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数字电影摸索前行在中国(上)

2002-12-24 朱继东 特约记者 林卉 北京广播学院 依马狮商务网


进入8月,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数字电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先是中影影院公映了国产数字电影《天上草原》和美国影片《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来规范数字电影的发展。在前不久结束的BIRTV2002上,数字电影也再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厂家大肆宣传和展出其先进的拍摄和制作设备,使得人们对数字电影的前景更加看好。

数字电影悄悄绽开中国
8月中旬,北京数百观众在中影影院观看了近期将要公映的国产影片《天上草原》和美国影片《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这场放映的特殊性有三:首先,这两部影片的放映并非采用传统的胶片,而是采用具有世界最新科技含量的数字放映技术进行的;其次,此次《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数字版的放映,在中国属首次;最后,这场放映意味着中国观众今后将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观众同步观看同一部影片。
2001年6月,随着关于数字电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一批数字电影首次在国内放映。这次放映的数字电影共有5部,分别是美国的《太空牛仔》、《尼古拉斯》、《火星任务》和日本影片《幽暗综合症》、《自拍自演电影》。放映影片的上海影城是电影节的主会场,是国内第一家能够放映数字电影的影院。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引进了DTS、SDDS等高科技放映技术,而DLP(数字光影技术)是其最新引进的技术项目。6月11日、12日两天,由美国和日本影视制作机构选送的4部数字电影《太空牛仔》、《幽暗综合症》、《尼古拉斯》、《自拍自演电影》在上海影城1厅和2厅进行特别放映,由于数字电影具有比传统电影画面更加清晰、音响更加逼真的优势,同时大量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在表现科幻和惊悚片题材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先睹为快的沪上影迷大呼过瘾。
2001年“十一”期间,中国第一部数字电影《青娜》在北京世纪坛开始上映。虽然《青娜》只是5分钟的数字短片,但200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也算得上中国电影的“大制作”了。中华世纪坛数字传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层告诉记者,做《青娜》的两个目的,一是以首部模拟真人的全数字电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二是为中华世纪坛数字博物馆提供片源,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2002年1月8日,上影新片《极地营救》在车墩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外召开了“露天”新闻发布会。据悉,该片总投资达2000万,是上影2002年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国内首次使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影片。业内人士介绍说,该片拍摄之前,国内虽有一些影片也称为数字电影,但大都是通过胶片拍摄后再转换为数字电影,而《极地营救》的拍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完全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极地营救》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惊险灾难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电脑特技。其中泥石流、沙尘暴、雪崩等60%的场面采用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也成为国内电影史上运用特技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
数字光影技术DLP的运用是世界电影发展史的重大革命,该技术用计算机和数字放映机代替传统的35mm电影,一部制作好的电影可以通过数字软盘进行发行或通过全球卫星发送到世界各地影院的高清晰度数字放映机。数字电影第一次正式亮相于1999年6月18日,北美的两家影院全数字上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星战前传Ⅰ:幽灵再现》。同年7月,又有三家影院同时放映了数字版的动画片《人猿泰山》。年末,《玩具总动员2》以数字版和胶片版同时首映,这标志着数字电影已经受到影院和观众的推崇和认可。数字电影虽好,但因其高科技产品特有的昂贵价格,目前还无法普及。2000年,数字电影进入欧洲和日本,同时在中国得到较快的发展。
数字技术曾经在电影中被当作特技的工具,不过,今天它对电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这个层次。数字电影既可避免出现胶片因光源照射导致的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还可以凭借充分的像素稳定性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观众也不会再看到像雨点一样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有利于环保。而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并且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影院位于何处,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更多人士认为,创造更大财富是制片商对数字技术乐此不疲的源动力。

数字电影发展趋势不可当
5月,全球影迷期待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再次把科幻电影奇才导演乔治·卢卡斯想象的诡异空间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没有一寸胶片,全面采用了数字拍摄设备。7月12日,《星战前传Ⅱ》在北京全面上映。这部影片特别之处在于放映时采用数字技术,这意味着中国观众今后与其他国家的观众同步观看同一部电影在技术上有了保障,并能欣赏到高清晰的稳定画面。中影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耀祖告诉记者,《星战前传Ⅱ》是一部完全采用数字制作的电影,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制作公司特别制作了两种版本,一种是数字,一种是胶片。因为目前中国仅拥有13家数字影院,而大多数影院还只是停留在胶片影院上,而在北京,只有中影、华星、新东安电影院和北京剧院四家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的数字影院。负责数字电影推广的中影集团发行放映分公司经理程阳说:“我们行内都说电影经历了两次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而胶片到数字的转变无疑将是电影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数字电影的诞生将无疑会把电影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视的出现让整个电影行业感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把观众从“没有视觉艺术和技巧、填鸭式的电视节目”中拉回影院,好莱坞也曾搞过形形色色的技术创新,诸如立体电影、全景电影和各种制式的宽银幕电影等等,但收效甚微。电影行业一度低迷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导演的出现,一切终于得到改变。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破天荒地把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依靠数字影像合成建立的全新的电影形式与风格,迅速加快了电影创造财富的速度。
但数字电影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的时候,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还相当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帮助导演把图像进行“无缝拼接”,消除原来“电影魔术”中明显的人为痕迹和不真实感。乔治·卢卡斯在商业上的成功,终于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在数字技术上全面突破的进程。进入9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把电影数字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顶点。电脑和模型合成的恐龙成为影片中的主要“演员”,而其极度拟真的效果几乎让所有观众疯狂。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从工具到主角的转变过程中,对第二种数字技术应用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在国内上映过的大片《精灵鼠小弟》就是一部典型的使用虚拟主角的电影。不过,这类电影的主角大部分是动物或者其他怪模怪样的生物,对数字技术来说,使用虚拟的“真人”来做主角才是真正的挑战。因为要真实模仿真人的音容笑貌、动作神态,实在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幻想。
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区别就在于,数字技术意味着一切都是可编程的,而可编程意味着没有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它的瓶颈与其说是技术上的,还不如说是人在想象力上的极限。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反映了导演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释放,另一方面也表明数字技术确实比实景拍摄要便宜和高效。并且,随着提供数字制作的公司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数字制作的成本确实在不断下降。
数字技术对电影画面特效制作水平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数字技术对电影拍摄手法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不过,数字技术对电影行业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技术也许将彻底改变电影业的许多行业规则。拍电视的摄像机与拍电影的摄影机最大区别在于存储介质不同,摄像机用的是磁介质,而摄影机用的是胶片。而摄像机拍摄与放映可以同步,可擦写、能反复拍摄,缺点是图像清晰度和色彩层次都比胶片逊色。影像质量差别和拍摄过程不同全因服务的媒体不同,电视要求实时纪录,电影则讲究艺术创作。但由于在使用上能够互补,摄像机早已逐渐被引入电影界。比较普遍的使用情况是,摄像机与摄影机同时拍摄,导演通过监视器立即能知道拍成什么样了,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编辑中可以先把摄像机的素材编辑成电视质量的电影,根据镜头切换时间换算成胶片的长度来做电影剪辑。
数字拍摄的低成本和易操作性,无疑大大降低了电影拍摄的门槛。谁都可以拍电影,这恐怕才是数字拍摄带给电影界最深远的意义。事实上,全世界逐渐涌现的DV一族也印证了数字拍摄对电影业的影响。DV是数字摄像机的一种制式,对每个热爱电影的普通人来说,不用胶片的DV就是他们的梦开始的地方。而对DV发烧的一代也恰恰是随着计算机普及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电影,以此表现自己的思考和现实生活。今天,DV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电影节接受,甚至发展成了电影界新的分支。DV并不只代表用DV来拍,而是一些新的拍摄手法。一些在传统电影艺术里面看起来很不严肃、很古怪的手法,逐渐成为DV的标志和语言。
最先从传统电影转向数字电影的是独立电影工作者,他们追求与传统电影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显得特立独行。这些人往往年轻,缺少资金,而传统电影制作中的摄制成本、胶片费用、后期制作费用都越来越高,于是他们转向从拍摄到后期电脑制作都可以自行掌握的数字电影,成品既可以印制到35mm胶片上以传统方式放映,也可以上传到互联网上发布,而且,也许在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