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4日,由苹果公司赞助的“中国艺术院校大学生数码媒体艺术大赛(D-MAC)”颁奖大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11件作品分别被授予金苹果奖、银苹果奖及最佳剪辑等奖项。
“用电子和数字技术表达的媒体为新媒体”,这是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的表述。这几年,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数字媒体、新媒体等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数码影片的制作,其中很多作品从创意、制作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准。本次大赛为这些学生的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颁奖期间,苹果公司和中国美院共同请来国外艺术创作大师和教育专家与中国各艺术院校专家教授进行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双方在不同艺术教育和数码媒体的经验。
中国美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张培力介绍说,总共48个大专院校的297件作品参加了本次比赛。参赛的作品无论从技术运用、表达完整性、动画水平都比上届提高。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都是目前正在创作的艺术家。
50部入围作品吸引了众多DV爱好者前来观摩。本次比赛对参赛作品不限主题,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反映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环保等问题,评选倡导以新视角观察生活,鼓励技术实践真实地贯彻到个人经验中去。年轻的大学生能够制作出如此高水准的作品,的确令人赞叹,国外艺术家和教育家也表示认可。
中央美院的《采薇》等、中国美院的《水流》、等、浙江传媒学院《无题》等11所院校的共17部作品获得了获奖提名,其中获得金苹果奖的学生不仅有水晶制作的奖杯,而且有苹果公司鼓励的一万元奖金。
奖杯的荣耀,聚集了众多大学生垂青的目光,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处于青苹果年代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成为当代综合素质人才。获奖同学则表示,能把制作的作品拿出来倾听别人的声音,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准,并看看同龄人是怎么想怎么做,这是学习交流的最好机会。
“DV的介入,使得影视创作这一行业大大降低了门槛,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买得起设备去锻炼自己,2万块钱就可以配一套摄录编设备。”浙江传媒学院制作系教授李晋林告诉记者,其学生林旭坚的作品获得了剪辑单项奖,在颁奖大会结束后他高兴地和记者聊起当今数码教育,“林旭坚今年刚刚20岁,他的作品还曾在波兰获得DV大赛的大奖提名。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买得起设备,这样锻炼的机会多了,无疑就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年轻人的思想是无拘无束的。”
中央美院黄洋创作的《采薇》摘走了金苹果奖,记者获知他所学的专业根本和媒体和视频没有关系,但他个人十分爱好数码制作,在学校有很多大学生也都有这方面的爱好。
中国美院新媒体艺术系研究生张辽源创作的《水流》获得了本次大赛银苹果奖,他告诉记者,他只是刚刚介入使用数码设备创作,使用了苹果Final Cut Pro软件进行剪辑,这个软件熟悉了两、三天就掌握了,应该说这些设备的易用性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表示:“数码媒体艺术刚刚兴起,它作为新艺术形式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快速发展,年轻艺术家所具有的活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数码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与世界数码媒体艺术的发展融汇在一起。中国美院新建的新媒体艺术系,国家投资了几个亿的资金构建了一流的教学硬件环境,并希望与优秀的企业合作,来推动教育、技术及学术的发展。数码媒体艺术不仅让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更大了,而且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希望中国美院培养的人才成为中国第一代最专业的数码媒体艺术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能有美院培养的数码人才贡献的作品。”
D-MAC颁奖之后,来自国外专家和国内各艺术院校的专家和老师,对中国目前艺术的发展和趋势及数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来自德、法和美的几位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一起探讨了数字媒体教育的发展,具体到课件制作、课程安排、讲课内容、选择教学硬件设备等都作了详细交流。在教育领域,新的竞争焦点是怎样把艺术观念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艺术院校怎样更多地传授数字技术,综合性大学如何传授艺术理论等。在未来一定会有震撼力的数码艺术人才出现。
许江在颁奖前夕讲了一个颇富深意的故事,“当电灯发明了很多年之后,还有一位哲学家坚决拒绝用电灯,晚上点着蜡烛创作。晚上风吹进来,他趴在地上找蜡烛很长时间,却一无所获。其夫人进来拉亮电灯很快找到了蜡烛,哲学家欣喜若狂地说,‘电灯有如此妙用,可以帮我找到蜡烛’。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就像烛光和灯光一样交相呼应。而数字媒体的教育也将是艺术和技术的对立统一。”此故事正是表明艺术类院校对数码媒体人才培养的方向,每个院校抓住自身优势,培养不同侧重点的人才是适应当前数字媒体教育市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