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三十年的科技变化,就像是看一部科幻电影,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从目前已经涌现出的新技术,以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的畅想,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未来乌托邦式数字生活的端倪。
过去,说起微软,我们总是会想到个人电脑,但是近两年,随着各种技术的融合,我们确实已经无法简单地在IT和AV技术之间划上一条线了。在今年的CES上,微软总裁鲍尔默的话题就已经离开电脑,将目光移向另外三个战略领域——不断演变的电视、计算云端以及下一代自然用户界面。这三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另一场革命,使得IT技术、显示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实现无缝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生活场景在微软去年发布的一则视频广告《microsoft sustainability》已经有所体现。在这段五分钟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触摸屏,无处不在的视频通信:美国和印度的小学生通过教室前面的视频墙进行沟通,还可以在墙面上通过书写、绘画来互动,就如同在同一间教室里一样;纸质的登机牌变身为一张容纳航班信息、机场地图等各种资讯的显示器,传统的报纸也可以像网页一样浏览视频、点击二级页面,甚至玻璃、水杯、桌面、墙面都可以成为承载图像或视频内容,并且进行触摸操作、随时提取信息的界面。
《microsoft sustainability》通过特效和编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未来世界,但事实上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数字生活现在也已经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特别是以下三方面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天的来到做好了准备:
显示界面的无限可能性
目前,投影技术和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投影机可以投射出超高分辨率画面,通过叠加、融合等方式实现各种创意,同时也可以将投影功能附加在手机上,随时随地使用。显示器或电视机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薄,并且被不断赋予新的性能,如3D、互联网等等。除此之外,一些突破传统显示技术局限的技术和概念也在发展之中。
柔性显示器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模拟普通纸张显示效果的柔性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这种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变型可弯曲的显示装置,将会给显示的应用带来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应用于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用途,例如电子纸、数字告示等。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加环保低碳,除了电力消耗更低外,还可以较传统显示器节省90%的材料使用量。目前有多种实现柔板显示的技术,如电子墨水显示技术、柔性电致发光显示技术、电致变色显示技术等。

早在2008年末,惠普就宣布制造出了柔性显示屏的原型,有网站近日报道了惠普公司的关于该屏幕的一次技术演示,其屏幕采用具有韧性的聚酯薄膜塑料作为底层材料,由自对准压印光刻(SAIL)技术进行印刷。这种薄膜屏幕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制成轻量级上网本、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甚至可以作为家庭装修使用的壁纸。
另外,多屏拼接技术也有望出现在便携式的设备如手机之上。这项由摩托罗拉注册的专利名为“可重组的多屏幕显示技术”,能够将多个小的手机屏幕合体变成一个大屏幕,就像电视墙一般。这群移动装置当中会有一台主机负责统整周围所有的屏幕,然后用串流的方式将各块屏幕需显示的区块内容传送过去,最后实现多屏拼接。
交互式操作的无限灵活性
触摸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特别是iPhone的诞生已经改变了人机互动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触摸方式在显示界面上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而且这种触摸和互动也不止是我们平日里简单的信息亭上的触摸,而是更复杂、人性化的应用。刚刚推出不久的WINDOWS7就具有强大的触摸式界面内置能力,只要用两个手指即能够实现旋转、缩放、滚动功能。而引领未来PC潮流的平板电脑iPad也采用了多点触摸的技术,将会颠覆传统的电脑操作模式。更大尺寸的触摸屏应用,我们此前也有过介绍,就是惠普推出的触摸墙,由多个液晶屏拼接而成,采用惠普的Touch Smart技术,由惠普Z800工作站驱动,加动作感应技术,通过光学摄像头和磁条来自动识别、捕获用户的操作。[Page]
微软还试图把人体皮肤也作为触摸屏,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公司正合力研发一种名为皮肤触摸屏(Skinput)的新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激光投影,将人体皮肤变成触摸屏,进一步改善人机互动界面。与普通的投影触摸屏技术不同,这种新型技术不完全依靠感应操作者手指的位置变化来识别操作意图。它除了投影激光射线以外,还可以辨认出投影处的皮肤性质,识别皮肤、肌肉和骨骼的压力变化,通过感应这些变化辨识操作者的意图。使用这一功能,可操作各种便携终端,比如在手臂上将音乐播放器的各种操作划分为几个部位,只需用手指敲击手臂,便可操作与袖箍连接的音乐播放器。如果利用小型投影仪,还可将手臂及手掌作为屏幕来收看或收听音视频以及操作游戏机及手机等。



多点触摸桌面的代表Surface近日也有新动作,微软亚洲研究院目前正在研发一项便携式多点触摸技术Mobile Surface,这一技术结合了摄像头和投影仪,并能够在小型便携式设备上使用。Mobile Surface技术可以支持3D效果,并能基于相关设备与摄像头的距离进行各种互动操作。现在微软仍在研究如何通过摄像头和投影机,把咖啡杯、纸张等实物转变成Mobile Surface界面能接受的方式。微软的研究人员还将考虑怎样才能获得实时的3D物体模型。
此外,关于手势控制、人眼控制或者脑电波控制的技术这些年也一直都不断有新的突破。日前,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人眼控制系统,名为亮眼晴系统(Bright Eyes/EyeMouse),其中一个基本功能是可以通过装在电脑显示屏下方的眼动跟踪器捕捉电脑用户的目光移动,当用户眼晴注视显示屏上的一个指令,光标就会移到相应的位置,用户按空格键就可以执行有关命令。CeBIT 2010上,一种人脑接口计算机引起了关注,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用人脑输入的机器,它为闭锁综合征和其他对正常通信有影响的疾病患者设计,通过脑电图来确定屏幕上的字符,用户只需要被训练大约10分钟就可以轻松输入文字。
当然,最令人激动和惊喜的还要算是麻省天才学生普拉纳夫- (Prarnav Mistry)发明的一项结合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科技——第六感(Sixth Sense)技术,他所展示的Wear Ur World(WUW)位置,可以让信息不止显示在屏幕或者纸上。通过穿戴这种WUW原型装置,能够与可携式投影机、视讯摄影机与移动电话结合,让任何物体表面或物体变为互动式的显示屏幕,同时它还能够辨认手势动作,对屏幕内容进行控制,譬如说,当你作出一个拍照的手势,摄影机就可以拍下照片,同时你马上可以将这些照片在墙面上进行显示,并与朋友分享。如果这一技术可以商用的话,现在的多点触摸产品都会显得黯然失色,它能够以更符合直觉和人性的方法,把人从“机器前的机器”里解放出来,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缝融合。
网络连接的无限便捷性
近年来,IT的新技术和新概念也是曾出不穷,物联网、无线网络通信、云计算、超高速网络等新的技术都在改变着信息存储、传输和服务的模式。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让机器摆脱了线缆的束缚,目前,无线网络技术也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传输距离可以从十几米到几十公里,传输速度从十几K到过百兆。包括3G、4G、WLAN、WiMax、WHDI、WirelessHD等在内的无线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的部署,已经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无影无形的数字网络世界,令数字信息无处不在。
云计算则会彻底改变我们对服务器和软件的看法,帮助我们实现更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云计算可以将过去相对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为使用者提供无限的扩展性,让IT资源能够像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一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另外,网络的传输速度也正在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谷歌早些时候宣布将自主创建一个超高速光纤网络宽带服务,向多达50万美国用户提供带宽1Gbit/s光纤网络连接,速度较当前美国家庭使用的DSL、有线和光纤电缆网络快许多倍,通过这一网络,用户可在不足5分钟内下载高清、全长度电影,学生在观看大学讲座的3D视频直播时可与全球同学协作。英特尔也有类似的计划,它正在与几家公司开发的名为“Light Peak”的系统,能够用光纤电缆把家用电器设备连接在一起,最初的数据传输速度将达到每秒10Gb,足以在30秒之内传送一个完整长度的蓝光格式电影。[Page]
在上述技术都得到发展之后,通过无处不在的数字显示、无缝的人机交互,以及数字资源的随时获取、传输,乌托邦式的数字生活便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