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关于西藏音响的采集与录音。文中具体介绍了藏民族的发音特点、西藏特有乐器的发音特点与分类、原生态音响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详细介绍了有关的录音制作过程及录音艺术处理方法,所举的录音实例均来自于赴藏录音工作的实践与总结。
【关键词】 西藏音响特征 前期采录 后期录音制作 录音艺术处理
美丽神奇的西藏以瑰丽的风光享誉世界,是一个世人向往的地方。风雪弥漫、险山环抱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将藏民族砺练成为世界上精神海拔最高的民族,他们以发自肺腑的天籁,古老质朴的乐器和独特、奇幻神秘的原生态音响来抒发生命的律动,唱出来自地球之巅的回响。这天人合一的风情交响,使无数乐迷为之神往,从而在我们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斑斓、独具韵味的民族音画。
一. 西藏独有音源的特点与采集
1.藏民族人声发音的特点
人声是指人的发声器官声带所发出的一切声音。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构成了一种声音形象来表达情绪气氛,人声还可以传达出时代感,民族性与地方色彩。
青藏高原造就了藏族人民的性格:朴素而淳厚。藏族歌手在发声上有其独特的个性。灵气的嗓音清纯透亮、直爽而无半点矫柔造作。他们以优美的嗓音唱出了雪域高原的无边壮阔和自由宽广,这歌声荡气回肠,余音缭绕,层层沁入人们的心田。西藏民歌中有一种特有的演唱技巧称作“振谷唱法”:“振谷”在藏语中意为“嗓间拐弯处”。“振谷唱法”就是在“嗓间拐弯处”很有规律、很巧妙地演唱,它是藏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演唱技能。这种有感情地“抖动”的发声,和着藏族的特色乐器加上摇响乐器有节奏的节拍,载歌载舞,生动地展现了藏族热烈奔放的民族形象。
藏区牧歌流传于藏东及藏北地区,其曲调酣畅,起伏跌宕,旋律优雅,民族性浓郁,展示出藏族民歌的迷人魅力。唱片《金色西藏》(上海音像出版社2007出版)中的歌曲“金色故乡”是一支典型的藏北牧歌,由藏族青年歌手洛桑演唱,上海交响乐团伴奏。洛桑是个牧民歌手来自藏北牧区,他从小喜爱唱歌,曾多次获得民族唱法的大奖,洛桑的发声方法非常独特,排练时他引吭高歌,在无扩声的条件下,竟然能够盖过60人编制的交响乐队伴奏声响,他的“振谷唱法”富有乐器般金属感的颤动,嗓声如银铃般的通透嘹亮。
前期录音在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进行,伴奏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这是一个由陈燮阳指挥的双管制60余人的管弦乐队。录音采用了AB立体声制式,主话筒为丹麦BK-4004立体声电容话筒,它动态频响宽灵敏度高,常用在大型交响乐录音中,乐队各弦乐器组、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等配以相应话筒,采录系统为ProTools HD数字音频工作站。限于篇幅,本文对交响乐队录音不作详述。洛桑的独唱录音在录音棚中进行,采用一对高频特性好的SCHOEPS MSTC64G电容话筒作立体声拾音,以突出洛桑的高音中金属感特征及宽阔音域。在后期合成中对独唱引子及结尾部分进行延迟回声处理,使这部分洛桑声音中颤音的“抖动”得到了强化与拓展,乐队前奏中加入藏族少年人声效果。最后聆听整首歌曲,一幅美丽的声音画卷仿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及深山旷野之中,青青的大草甸子、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羊群、飘挂着五彩缤纷风马旗的帐篷,被晨曦火红的阳光烤炙了的火烧云意景之中,大提琴弦乐组缓缓地奏出舒展的旋律,藏族牧童的喃喃私语,远处叮当响的牛铃声及隐约的木管群和圆号声,带出了年轻的牧人深情飘逸的歌声;他的歌声倾诉着对家园的思恋,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未来的祈盼。这歌声来自他的心灵深处,空灵悠远,犹如是牧人对远山的呼唤与自然的对白。
藏族人的声音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发音称“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它的基本特点是使用喉音(喉部深处的振动),利用胸腔、口腔等部位的共鸣,发出低沉、宏大、神秘、威严的低长音。藏传佛教只有在某些特定佛事活动中公开使用这种声音,比如大型法会;平时只有密宗学院,或其他密宗僧团在颂经时使用,个人颂经不用,藏族人平时练时会一点点加强这个振动,提高它的强度。等到杂音柔和,音量有明显提高,基音甚至能降低到100赫兹左右时,音色就像在强大的力道外面包裹了雾、树叶和沙尘一样,这至少需要花费五年以上的时间方能练就,几十年后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组曲《雪域大法会》,是一部描述藏历正月新年的音乐作品,乐曲全部用藏族乐器演奏,以组曲的形式展现了藏族传统的民俗活动。
其中乐曲第一段中是这样的:法会要开始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转经筒飞快地旋转着。人们虔诚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缓急交错、跌宕起伏的音乐,描绘出紧张严肃的辩经场面。
乐曲情绪急转,音量渐弱,在鼓、钹、碰铃缓慢的敲击声中,唢呐、铜钦奏出和谐的乐音,仿佛告诉人们,激烈的辩经活动结束了,众僧侣排列有序地进入经堂,开始虔诚地诵读经文。
经堂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领诵经文,那喉音低沉、宏大、神秘和威严,让佛光普照大地,让世界祥和太平。
唱片《雪域圣音》(上海音像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的一曲宫廷宗教礼乐“吉祥的祝福”中也采用了藏密喉音。在乐曲中轻微的骨笛声衬着僧侣们厚重的长低音喉音,和着僧侣们的颂经念白,之后是金属法号与鼓乐剧烈齐鸣。在这种特有的音场氛围中,人们得以像微尘那样漂浮,穿行,置身于手臂、法轮和阳光的海洋,从而感受到宗教的威严和力量。
2.西藏乐器的分类与发音特点
西藏乐器以音乐的观点来看分为四大类:敲击乐器(brdung ba)、摇响乐器(khrol)、吹奏乐器(bud pa)及弦乐器(rgyud can)。这个分类方式已存在数百年,并成为西藏乐器分类的标准方式,因为它以形态学、乐器制材及演奏技术为基准,同时配合了西藏的宗教思想,并涉及西藏人对于科学分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西藏人以僧侣实际的音乐活动做为基础,将音乐分心智音乐与听觉音乐等的核心观念。
敲击乐器为最主要的一项,包括钹,锣及框式鼓等。锣和钹是一种金属乐器,被视为音乐结构之关键角色,在西藏乐曲中主要表现在音色上。锣常用于法事开道,烘托法会及仙境气氛。而钹也可表现为凶恶和善性质。鼓的发音坚实有力,音量洪大,音色明亮,传远效果好。主要用于藏族宫廷嘎尔巴乐队伴奏宫廷歌舞、佛教寺院举行传召大法会迎请强巴佛等礼仪、以皮羌姆和藏戏伴奏。
摇响乐器是包括有金属铃与附加有锤的鼓,它在西藏音乐上大部份为和善的性质并扮演丰富音色与节奏的角色。
吹奏乐器常表现为和善的性质,从制材上分为金属制、人或动物骨制、贝壳制等。大型号角可分为铜、黄铜与银制。如法号它是一种金属低音吹管乐器,音阶只有三个音,非常原始音色十分独特。粗犷雄浑,宏亮而穿透力强,用以表现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常在大型法会及仪式活动中使用。小型吹奏乐器有牛角号、海螺、骨笛等。统嘎(海螺)只能吹一个音,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是西藏各教派寺院中广为使用的乐器。在佛教寺院的迎请仪仗中,象征佛法之音。
弦乐器包括拉弦乐器和弹弦乐器,拉弦乐器有牛角琴、铁琴、藏二胡、霍琴、藏京胡、根恰等。弹弦乐器中,藏族的极具代表性弹拨乐器的“札年琴”又名“登布热”,距今己在西藏流传了六百多年。在藏语里,“扎”意为“声音”,“念”意为“动听的”,合起来也就是“悦耳动听的声音”,它音色古朴而有磁性,独具韵味。这些弦乐器有些是藏族本土乐器;而有些属于外来乐器。藏族弦乐器,常在藏民间的拉弦乐曲中及藏族歌舞及卡尔鲁歌曲中充当伴奏。其演奏风格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弦乐器。
唱片《雪域圣音》主要包括了西藏民间、宫廷及宗教音乐的器乐曲、说唱及民歌等曲目。这些音乐曲调优美抒情、质朴浓烈,神秘而深邃。聆听乐曲,尤如走进西藏,让人疑幻疑梦,留恋难舍。十分难得的是乐队所演奏的藏族传统乐器大多数是来自保存于布达拉宫的珍贵文物;演奏(唱)者由西藏民族音乐演奏(唱)家及一些僧侣组成;演员的演奏手法也十分独特;如扎年琴的弹唱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藏京胡作为一种色彩乐器,表现的委婉动听而别具一格等等。声乐方面,歌唱家才旦卓玛等来自西藏的民族艺术家所演唱的民歌,曲调酣畅,字字珠玑,令人心旷神怡,展示出藏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些均可称为西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