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共推数字电影快速发展
200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规定:从2002年2月1日开始,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从事单片摄制,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这意味着更多的民间资本和个人都可以参与电影摄制。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的降低,无疑将为我国的电影制作带来深刻的变化。2001年我国首次举办独立影像节,大多数参赛作品都是几分钟的短片,实验味十足而缺乏商业思考。DV始于民间,它如果不能被院线、电视或收费的网络等播出渠道接受,则将很难完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商业循环。不过,据说已经有发行公司在筹备建立DV的互联网和电视发行渠道。这个渠道的建立也许会带来出人意料的商机。
2001年6月,20世纪福克斯、Qwest Communications及思科(Cisco)共同拉开了电影从制作到播放全程数字传播的大幕。这次传送以20世纪福克斯在洛杉矶的制作室为起点,将一部由真人与计算机生成影像有机合成的动作片《Titan A.E》通过Qwest公司的网络,到达亚特兰大的Woodruff艺术中心后,存储在服务器上,并通过德州仪器 公司的DLP(Digital Light Processor)数字放映机投射到电影屏幕上。德州仪器和JVC公司在数字放映中获得了关键性突破,则打通了电影整个数字传输的链条。今天,数字放映机在大屏幕上放映的效果已基本达到了胶片放映的水平。
类似的数字放映,中国在2001年9月也有过实验。与美国多家巨头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国此次实验性放映中的参与单位主要有4家:中影集团,独家拥有海外大片的国内发行权;永乐股份,上海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正在引进胶片电影转数字电影的技术;香港环球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数码电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在9月的放映实验中,香港环球数码模拟了一套数字电影传输系统,即数字电影通过卫星传送,在影院接收,下载到服务器中,然后通过数字放映机放映。而这次试验性数字放映的影片,就是大名鼎鼎的《最终幻想》。
据香港环球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的CTO张万能介绍,一个普通电影院如果要升级为数码影院,至少需要添置两样设备:数字放映机和服务器。而要真正使数码影院能够运转起来,还必须建立传媒中心来实施运营。传媒中心负责获得数字电影片源,并根据各数码影院的订购将电影通过卫星或网络发送到各影院。目前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设定电影的放映时间和放映场次,影院将电影下载到服务器上之后,只能根据购买的放映时间和场次经营。在这样的数字发行中,不仅节省了拷贝费用,而且节目片源与放映影院可直接联系,影院可以自由选择片源,以特色放映形成主题影院。
有消息表明,对电影院的数码改造,政府显得比市场要热心许多。如果数码影院和相关的商业运营体系成熟,的确会对我国的电影发行系统带来很大改变。实际上,电影发行,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顽疾。我国电影的发行体系与我国的音像行业类似,是根据行政体系建立的中央、省、地、市、县的逐级发行方式,一张电影票的票价中会有影院、制片厂和多家发行公司共享利益。而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一向管制严格的电影市场已允许外资向影院参股49%,如果外资比较多地参与到影院中,以资本为纽带形成院线,无形之中就能形成自有院线的发行市场,从而冲击全国发行市场。既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很难为发行瘦身,不如通过新的电影运营方式来建立统一的院线,改变中国电影“两头(电影生产、影院)小,中间(发行)大”的不健康状况。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外资在强化发行渠道的过程中抢得先手,至少我们可以把国内这么大的电影市场抓牢,在面对“八大”的时候底气会足得多。
数字放映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确实孕育着新的机会。这时候,业外的力量往往比业内更加跃跃欲试。在美国,光导纤维大王菲利普·安舒兹被认为将成为数字电影业的重要人物。这位拥有美国宽带通讯公司Qwest 25%股份的亿万富翁,刚刚收购了美国最大的连锁电影院Regal Cinemas公司以及戏院联合艺术家影城集团。此外,更多的外来势力一直在数字电影领域做着努力,科技服务公司Technicolor与迪斯尼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在全球设立了32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Technicolor还曾与无线通讯巨头高通公司商谈,希望向全美国1000家影院提供贷款,资助这些影院安装使用数码放映设备,而他们则通过从影院票房中抽取部分提成来回收资金。
在前不久结束的2002BIRTV上,数字电影也再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厂家大力宣传和展出其先进的拍摄和制作设备。德州仪器举办了一系列发布活动,巴可直截了当地打出“数字电影已经来临”的口号,松下专辟了数字电影展区。
中国加入WTO之后,每年引进的大片将从10部增加到20部,对中国电影行业来说,这显然不是个太好的消息。但业内人士认为,在数字电影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电影业也许恰好获得了一个跳跃性发展的机会。
国家出面规范使得数字电影明天会更好
数字影院必须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并使用统一售票软件,实行计算机售票。这是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印发的《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规定的。也许正是看到了数字电影发展的大趋势,进入8月,国家广电总局接连出台了《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和《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等,同时加大数字电影影院建设力度,这使得数字电影的明天非常乐观。
《规定》中强调,数字电影应当由取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摄制电影许可证》或《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的单位摄制。数字电影制作、复制单位不得制作、复制、加工未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或者《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的单位摄制的电影母盘和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磁盘、光盘。数字电影的内容和技术质量,应当依照电影审查程序和标准通过审查,取得总局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和《数字电影片技术合格证》后方可传送、发行、放映、进口、出口。电影院放映数字电影,必须取得《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技术合格证》。《规定》同时要求,数字电影进口业务,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营。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经营数字电影进口业务。数字影院必须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并使用统一售票软件,实行计算机售票。数字影院必须按规定上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数字影院《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技术合格证》、《数字电影片技术合格证》由总局统一印制。电影单位年检时,应当将数字电影作为年检项目进行审验。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依照《电影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Page]
据悉,《规定》中所称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数字电影的摄制、制作、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等活动,适用《电影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制定数字电影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负责数字电影片的审查等工作。
今年6月,好莱坞七大电影制作公司宣布,为了规范数字电影的发展,它们已经联合起来共同制定数字电影技术的标准。这个新组织的核心成员包括:沃尔特·迪斯尼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索尼电影娱乐公司、环球电影公司以及华纳兄弟公司。这七家公司称,他们将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数字电影的效果,这些方式包括采用开放式技术标准,使某些相互竞争的数字格式能够相互兼容和相互操作。这些电影公司声称,他们还希望鼓励电影院采用数字式放映设备。业内人士指出,正像传统电影统一使用35mm的胶片作为标准一样,七大电影公司联手指定新的行业标准肯定会极大地促进数字电影的发表。因为只有全球电影制造商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才能使制片商避免各自为战、互不兼容的尴尬局面。他们同时指出,数字格式不像传统电影一样易于磨损。因此电影院可以连续几个月放映无数次影片,其图像和音频质量仍优于传统电影。它们补充说,数字格式还能改善针对影院的分销,极大地降低成本,因为它们使用光纤网络、卫星连接或者DVD-ROM安全地传输电影,而不再需要大量昂贵的电影拷贝。
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开始对数字电影持乐观的欢迎态度。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郑洞天教授认为,数字技术与艺术并不矛盾,相反倒更符合电影的本性:既有数字影像满足感官,也有对人性的揭示,以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来打动心灵。而我们今天最缺乏的就是前者。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联合COO帕森斯和新闻集团COO切尔尼也表示对利用新技术在电影院播放数字电影的前景表示乐观。他们认为,数码影院将降低成本,并给主要传媒公司和电影院带来新的收入。
据悉,目前全世界拥有100多家数字影院,中国有13家,分布在北京(4家)、上海(4家)、广州(1家)、深圳(3家)、成都(1家),成为除美国以外发展最快的国家。采访中,记者还获悉,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中影集团将在年内发展30家数字影院,到2003年底,建立100家数字影院,逐步形成一条数字电影院线。作为数字电影的技术支持,中影集团的华龙公司已经进口了全套的数字电影后期制作设备,并将完成多部国产影片的数字后期制作工作。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表明,从曾经在电影中被当作特技的工具,到今天对电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这个层次,一个数字电影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并且它的明天会非常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