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们已经推送了《从入门到精通,手把手教你玩转EOS R5 C——基础篇》、《从入门到精通,手把手教你玩转EOS R5 C——入门篇》以及《从入门到精通,手把手教你玩转EOS R5 C——操控篇》,今天将为大家介绍佳能EOS R5 C视频记录时需要用到的重要设置以及搭配外部记录设备Atomos NINJA V+的使用方法。了解本章节内容后会让您在使用EOS R5 C时更加得心应手。
一、了解EOS R5 C的记录格式
二、记录/存储介质设置(基本设置1)
三、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记录模式设置2)
四、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记录功能设置3)
五、CP自定义图像
六、外部记录设备设置

记录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置用于主短片的视频配置,选择更符合您创意需求的传感器模式、主记录格式(视频格式、色彩采样、色深)、主分辨率/比特率和帧频设置。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设置的可用选项可能因先前对其他设置的选项而变化。

EOS R5 C的推出,让小型拍摄制作工作室或者个人独立摄影师能够在更小的摄影机上使用8K Cinema RAW Light工作流程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EOS R5 C提供了三种不同的Cinema RAW Light格式选择:RAW HQ(高画质)、RAW ST(标准画质)以及RAW LT(精简记录)这三种都是12bit的RAW。

除了数据文件较小的Cinema RAW Light格式以外,EOS R5 C还支持MXF标准的XF-AVC格式 (符合广电标准),以及通用性高的MP4格式,可根据不同发行需求选择记录格式。

使用Cinema RAW Light 8K和XF-AVC 4K等多种记录方式拍摄视频时,可以同时以DCI 2K/FHD分辨率记录低比特率的代理短片。文件较小的代理短片可用于剪辑和预览,这样可以减少在8K/4K剪辑过程中计算机的工作负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了解EOS R5 C的三种记录格式之后,接下来进一步详细介绍EOS R5 C视频记录的操作【记录/存储介质设置】。

按下【MENU】按钮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1】,可以设置【初始化存储介质】。

在【初始化存储介质】时存储卡内的数据将清零,恢复到存储卡的初始状态。需慎重操作,一旦初始化存储介质以后数据将全部删除。

EOS R5 C摄影机CMOS影像传感器拥有三种使用模式,此三种模式可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1】【传感器模式】中进行设置,可以设置为【全画幅】/【Super 35mm(已裁切)】/【Super 16mm(已裁切)】。

全画幅。

Super 35mm(已裁切)画面。

Super 16mm(已裁切)画面。

在切换到【Super 16mm(已裁切)】模式的时候,会出现【主分辨率/比特率】更改的提示。
裁切模式下可以让记录完成的存储文件更小,改变镜头的变焦倍率。那么,全画幅/Super 35mm(已裁切)/Super 16mm(已裁切)此三种裁切模式,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在录制8K Cinema RAW Light格式文件时,使用全画幅传感器模式可以记录标准画质的RAW ST和精简记录RAW LT文件。如果对画质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Super 35mm(已裁切)或Super 16mm(已裁切)的传感器模式下,选择RAW HQ高画质方式来进行记录。

【系统频率】可以设置为【59.94 Hz】、【50.00 Hz】或【24.00 Hz】。在拍摄室内灯光的情况下,一般设置为50.00 Hz就可以避免出现屏幕闪烁的问题。

EOS R5 C的【主记录格式】可以设置为【RAW HQ】高画质、【RAW ST】标准画质、【RAW LT】精简记录、【HDMI RAW】、【XF-AVC YCC422 10 bit】、【MP4(HEVC) YCC422 10 bit】、【MP4(HEVC) YCC420 10 bit】以及【MP4(H.264) YCC420 8 bit】的主记录格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使用EOS R5 C的时候,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菜单,选择【主记录格式】并没有看到RAW HQ(高画质)选项。

如需记录RAW HQ(高画质),需要在【传感器模式】中选择【Super 35mm(已裁切)】模式就会出现RAW HQ(高画质)记录方式了。

Cinema RAW Light已为12bit视频记录进行了优化,处理数据更加高效。8K/60P RAW机内记录功能提高了RAW文件记录的灵活性,实现了8K 60P 12bit高规格视频文件的机内记录,并延长了记录时间。新开发的三种Cinema RAW Light记录方式:具有高画质的RAW HQ模式、标准画质的RAW ST模式和精简记录,可以延长记录时间的RAW LT模式,便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拍摄需求选择。

在【主记录目标位置】选项中可以设置【CFexpress】和【SD】存储卡作为存储位置,通常情况下都默认为【CFexpress】卡来记录视频,尤其是在使用机内记录Cinema RAW Light的情况下,仅默认存储位置为【CFexpress】卡。

【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菜单,选择【主分辨率/比特率】可以设置记录视频的分辨率。

【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菜单,选择【帧频】可以设置要记录视频的帧频。

【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菜单,选择【主音频格式(MP4)】即可设置不同的主音频格式,包括2声道音频记录和4声道音频记录设置。

在完成【记录/存储介质设置】基本设置以后,接下来就进入大家最关心的记录模式设置环节,这里会介绍常用的记录方式,可以依据不同的拍摄需求来设置不同的记录模式。

按下【MENU】按钮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2】,【记录模式】默认为【正常记录】模式。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2】中,【记录模式】选择【升降格】。

出现【升降格帧频】选项后,可以选择120帧频到1帧频的方式进行记录。这里需要注意只有在4K的记录模式下,升格记录才可以使用120帧频进行记录。

在记录升降格时,屏幕上提示【S&F】标记。

在拍摄升降格视频的同时也可以使用【升降格短片/音频(WAV)】来记录升格视频的音频,音频文件会存储到SD存储卡上的PRIVATE\AUDIO文件夹内生成一个和视频相同文件名的音频文件。

只要在视频剪辑软件中将视频素材文件和音频文件对齐,即可得到一段带有声音的升格视频文件。

【预记录】可简单理解为在你还没有真正按下REC按键的时候,摄像机已经预先储存了一定时长(预记录时长为3秒)的画面在缓存里面。

【帧记录】适合远程操作摄影机或者稳固摄影机的时候,事先设置好要记录的帧率,每次按下REC以固定帧频进行记录的情况时使用。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2】菜单,【记录模式】选择【帧记录】。

进入【帧记录:帧频】,有【1】、【3】、【6】、【9】选项,可以根据需要来记录帧频(帧记录模式不会记录声音)。

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2】,【记录模式】选择【间隔记录】。

在选择【间隔记录:时间间隔】模式后,需要设置【间隔记录:时间间隔】从1秒到10分钟来记录。

设置【间隔记录:时间间隔】后,进入【间隔记录:帧频】,有【1】、【3】、【6】、【9】选项,间隔记录更加适合拍摄延时视频来使用。
EOS R5 C采用双卡槽设计,方便用户组合使用CFexpress和SD存储卡进行记录。即使在机内记录8K Cinema RAW Light格式的时候,也能够在SD存储卡上同时记录具有4K分辨率的XF-AVC、MP4格式或代理数据。

这个画面两张卡显示不同的记录文件和时长,一张卡来记录视频,一张卡来记录音频。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一下【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的【第二张卡记录功能】。

进入【记录/存储介质设置-3】选择【第二张卡记录功能】。

在选择了【1主记录/2同步记录】的时候,就会出现【2记录格式】选项,可以选择不同的记录格式。

并且可以设置【2分辨率/比特率】。

设置【1主记录/2Audio记录】。

设置【自动继续记录】。

设置【双插槽记录】。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将【主记录格式】设置为Cinema RAW Light。

再回到【第二张卡记录功能】时会出现【1主记录/2代理记录】选项。

可以在【2记录格式】中选择XF-AVC格式或者MP4格式来记录代理文件。

在【第二张卡记录功能】最下面的选项【代理记录色彩转换】中对代理文件的色彩进行设置,默认为【BT.709】。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可以查看并设置元数据。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可以查看并设置【HDMI时间码】。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可以查看并设置【MP4短片/图像编号方式】,可以以【连续】的方式进行编号,也可以【重新设置】编号。

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中可以查看并设置【卷标】,【卷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Canon】开头,另一种是【Canon + 元数据】的方式命名。
①、通过触摸屏幕方式选择CP自定义图像

触摸屏幕左下角,打开直接触摸控制界面。

开启直接触摸控制界面后,触摸屏幕左上角【记录设置】。

向右滑动屏幕,选择【选择CP文件】。

可以快速选择不同的【CP自定义图像】文件。
②、通过MENU菜单进行选择

按下机身【MENU】按钮,选择【CP】。

进入到【自定义图像】设置菜单,可以使用操纵杆选择不同的CP文件。

选择需要的CP文件后按下【SET】按钮确认选择。

【C1:BT.709 Wide DR】伽马曲线能够平滑地对高亮度区域进行压缩,实现800%的广阔动态范围。拍摄出的影像其色调圆润,保持了与伽马曲线的连续性,还能有效防止过曝。与线性压缩高亮度区域的拐点功能不同,BT.709 Wide DR伽马曲线的显著优势是保持连续性。无需进行后期处理,能够直接使用拍摄的内容。另外,因有800%广阔动态范围,调色时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C2:Canon Log 3】是以后期调色工作为前提的伽马曲线。10bit Log可以在无损灰阶的情况下获得更宽广的动态范围 (相当于15+档),与胶片素材的亲和度高,能够扩大影像表现的幅度。Canon Log 3与Canon Log一样,是可进行简易处理的伽马曲线,仅调整灰阶进行简易颜色分级即可编辑画面。并提供比Canon Log更宽的动态范围。另外,Canon Log 3还通过压缩暗部区域,既确保动态范围的同时,又减少了暗部噪点。

【C3:PQ】设置使用的高动态范围伽马曲线符合ITU-R BT.2100指定的PQ标准。

【C4:HLG】设置使用的高动态范围伽马曲线符合由ITU-R BT.2100指定的HLG标准。

【C5:BT.709 Standard】设置适合在符合BT.709标准的监视器上播放,使用了符合ITU-R BT.709标准的伽马曲线。

【C6:EOS Standard】再现照片风格设置为【标准】时的EOS可换镜DSLR相机的图像质量和效果。

【C7:EOS Neutral】再现照片风格设置为【中性】时的EOS可换镜DSLR相机的图像质量和效果。

EOS R5 C扩展了自定义图像的范围,还包含BT.709衍生/EOS Standard/EOS Neutral设置。可适用于多种制作环境中。自定义图像文件还采用了与Cinema EOS相一致的,能够再现多种色彩的色彩矩阵。

使用EOS 5D Mark IV记录的一个片段。

EOS Standard/EOS Neutral更加适合与佳能其他设备混用的后期流程。

将EOS R5 C连接到支持的Atomos设备后,可以通过HDMI输出8K 30P 10bit RAW文件至Atomos设备 (NINJA V+),最高可记录为8K 30P Apple ProRes RAW格式文件。代理数据也可以同时记录到SD存储卡,为高效的后期制作提供支持。

输出HDMI RAW设置的位置在【记录/存储介质设置】菜单,选择【主记录格式】【HDMI RAW】选项。

连接外部监视器后,需要注意屏幕显示输出设置。

【屏幕显示输出:HDMI】设置为【开】时可以在外部屏幕看到EOS R5 C摄影机的屏幕信息,并会同步记录到外部记录设备。

如需要记录纯净的画面,请将【屏幕显示输出:HDMI 】设置为【关】。在记录8K ProRes RAW视频时,Atomos设备 (NINJA V+)则不会【显示屏幕显示输出】信息。R5 C【屏幕显示输出:HDMI】默认设置为【关】。

进入【系统设置-2】可以设置【HDMI输出信号】的分辨率。

在设置好【HDMI输出信号】后。

也可以设置【与HDMI监视器联动】,此设置可以在按下EOS R5 C机身的REC记录按钮后,同步将开启外部记录设备进行记录操作,而无需在按下EOS R5 C机身记录按钮后,再次按下Atomos设备 (NINJA V+)的记录按键。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可以对您的EOS R5 C按照项目需求进行设置,并加以灵活运用来达成拍摄目标了。接下来的章节将会通过实拍视频片段,为您介绍8K Cinema RAW Light的后期流程。
看了这么多精彩案例的分享,“你”是否也想分享您与佳能专业影像的“故事”呢?别犹豫,请在文末公众号留言,分享您的创作故事,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物,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还有更多专享福利等您来,马上给我们留言吧!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一键获取《摄影师小C在佳能》表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