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清电视画面的色彩调控技术是实现画面情感传达的重要手段。高清电视画面色彩调控技术随着摄像机科技水平的发展,画面色彩调控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就高清电视摄制流程,按摄制前期和摄制后期两个阶段,简述高清电视画面色彩调控技术。
【关键词】 高清电视 色彩调控 色彩表现
我们从高清电视画面上感知一个视觉形象主要依靠两个因素:形状和色彩。通过形状我们判断出它是一个什么物体。换句话说,形状告诉我们的是关于这个形象的信息。色彩虽然也能传递信息,但在这方面它的能力远不如形状。它的优势在于传递情感,通过它我们感知的是摄制者所要表现的情绪。
一. 摄制前期画面色彩调控技术
高清电视摄制前期是指电视现场拍摄阶段。在电视摄制阶段,由于现场拍摄环境的不同,照明光线条件的差异,剧情情感表达的需要,画面色彩调控有多种技术方法。
1.利用白平衡调整技术控制画面色彩
高清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技术是实现画面彩色真实再现的先决条件。在调整白平衡时,摄像师依据现场照明光源的色温条件,拍摄白色物体,通过调节摄像机内滤色片和红、绿、蓝信号电路的参数,实现摄像机的白平衡。
(1)白平衡调整电路工作原理
自动白平衡电路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当摄像机在某一光源色温下摄取白色物体时,3个感光器件输出的R(红信号)、G(绿信号)、B(蓝信号)三种基色信号经处理后被送到自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口。开关电路K受CPU的K脉冲控制选择输入信号R。差分放大器用来检测输入R、G两路信号的电平之差,它的输出称为误差电压。这个误差电压经过钳位电路、取样保持电路后被转换为8位数字信号,送到CPU中,在那里误差电压(R-G)与初始设置基准电压(G-G)作减法操作,差值为Δb。若Δb数值不为零,则表明白平衡电路处于调整之中。然后Δb以8位数据再被转换为模拟信号,被送到R/B路增益控制电路。改变R/B路的增益,在3个场信号推动周期后,得到一个新的8位误差控制数据,又会得到新的Δb,再次去改变R/B路增益,这样的调整一直保持到Δb=0,使R/B路与G路的输出信号具有相同的幅度,即R-G和B-G为零,红、绿、蓝三路基色信号电平相等。视频信号输出仅为亮度电平、幅度为1。这样白平衡自动调整结束。

(2)白平衡的几种调整方法
①自动白平衡调整
自动白平衡的调整分两个步骤,即粗调和细调。粗调是根据光源色温选择摄像机上的滤色片,使摄像机光感光器的色温与光线的色温达到平衡。细调首先将摄像机的光圈状态选择自动,镜头对准顺光照明的纯白色物体,使白色物体充满画面,拨动白平衡调节开关“WHT”向上,寻像器显示“WHT:OP”,几秒钟后,“WHT:OK”字样出现,白平衡调整工作即告完毕。
②用机内预置调整白平衡
摄像机在出厂前,都在其内电路中设置一个调整好的,适应3200K色温的白平衡值,它由PRESET(预置)开关控制。当拍摄中遇到光源色温变换频繁,没有时间调整白平衡时,只要选择摄像机与光源色温相一致的滤色片,将白平衡状态开关拨到PRESET位置,就可立即拍摄,并能保证获得色彩还原满意的画面。此法可用于新闻、纪实类节目的摄像。
③自动跟踪调整白平衡
当你现场拍摄没有时间调整白平衡时,摄像机频繁的在不同光线色温条件的场景轮换拍摄时,这种调整方式是非常方便的。遇到以上情况,只要把摄像机上的ATW(自动跟踪白平衡)开关打开。但是,要注意自动跟踪白平衡调整方式,不能对超出调整范围的拍摄物体提供最佳的白平衡值,例如当场景中只包含单一色彩或目标是不十分白的颜色时。自动跟踪白平衡调整的准确程度不及自动调整白平衡方式。自动跟踪白平衡的调整过程大约需要几秒钟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不要进行拍摄记录,因为这段时间白平衡电路正在调整,画面色彩还原不正常。
④为画面色彩创作需要有意调偏白平衡
为了作品艺术的创作需要,有时要有意识的调偏白平衡,以达到使画面色彩偏向某一种色调的目的。调整白平衡的程序与正常调整一样,只是调整白平衡的纸卡不再是白色,而是红色或者是蓝色。如果要想获得夜晚气氛偏青蓝色调的画面效果,就用红色纸卡调整白平衡。如果要想获得日出时红霞满天偏红色调的画面,就用蓝色纸卡调整白平衡。需要注意的是红、蓝纸卡颜色的深浅,对画面的偏色程度有直接的影响。操作时要注意严格掌握,以保证画面的彩色质量。电视剧《亮剑》画面的蓝色基调就是用调偏白平衡的方法调控的,见图2。

图2
2.利用调整伽玛曲线控制画面色彩
外景拍摄在自然光照射的环境下,景物实际的光比会远远大于高清摄像机的感光动态范围,要想在一幅画面中同时展现出亮部和暗部的影调和色彩层次,就需要通过伽玛调整技术达到控制画面色彩的目的。
在拍摄过程中,根据场景的需要,通过调整伽玛拐点及斜率参数,改善高亮度区域感光特性;通过调整BLACK GAMMA技术参数,来提高画面中暗部区域的色彩质量。通过调整伽玛曲线的动态范围,能有效地扩展高清摄像机的感光能力,充分表现画面中亮部区域和暗部区域的色彩。摄像机伽玛曲线调整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1)调整拐点参数控制画面色彩
拐点是亮度电平开始被压缩的起点,伽玛曲线拐点设在位置1时,当入射光强度达到2.5级光圈时,白峰值达到100%,假设将拐点调整到位置2时,再看入射光强度达到2.5级光圈时,原峰值白低于100%,也就是说,高亮度区域的信号电平被压缩,亮度电平降低,超出曝光范围的部分收缩在摄像机动态范围之内。进一步降低拐点,高亮度还会被压缩,会有更多地色彩层次被表现出来,这种效果称为KNEE拐点校正功能。应该注意,过度降低拐点数值,会使画面显得不够明亮。
在实景拍摄中,会遇到了许多背景是窗外,天空等高亮度部分区域的图像,为了人物的正确曝光,背景高亮度区域就会过曝光过度,画面局部色彩往往白光一片,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改变拐点参数和斜率数值,将背景高光区的亮度降下来,从而显示出背景高光区的色彩层次。
调控时,在KNEE(拐点)校正页面将KNEE设置ON,KNEE POINT数值通常在80-95之间,可以降低到60,设定KNEE SLOPE数值可以改变伽玛曲线在拐点之后的斜率,进一步压缩高亮度区域,正数值越高斜率越小,高亮度电平压缩越大,负数值越大斜率越大,高亮度电平压缩变小。启动拐点校正功能,对于画面颜色的饱和度也有所压缩,为此,提高KNEE SATURATION数值可以改善色彩饱和。
[Page]
(2)调整黑伽玛参数控制画面色彩
从伽玛曲线来看,如果景物在暗部区域时,不利于色彩层次的表现,高清摄像机技术提供了BLACK GAMMA(黑伽玛)功能,扩展黑暗部区域的动态范围。降低BLACK GAMMA数值,可以降低暗部区域视频电平,加强暗部的黑程度,使得整体画面黑色更浓重,并附带降噪作用。提高BLACK GAMMA数值,可以提升暗部区域视频电平,增强暗部的感光能力,使暗部的质感得以表现,色彩饱和度会有所降低,噪波电平也容易加大。BLACK GAMMA数值只是影响暗部或低暗部区域的电平,影响区域可以通过LOW、L.MID、H.MID、HIGH数值来设定。

图4
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中拍摄,BLACK GAMMA功能实用有效,大大提高了高清摄像机的低照度性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暗部区域人物脸上的质感,再通过提升MASTER BLACK GAMMA数值,相对提高了画面对比度,色彩效果真实。电视剧《新上海滩》画面是采用调整伽玛曲线控制画面影调和色彩的,见图4。
3.利用滤色镜控制画面色彩
滤色镜是装在镜头上的光学镜片,每一种滤色镜都好比是一个过滤器,它只允许与自身颜色相同的光或相似的色光通过,而阻止和减少其它色光的通过,这样就可以使画面的色彩和影调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滤色镜滤色原理见图5、6、7。

图5

图6

图7
滤色镜可以改变连续光谱成分,从而改变光线色度。密度大的滤色镜,色彩很重,一般用在黑白片中调节画面影调。在彩色片中使用,它们会彻底改变画面色彩,使色彩丰富的画面变成色彩单一的画面。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运用,如拍摄日出时就是在镜头前加红滤色镜,把画面“染成”红色,失去了景物色彩原来的属性。用红色滤色镜拍摄的画面效果见图8。

图8
大面积的改变画面局部色彩,还可以使用有色的渐变滤色镜。例如,拍摄晚霞天空不够红时,可以用红色渐变滤色镜,加在镜头前,有色部分遮挡天空部分,把天空染红。同样方法也可以调节黄土地、绿草原的色彩。常用滤色镜的作用见表1。

4.利用调整摄像机的彩色矩阵参数控制画面色彩
在许多场景的拍摄中,利用摄像机的彩色矩阵MATRIX调整功能可增强画面中景物色彩饱和度。此项调整有两项功能:USER MATRIX打开以后,可分别调整红、绿、蓝三路信号颜色的饱和度;MULIT MATRIX打开以后,让你能改变16种颜色的饱和度,画面中每一种局部颜色都可以调整色度范围。在外景拍摄时,绿色是自然风光的主题,为了展现绿色的魅力,适时调整绿色信号参数,使得树林、树叶、稻田、作物的绿色更加饱和。在对色彩丰富的景物拍摄中,选择彩色矩阵预设值,可以加强画面中相应的色彩饱和,在拍摄陈旧的古代建筑场景时候,通过调整彩色矩阵MATRIX菜单来加大色度饱和度,能很好地改善画面色度效果,使得古建筑拍出亮丽的色彩。调整彩色矩阵绿色信号参数拍摄的画面见图9。

图9
二. 摄制后期画面色彩调控技术
摄制后期编辑阶段进行画面色彩调控也叫“调色”,“调色”这项技术已经随着它在高清电视领域的普及被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它的制作方法和工作目的其实是借鉴了电影后期制作中的“配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的。调色,也称为拉色,顾名思义,是将画面颜色校准,是摄制后期校正画面色彩的重要工艺。
1.后期画面调色的目的
在摄制前期,为了加快拍摄进度,很多剧组使用多机拍摄,不同的光照角度影响了镜头间的色调统一。为了比较完美地表现高清电视应有的色彩效果,或者说,不让高清电视的画面色彩过于跳跃,让人看起来比较舒服,对各个镜头间的亮度和色调反差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得各镜头之间的色调差异趋同,是高清电视调控画面色彩的主要目的。
2.后期画面调色的依据原则
摄制后期苹果公司的Final Cut画面色彩调控系统,不但可以整体调色,还可以进行分级调色。一级色彩校正可进行基础调整,二级色彩校正用来更精细地微调,图像的增益、伽玛、饱和度可以分别、分区域调整,选择方式自由灵活,这样的调色方法,为作品多场景多片段的色调和谐统一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从后期调色的技术目标来看,主要是为了弥补前期拍摄中产生的镜头间的差异或瑕疵。我们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镜头间的差异主要产生在对曝光量的控制上。为了减少这些差异在调色过程中,主要集中在改善光比和色彩差异上。一般情况下摄像机的曝光数值受曝光电路自动控制,高光和黑暗部分都不会产生误差,图像上的光比差异一般都表现在中间层次上,消除光比的差异就是尽量在中间层次上减小差异。依照上述原理,调色需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在保证图像整体效果不变的条件下,局部地、细微地调整各种中间层次和中间色调的比例关系。这种不破坏原有图像各种细节的基本关系,只进行小范围的比例修正就是调色工艺的基本技术原则。
综上所述高清电视艺术,在画面色彩处理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摄制中画面色彩调控技术的运用都能从剧作因素出发,努力去创造典型环境和气氛,去塑造和突出主体形象。但是,如何结合电视造型艺术的特点,把色彩运用得挥洒自如,在对比的色彩中求和谐,在不和谐的色彩中求统一,使色彩真正成为一种情绪元素去感染观众,还有待于电视造型艺术家们去不断地探索与创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