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广电热点问题探讨
2008-12-01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技术服务中心 付红军 依马狮广电资讯网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5.12、8.8.8,这些不平凡的数字和时刻都将永驻人们心间。有悲伤,有喜悦,一个是无从预知的天灾人祸,一个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大型盛会。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我们的祖国充分展现了她的团结和强大。我们的新闻媒体也体现了它们成熟的宣传和报道能力,广电系统也再一次证明了它们目前强势媒体的地位。通过奥运可以比较一下,8月8号那天晚上的8点,在雄伟壮阔的鸟巢内,老谋子用他那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演出惊艳了全世界,让那些挑剔的老外们更是看傻了眼。开幕式之后,据有关机构的调查,开幕式当晚中国电视观众达8.4亿,累计共11.2亿,超过了历届春晚的最高记录3亿,创下了国内有史以来的收视率之最。再看互联网调查,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数据显示,8号晚,获得直接或间接授权的9家奥运网站(央视、搜狐、新浪、腾讯、网易、PPStream、酷6,PPlive、悠视网)在8号当天的独立用户数也达到了1.61亿人,前后共计2.31亿人,再加上未授权的可能更多。有2700万人是直接通过网络获得奥运信息的。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人们收视的最大选择依然是电视。电视在直播和视频收看这方面仍是不可替代。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网络的成长速度,它对电视或者说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对市场的占有态势现在给一个定论还为时尚早。广电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中保持自己在内容制作、传播、收视等方面的强势地位却是值得探讨的。广电究竟如何发展也是业内人士值得深思的。
当今从技术层面来讲是一个数字的时代,从发展的需求来讲,是一个信息时代,而数字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当这两者相结合的时候,一定会迸发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这个空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表演的好是主角,表演的差是配角,甚至最后什么角都不是。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由三方面组成:内容、链路、终端。内容这一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广电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链路是广电和电信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块,至少目前是。终端虽然都可以做,但并无传统优势。所以终端笔者暂且不谈。只谈链路和内容,或者把它叫做一种传播的方式。广播是一种方式,卫星是一种方式、有线是、无线是、手机是、网络是、便携设备也是。对于目前广电行业的一些主流传播方式以及热点和趋势,我逐步来做一下分析。
首先看有线,截止2008年,全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4500万户,到2009年底估计能达到7100万用户。新增用户的空间还很大,但就是这样大的一个空间,却并未给有线带来活力,我们的有线目前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由于多年的固化思维、网络老化、内容单一、没有新的卖点,有线也开始寻找出路。我们看全国的有线网络整体数字化后,人们看到的频道的确是增多了,模拟时代20来套,且信号差,现在,起码的A包也有50多套吧,再加上付费频道就更多了。可是单纯的节目套数的增多并没有给有线带来效益。网络改造的投入和机顶盒的免费发放让我们的有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全国大多数的有线营运商都是在负债经营。有线营运商并未因数字化改造而享受到好处。有线数字化的价值就像海市蜃楼般可看而不可及。于是相关专家开始分析要害之所在,或者说出路在何方?最后得出结论:什么是关键?那就是双向,那就是互动,如何把有线从单纯的线路提供商变成全业务运营商,就是出路。现在有人说“不做双向是等死,做了双向是找死”,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我理解,有线不做双向互动,等地面无线、卫星及网络做到无缝覆盖之后,还要你有线干什么?所以说“找死”总比“等死”好,“找死”说明还没“死”,“找”的好还可以死中求活,活的更好,“等死”等于死定了。以前模拟时代,电视台把节目做好了给观众看,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节目做得再好毕竟只能满足一定人的口味,春晚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不能互动,形式单一。机顶盒带来的是什么?光纤网带来的又是什么?是资讯,是互动的实现,是增值业务的突破!当初,在搞有线电视整体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全国借鉴了青岛模式。改造之后,在一片质疑声中,杭州华数又率先实现了盈利,我姑且把它叫做杭州模式。它的增值业务已经完全超过了基本业务。按照经济学原理,规模出效益,杭州华数的规模已经展开,效益何愁不来。但把杭州华数的模式照搬到全国行不行?我觉得不一定行,各地有各地的具体情况,各地要视具体情况来开发自己的个性化市场,铺设自己的网络架构。技术可以借鉴,模式不可借鉴。单从业务层面,广电人还可以参照电信网,电信网从一诞生起,它就是一个互动的平台,点对点,非常便捷,你想做什么,轻轻一点就实现。广电网的带宽总比电信网要宽。但不升级不行,不改造不行。双向改造要经济适用,又具有前瞻性,已进行HFC网络双向改造的,就应该把CMTS(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s:线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技术应用好。如原没有进行HFC双向改造,就可以选择EPON+LAN,或者EPON+EOC等方案,这两种方案技术也比较成熟,不需要再经过检验。从城域网到接入网都是以IP作为发展方向,以IP全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来组建广电网,这样,广电就从网络架构上实现了端到端的网络部署,管理,完全具备运营网特性。这也为以后上新业务所需的高带宽做好了铺垫。个人认为有线网要做双向互动,在技术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有了好的网络承载,剩下的就是服务和内容的提供上,由此看来,有线压力巨大,但做好了双向,前景无比广阔。
再看现在闹得风生水起的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它可以说是推进新媒体的排头兵,广电和电信在相互融合中,争论的焦点也在于移动接受和便携接受的标准。标准为何重要?大家都知道谁拿到了标准,谁就拿到了尚方宝剑,有句话不是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市场,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吗?CMMB方案是在清华和上海交大为采用多载波还是单载波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适时推出的,并且借助奥运一炮打响,不仅得到了政府高层的赞扬,也得到了广大体验者的认可。虽然CMMB现在并不是国标,但它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这说明我们的广电时机掌握的很好,我觉得就像打仗,跑快了容易成"先烈",投资收不回而“壮烈牺牲”,但跑慢了又抢不到“地盘”,难以获得市场认同。CMMB所提供的服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一些公益型服务,如政务,紧急播报,当然也免不了广告,这部分为免费;(2)基本业务平台是向用户提供音视频广播,卫星平台和地方平台的节目、数据等,这一块为有偿服务;(3)是扩展业务平台,这一块可能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较明显,如点播,数据查询、信息咨询等,如股票、天气预报、交通导航、医疗、教育、娱乐等等。它完全做成双向交互业务,这一块同样也为有偿服务。有了这么好的描述,我们就等着体验吧!再看覆盖情况,以奥运为契机,先期覆盖了37个城市,年底覆盖160个地级市,等到09年卫星上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一体化覆盖。想躲就躲不掉。你可以通过手机、PDA、MP4、笔记本电脑、甚至是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还有车载电视、户外电视、USB接收棒、GPS等,真是无所不通,还支持加CA。据最新消息说,财政部拿25亿专项资金支持CMMB,2008年已投入了5个亿。这样说来,CMMB前景无限好,但它最终能胜过早先投产的DVB-H和T-DMB吗?至少现在还不能下结论,技术上说谁更先进,肯定是各执一词,最终老百姓接受才是硬道理。不可回避的是如DVB-H和T-DMB最终胜出,无形中可能帮了外国人,一个是欧洲,一个是韩国。CMMB毕竟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推广上DVB-H和T-DMB有中移动和中联通的强大财力支持,但广电集中火力做CMMB,目前并不处下风。当前问题主要有这些:一是,在体制上,比如总局想一统全国,统一经营,这就涉及到与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况且整个投资由总局承担,恐怕也消化不了。二是与电信的博弈上,广电和电信都想拿到手机电视的监管权。奥运期间,全国欢动,谁也不愿看到不和谐因素,工信部临时默许了四万部搭载了CMMB和TD-SCDMA的手机的生产和投放。但是工信部并未给这四万部手机发放入网证,电信推出的TMMB标准与广电的CMMB标准无法统一。广电有内容,电信有终端和通道的话语权。终端生产商没有电信的入网证也不敢批量生产。三是CMMB目前面临的还有计费系统的设计与信号回传的问题。现在无论是什么标准,它们都只相当于在现有的手机上添加了一个电视接受装置,要实现真的互动还需要3G网络的支持。这些都延缓了手机电视的大面积展开。依据《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规定以及广电和电信的进一步融合。这些问题我想最终是会解决的。实在不行那就各种标准并行,用市场来检验。
第三个问题谈数字电视地面标准及实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不光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在我看来还是电视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它之所以还无法大面积的普及,是和它的投入成本,网络覆盖有关。首先它的覆盖不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那样迅猛和快捷;其次它的投入成本,不光是信源的制作成本,还有终端的制造及接收成本都很大。在标准方面,清华和上海交大的两套方案最终融合,看起来是解决了标准之争,但一个做电路的人都知道,多载波与单载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想兼容只能说在一个芯片上设计两套电路,这不是无形中提高了行业生产的成本吗?最后成本只能转移到用户身上,导致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购买规模,效益又从何产生。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的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