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电影的发展史。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地下咖啡馆里,诞生了现在被称为七大艺术(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电影)之一的“电影”。电影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既是艺术的发展史,更是技术的发展史。从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均缘于科技的进步,都推动了电影的大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几次变革包括: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奠定了电影的视听方式;
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改变了感知世界的形式;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使电影影像产生质的变化。
可见,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改变了电影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面的图1、图2是对传统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在生产及运营结构上的一个比较。
由图可见,数字电影是指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方式及放映方式上的全面数字化。它是以数字技术和设备进行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与传统胶片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形式通过网络或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下面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进行介绍:
·数字拍摄
·数字立体声
·影片后期制作数字化
·影片数字化存储
一. 数字拍摄
数字拍摄是指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全面采用数字拍摄设备。不使用胶片,完全采用数字格式进行记录。2000年Sony推出了世界上首部24P数字摄影机HDW-F900,揭开了电影数字化拍摄的序幕,完成了多部电影的数字拍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后2003年Sony推出了第二代数字摄影机HDC-F950,配合HDCAM SR数字记录格式,使图像数据记录能力达到了F900的3倍,数字拍摄的图像质量达到了新的水平。
虽然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数字拍摄设备不断推出,但目前胶片拍摄的电影仍然大大多于数字拍摄的电影。不过,数字制作已经在电影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的数字拍摄也必将是未来的趋势。
二. 数字立体声
电影声音的发展经历了默片(无声片)、单声道(平面声)、普通立体声(四路还音,矩阵编解码处理)、频谱录音工艺编解码的电影立体声(SR声音处理技术),而这些均统称为模拟声。
后续数字立体声的出现才使得影院真正实现了六声道,包括左、右、中、左环、右环和次低频声道的还音系统,观众能够听到的,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都逼真地在影院进行了重放。
三. 影片后期制作数字化
影片后期制作数字化主要集中在两次大的技术变革上,一是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二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DI)技术的应用。
1.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线性编辑技术?传统的线性编辑是指录相机通过机械运动使用磁头将24帧/秒的视频信号顺序记录在磁带上,在编辑时也必须顺序寻找所需要的视频画面。用传统的线性编辑方法在插入与原画面时间不等的画面,或删除节目中某些片段时都要重新进行编辑;而且每编一次视频质量都要有所下降。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指非线性编辑系统把输入的各种视音频信号进行A/D(模/数)转换,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存入计算机硬盘中。非线性编辑没有采用磁带而是用硬盘作为存储介质,记录数字化的视音频信号,由于硬盘可以满足在1/24秒内任意一帧画面的随机读取和存储,从而实现视音频编辑的非线性。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对数字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它与计算机处理其它数据文件一样,在微机的软件编辑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多次反复地编辑和处理。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只是编辑点和特技效果的记录,因此任意的剪辑、修改、复制、调动画面前后顺序,都不会引起画面质量的下降,克服了传统设备的致命弱点。非线性编辑具有如下特点:
① 收集素材时具有实时性;
② 后期节目制作更方便。 节目创作人员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特技、动画等完全溶入到自由化的创作环境中,在一个系统中以全数字化的方式完成制作;
③ 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下面谈谈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影数字化进程中的应用。其实,非线性编辑在电影胶片剪辑上早已应用,拍摄的电影胶片素材在剪辑时可以按任何顺序将不同素材的胶片粘接在一起,也可以随意改变顺序、剪短或加长其中的某一段。实际上这就是非线性编辑,“非线性”在这里的含义是指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不按制作的先后和长短而进行任意编排和剪辑。这种较为原始的非线性编辑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胶片有损,每一次剪切和粘连都会在画面上留下痕迹,影响画面的质量。为了避免在影片中产生过多的接头,影片主创人员会考虑减少对剪接过程的修改,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束缚导演的创作。同时在这一时期,对胶片素材的管理也是个问题。一部完成的影片由上千个(或者更多)镜头剪接而成,到了影片后期制作阶段,如何准确地找到所需的镜头,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上面介绍的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开始应用于电影后期制作。胶片素材通过胶转数设备转换为视频信号,然后采集并存储到视频工作站中。操作人员只需操作鼠标和键盘,就可以对存储在机器中的画面素材进行剪接。由于胶转数时建立了胶片的片边码和视频磁带上的时间码的一一对应关系,剪接结果采用“剪接决策表”(EDL)的格式保存,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就可以完成对相应底片的最终剪接,这使得电影后期制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另外,采用片边码和时码机制,使影片拍摄素材的检索、调配都更为方便,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2.数字中间片(DI)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影胶片拍摄工艺及后期制作过程中,拍摄后的素材都要经过传统的剪接、配光、洗印加工“翻正”、“翻底”,再印制大量拷贝的过程,如此之后得到的胶片拷贝从技术质量上存在大量的损失,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将传统制作工艺的某些环节,如:编辑、配光、校色、特效及字幕等加工制作,采用数字化制作工艺一次性完成。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电影制作的“数字中间片(DI-Digital Intermediate)技术”。
图3为传统洗印工艺与数字工作流的比较:
 |
图4为数字中间片工艺流程,由于数字中间片技术的采用,使得剪辑,色彩调整和配光可以在制作过程(直到最后洗印)中的任何时间决定和修改,这些趋势为电影制作者们提供了巨大的创作优势。不但如此,制作电影的过程也可以高度“并行化”,用多台工作站在不同的方面同时处理相同的场景。数字中间片技术还有助于绕过翻正/翻底阶段,为洗印发行拷贝生成一个完全调色和一致化的底片。而且一个数字母版可以生成一个不限数量的高质量原底,经大量印制后可明显提高发行版本的全面质量: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样片都可以成为一个拷贝。
目前在影片后期制作中所采用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基本采用2K或4K的分辨率进行扫描,由于以4K分辨率处理整部数字中间片既昂贵又耗时。出于成本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等综合考虑,2K扫描是一个合理的折衷。2k扫描出的图像对大多数后期制作需求来说是足够的,而相应生产效率的增加具有重大意义。4K高分辨率扫描只是在影片的部分视觉特效制作时才进行。
四. 影片数字化存储
谈到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影片的数字化存储技术。一帧RGB