,这为我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作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